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益原理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益原理效
圖片來自知乎

效益原理是指企業通過加強企業管理工作,以儘量少的勞動消耗和資金占用生產出儘可能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

簡介

效益原理,就是在教育管理中講求實效,使教育管理製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效益是與效果和效率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概念。效果,是指由投入經過轉換而產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無效益的。效率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取得的效果的數量,反映了勞動時間的利用狀況,與效益有一定的聯繫。但在實踐中,效益與效率並不一定是一致的。效益是有效產出與投入之間的一種比例關係,可從社會和經濟這兩個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管理應把講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結合起來。

效益原理是指在經濟學中,為了最大化社會效益或個人效益,需要通過對投入和產出的比較來決定資源的分配。效益原理認為,資源應該分配給可以帶來最大效益的項目或活動,而資源的效用取決於資源的稀缺性和需求。在市場經濟中,效益原理通常被用於決定企業生產的規模和產品種類,以及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和種類。此外,政府也可以利用效益原理來確定公共政策資源分配,以最大化社會效益。

效益原理的效益、效果和效率有什麼區別?

經濟效益指標和經濟效率指標是不同性質的,效率高,不一定有效益;效益大,也不等於效率就高,應該把兩者區分清楚。 經濟效益指標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勞動占用量和勞動消耗量同它所獲得的淨收入(即盈利)的對比。 經濟效益指標有利潤、成本利潤率、資金利潤率(或投資收益率)等經濟效益: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即以儘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儘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 效益是與效果、效率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的概念。

經濟效率:是用時間來衡量的經濟活動的效果。它用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某種經濟工作的數量和質量來表示。單位時間完成的經濟任務越多,經濟效率就越高。反之,經濟效率就越低。 經濟效應:經濟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支狀況,如國民生產總值、社會總產值、企業的產量與效益、個人的收入與支出等; 所以經濟效應就是國家或企業、個人的收 支狀況在社會上所引起的反應和效果。管理學中效率和效益的區別和聯繫。 

益原理效
圖片來自知乎

效率是指以儘可能少的投入獲得儘可能多的產出。效率通常指的是正確的做事,即不浪費資源。但僅僅有效率是不夠的,管理當局還應該關注效果。也就是完成活動以便達到組織的目標。效果通常是指做正確的事情,即所從事的工作和活動有助於組織達到其目標。可見效率是關於做事的方式,而效果涉及結果,或者說達到組織的目標。因此管理當局不能只是關注達到和實現組織目標,也就是關注效果,還應該儘可能有效率地完成組織工作。在成功的組織中高效率和高效果是相輔相成的,而不良的管理通常即是低效率的也是低效果的,或者雖然有效果但卻是低效率的。

效果:指人們或組織通過某種行為、力量、手段、方式而產生的結果。這種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無效益的。例如,有的企業生產的產品雖然質量合格,但產銷不對路,在市場上賣不出去,積壓在倉庫里,最後甚至會變成廢棄的物質。這些產品是不具有效益的。所以,只有那些為社會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

效率:是指特定的系統在單位時間內的投入與所取得的效果之間的比率。這個比率是一個經常用來衡量管理水平的標準。例如,要衡量企業管理的水平,就必須考察企業投入的資金、技術、人力、物力等因素與所獲得的利潤之間的比率。在一定的時間內,如果消耗的物資、能量等因素越少,而產生的效果越大,就意味着效率越高;反之,如果消耗的物資、能量等因素越多,而產生的效果越小,就意味着效率越低。

效益:是某種活動所要產生的有益效果及其所達到的程度,是效果和利益的總稱。它可分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類,其中經濟效益是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社會效益則是在經濟效益之外的對社會生活有益的效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經濟效益是講求社會效益的基礎,而追求社會效益又是促進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條件。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經濟效益比社會效益更加直接些,顯而易見,可以運用若干經濟指標來計算,而社會效益則難以計量,必須藉助於其他形式來間接考核

一般而言,企業組織所開展的諸多管理活動就是為取得經濟效益而服務的,企業追求良好的經濟效益,不僅是企業出於積累資金自我發展的需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因此,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從根本上說應該是一致的。但是,當有的企業從局部考慮問題,或者採取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獲得經濟效益時,二者就會產生矛盾,管理的作用就在於要消除這種矛盾,力求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的結合起來 。

注意問題

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效益原理,應做到以下四點:兩種效益相統一在任何管理活動中都必須堅持兩種效益相統一的觀點。社會效益是前提,經濟效益是根本,兩個效益一起抓;堅持整體性原則堅持整體性原則,既要從全局效益出發,又要從局部的效益着眼,以獲得最佳的整體效益;講實效作為管理者,在思想上必須明確,工作中不能只講動機,更重要的是要講實效,不能當一名忙忙碌碌的事務主義者;長遠目標與當前任務相結合要善於把長遠目標與當前任務相結合,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計劃性,減少盲目性隨意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評價

