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是1918年由名指揮家安塞美(1883~1969)所創立的,1938年吸收併合並洛桑廣播交響樂團,直到1967年引退之前,安塞美擔任這支樂團的常任指揮。安塞美引退後,雷茲基和薩瓦利什先後接棒,在薩瓦利什統率下,音色方面強烈地傾向於德國味道,跟安塞美時代的拉丁色彩迥異其趣。1980年起,由斯坦恩接任常任指揮,此後這支樂團的德國味道,一定會更加濃厚,所謂「羅曼德」,是指瑞士境內,以法語為公用語的地區,現任指揮是約爾丹

簡介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法語: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OSR)是1918年由名指揮家安塞美(1883~1969)所創立的。1938年吸收併合並洛桑廣播交響樂團,直到1967年引退之前,安塞美擔任這支樂團的常任指揮,大約有半世紀之久。在這段時間內,為英國Decca (London)灌錄過無數優秀的唱片,成為全世界聞名的樂團。這支樂團在日內瓦洛桑兩個都市都有定期演奏會,有時也參與日內瓦大劇院的歌劇演出,或參加夏季魯哲倫音樂節管弦樂團的演奏。 安塞美引退後,雷茲基和薩瓦利什先後接棒,在薩瓦利什統率下,音色方面強烈地傾向於德國味道,跟安塞美時代的拉丁色彩迥異其趣。1980年起,由斯坦恩接任常任指揮,此後這支樂團的德國味道,一定會更加濃厚,所謂「羅曼德」,是指瑞士境內,以法語為公用語的地區。昔日,安塞美那獨特的、透明的音色已經有逐漸稀薄的趨勢。現任指揮:約爾丹。

羅曼德樂團把普通樂隊演出的慣例放在一邊,從來不為低端觀眾演奏[1]。安塞美認為指揮可以防止多數的問題的發生,只要安排得體速度適當,就可以得到節奏的清晰,平衡和純正的風格。很少花時間在嘹亮快速的以及舒緩輕柔的表達之間做選擇,此外是對聲音力度的蔑視——反對樂隊有太多取悅現場觀眾的聲音,認為那只是一種響亮的效果,而不是音樂的現場氣氛。

安塞美的音樂理念與斯特拉文斯基相一致:一個清晰的結構和節奏,木管從來不順從弦樂,對音樂的詮釋中扭曲現象的厭惡。安塞美晚年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努力給我的樂隊以這種風格,這種風格是恰當的表情,正確的分句。不是外在效果,而是內在的音樂真實。」跟斯特拉文斯基一樣,他利用這些元素,同時出於對人們欣賞習慣尊重而謹慎把握他的技術。每個安塞美會見的人都對他的睿智,嚴厲,和說服力印象深刻。在他完成於1961年的1000頁的專著《音樂在人類意識中的基礎》中,你也可以體會到這些。

當斯特拉文斯基正在創作《春之祭》的時候,安塞美會晤了他。在1915年,斯特拉文斯基向佳吉耶夫(俄羅斯芭蕾舞團的負責人)推薦安塞美擔任皮埃爾·蒙都的替補。將安塞美安排在一個俄羅斯芭蕾舞團的過程,是一個閃電般的試驗,他要面對棘手的對藝術家音樂家的管理。他很快掌握了複雜的樂譜,首演了很多作品,把斯特拉文斯基的3部俄羅斯芭蕾舞介紹到美國。在後面的年份,他繼續倡導新音樂,進行了更多的斯特拉文斯基(《聖詩交響曲》1930年)、巴托克、奧涅格、馬丁、欣德米特、拉威爾、盧塞爾、布里頓(《盧克萊修受辱記》,格林德伯尼1946年)、馬爾蒂努和梅西安作品的首演。

斯特拉文斯基在職業上和音樂上成就了安塞美。安塞美是一個自學成材的新手,通過演出通俗作品來謀生,強迫自己來弄懂斯特拉文斯基革命性的節奏語言。兩個音樂家也不可避免地隨着音樂時光的流逝而疏遠。指揮家因為執意要修改JEU DECARTES而激怒了作曲家,在作曲家極度需要對自己的新版本的忠誠的時候,演出了原始樂譜版本。接着,安塞美變得更加狂傲,拒絕斯特拉文斯基的50和60年代提出的抽象概念。在300種安塞美的錄音中,斯特拉文斯基是出現率最高,《火鳥》他錄了3次,他最後的商業錄音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三樂章交響曲。

與大多數的專業樂團不同,瑞士羅曼德樂團辛勤工作的目標是唱片合同規定的版稅而不是出場費,因此它成為DECCA的賺錢機器。當時的日內瓦是加爾文教派的領地,安塞美自己也信仰加爾文教義[2]。在這樣一個像法國那樣不太音樂化的國度中,卻崇尚着大師級的美妙演奏。但是日內瓦樂手把音色變化看得比任何的音調的流出都重要,他們1956年的《夜鶯之歌》因色彩而爆發,1957年的《彼得路西卡》堅決屏棄音色的混合,在彼得路西卡和莫爾的房間一場中,引發了極度豐富的聲音色彩衝突。

視頻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 相關視頻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
阿格里尼1975年版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 柴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