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際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際華

王際華(1717年-1776年),秋瑞清朝政治人物。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人。

生平

乾隆十年(1745年)一甲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乾隆十三年(1748年)擢侍讀學士,在上書房行走。當時,廣東設置學政兩名,乾隆十五年(1750年),王際華與翰林院侍讀程岩分別奉旨出督肇高和廣韶學政。不久,兩職裁併,王際華因丁憂歸里。

乾隆十九年(1754年),王際華守喪結束,授官詹事,任日講起居注官。升內閣學士,歷任各部侍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禮部尚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加太子少傅,調任戶部尚書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於任內,贈太子太保文莊。《清史稿》有傳。[1]

主要功績

藏書家文獻學家、大臣,字秋瑞浙江錢塘人。乾隆十年(1745)進士,授編修。十三年,擢侍讀學士、上書房行走、以侍讀督廣韶學政,旋以憂歸。歷工部、刑部、兵部、戶部、吏部等。卒贈太子太保,諡文莊。乾隆三十八年(1773)大學士劉統勛等商議清理《永樂大典》,並從中輯集佚書,將商議結果上奏,由於翻檢工程浩大,當天乾隆帝即下詔:"著即派軍機大臣為總裁官,仍於翰林等官內選定員數,責令及時專司查校。"二月十一日又下詔添派王際華、裘曰修為總裁官,"會同遴簡分校各員,悉心酌定條例,"將《永樂大典》分類校核。二月二十一日劉統勛上奏,要求把翰林院"迤西房屋一區"作辦事處,從翰林中"酌選三十員,專司查辦"。乾隆批示"依議"。纂修《四庫全書》,最初是從輯集《永樂大典》中的佚書開始的。《四庫全書》的編纂,他分別擔任總閱、總纂、總校、提調、協勘等職務,其中有許多人是當時卓著盛名的大學者。當代學者黃愛萍曾在其所著《四庫全書纂修考》中列舉10餘人:即于敏中、王際華、紀昀、陸錫熊、陸費墀、周永年、戴震、邵晉涵、翁方綱、程晉芳、任大椿等,他們都是當時學術界、文獻學界的重要人物。私人藏書甚豐,修《四庫全書》時,他家奉詔進呈古籍百餘種,《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有37種,與孔昭煥周永年朱彝尊等知名藏書家進呈圖書相近。

注釋

  1. 《清史稿·卷321》:王際華,字秋瑞,浙江錢塘人。乾隆十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十三年,大考翰詹,擢侍讀學士、上書房行走。廣東舊設兩學政,十五年,以侍讀程岩督廣韶學政,際華督肇高學政,旋用岩議裁併,以憂歸。服除,起原官。三遷至侍郎,歷工、刑、兵、戶、吏諸部。在兵部,疏言:「武鄉會試舊例,外場挑雙好、單好、合式三類入內場,雙、單好列東號,合式列西號。不肖者見列西號,知不能倖中,紛紛求出。即有歸號,終日喧譁。請嗣後武鄉會試,但挑雙、單好,毋更挑合式。」在吏部,疏請在京文武官吏議處,及各部會議外省文武官吏議處,當分別定限,皆如所議。三十四年,遷禮部尚書。三十八年,加太子少傅,調戶部尚書。四十一年,卒,贈太子太保,諡文莊。賜其子朝梧內閣中書,官至山東兗沂曹道。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官銜
前任:
于敏中
戶部漢尚書
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己丑-乾隆四十一年三月辛卯
(1773年9月18日-1776年5月7日)
繼任:
袁守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