所有的管理都是致力於提高效益,但並不是所有的管理都是有效的。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效益的提高,涉及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環境和管理措施等等,這些因素對管理效益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尤其是像管理者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能夠直接影響着管理的決策、組織、領導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動,並對管理效益產生着直接的作用。因此,遵循效益原理,就要求管理者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益原理效
圖片來自知乎

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效益觀

由於自然資源的短缺與自然環境的惡化已成為整個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威脅,因此,組織管理者在提高效益的過程中,必須確立可持續性的發展觀。所謂可持續性的發展,就是滿足目前的需要,而不危害下一代他們權利的需要。

將可持續性發展與效益原理結合起來,就是要兼顧需要與可能,在講究經濟效率的同時,保持與生態環境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即:既要注重技術的先進性、經濟上的合理性,又要注重對社會的效用性和天人合一的和諧性。對那些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工業廢氣,污染周圍環境的企業,或以次充好,質量摻假而高價出售產品的企業,社會必須通過經濟、法律、行政和教育的手段給予嚴厲的制裁,創造出一種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約束力的激勵環境,使各組織能夠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局部效益與全局效益、短期效益和長遠效益、間接效益和直接效益等方面的關係,把過程與結果、動機與效果有機地結合起來。

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管理學家德魯克認為:作為管理者,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力求有效。管理的有效性,應是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統一。其實現的重要途徑是要確立有效管理的評價體系。一是在評價標準上要注意直接的成果和價值的實現。從組織獲取的產值、利潤等方面看組織目標實現的狀況,以考察組織在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方面所獲得的效果和效益。而價值的實現則是比對直接成果的追求體現出更高水平的管理,是一種深層次的管理,像組織文化、經營哲學、組織形象的塑造、開發並向市場推出民眾歡迎的產品、服務特色等等,就是大價值意義上的管理追求。二是在評價內容上應以工作績效為主,以貢獻為主,並分清主客觀條件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具體來講,對管理者的評價主要結合德、能、勤、績等方面的內容加以考察;對管理集體的評價,要考察其管理上服務態度與質量,與相關管理部門的協調性等。三是在評價方法上應綜合不同評價主體的評價結果。一般來說,評價主體可以是管理者(機構)本身,也可以是上級主管或職工,還可以是有相互工作往來、服務關係的其他管理者或管理部門。只有綜合這些不同評價主體的結果,並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才能保證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客觀性和公正性。如:邯鋼的企業主管們追求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給我們提供了範例。

處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係

全局效益是一個比局部效益更為重要的問題。如果全局效益很差,局部效益提高就難以持久。不過,局部效益是全局效益的基礎,沒有局部效益的提高,全局效益的提高也是難以實現的。局部效益和全局效益是統一的,有時又是矛盾的。因此,當局部效益與整體效益發生衝突時,管理必須把全局效益放在首位,做到局部效益服從整體。管理者在實踐中把握這一關係:

首先應該遵循整體優化原則。因為整體優化是決策的關鍵步驟。它要求經過系統的分析和綜合,提出各種不同方案、途徑和辦法,從不同的方案中,選出符合整體優化原則要求的方案,作出科學的決策。無論在哪一類組織中,從事任何一項工作,都應該考慮兩個以上的方案,並將遠期和近期、直接和間接的效果進行整體分析比較,因事、因時、因地制宜作出整體而科學的評價。通過比較分析各種方案帶來的影響和後果,進而考慮各種方案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要素的條件,選擇最優方案。在選擇整體優化方案之後,有時還要進行局部試驗,成功之後進行全面推廣,實行由點到面的工作方法。

其次,遵循要素有效性原則。任何一個組織的管理都離不開人、財、物、時間和信息,它是由這些互為作用的要素組合而成。為取得組織整體效益的最優化,管理者必須充分激發每個要素的作用。這一原則要求管理者用科學手段來處理系統內的矛盾,以便做到人盡其才、財盡其用、息(信息)盡其流。在現代管理中,人是管理要素中的主宰,只有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使系統內各要素各盡所能,為組織創造更多、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追求組織長期穩定的高效益管理者要追求組織長期穩定的高效益,一方面,不僅要「正確地做事」,更為重要的是要「做正確的事」。這是因為效益與組織的目標方向緊密相聯:如果目標方向正確,工作效率越高,獲得的效益越大;如果目標方向完全錯誤,工作效益越高,反而效益會出現負值。因此,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首要的問題是確定正確的目標方向,搞好組織的戰略管理,並在此前提下講究工作的高效率。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組織管理者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如企業管理者不能只滿足眼前的經濟效益水平,而應該居安思危,不斷地推行新產品,以高質量、低成本的優勢去迎接市場的挑戰。只有不斷地積極進行企業的技術改造、技術開發產品開發人才開發,才能保證企業有長期穩定的較高的經濟效益。

視頻

管理的基本原理-第5節 效益原理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