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菊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菊金
導演
羅馬拼音 Wang Chu-Chin
英文名 Jo Jo Wang
出生 (1944-03-24) 1944年3月24日(80歲)
Template:CHN-ROC上海
職業 電影導演監製編劇
教育程度 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工科
活躍年代 1979年-1988年
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資訊

王菊金(1944年3月24日),男,台灣電影導演[1]

生平

1944年3月24日出生於上海,1953年與家人到香港,之後來台灣定居。王菊金就讀台北市立高工美術印刷科時,對動畫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65年進入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工科就讀。1968年畢業後,進入廣告公司擔任美工一職。[2]

沒有選擇電影科系的原因,王菊金不諱言,儘管熱愛電影,卻因為對當時的電影教育缺乏信心,因而選擇自己熟悉且對未來拍攝電影有所幫助的美工科就讀。就學期間,對看電影這件事已經超越了純欣賞的階段,遇到不錯的影片,必定連看幾場,並且針對當中某些片段做筆記,甚至於仿真拍攝,為他將來拍攝不管是實驗片、紀錄片甚或是劇情長片奠下基礎。[3]

原圖鏈接王菊金

1973年,成立震旦影視公司,主要業務為製作廣告影片與紀錄片,業餘的嗜好則在拍攝實驗電影。製作了多部「芬芳寶島」系列紀錄片,如《元宵節》、《賽鴿》、《毒牙下的英雄》、《毒蛇與蛇毒》、《烏魚來的時候》、《台灣的蝴蝶》,1977年以《烏魚來的時候》獲得第14屆金馬獎優等紀錄片,1979再以《台灣的蝴蝶》得到第16屆金馬獎優等紀錄片與最佳紀錄片攝影獎。

然而鍾情於實驗電影的他,並不滿足於此,1977年年底開始籌拍的《風車》,內容描述一個火車上的旅客,看到鄰座小孩在車窗邊迎風玩風車,勾起他一連串的回憶與省思。獨特的攝影風格加上充滿實驗意象的影像語言,讓本片獲得1978年首屆金穗獎最佳16㎜劇情長片。

連續的得獎記錄,讓王菊金嶄露頭角,也獲得了拍攝35mm劇情長片的機會。選擇以《六朝怪談》做為處女作,正如導演所言:「我做《六朝怪談》,不過是借一個古代的時空和形式,透過現代人的眼光,用唐代古典小說如「摘神錄」、「摘仙錄」里的幾個小點子,希望能闡述一些人性罷了!」,這部影片不僅讓王菊金獲得了第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並被新聞局評選代表台灣參加第五十三屆美國影藝學院奧斯卡金像獎外語片的角逐。

當時電影界盛行拍攝大堆頭演員、動輒上千萬製作費的影片,而場景設於澎湖七美島的《六朝怪談》卻只用三百萬的預算,拍出三段故事。全片由王菊金與詩人管管編劇,除了胡茵夢韓江是職業演員外,其它都是非職業演員,王菊金本人除了編劇,還身兼導演、攝影甚至剪輯等工作。

原圖鏈接王菊金

接着拍攝的《地獄與天堂》,延續《六朝怪談》的神怪類型,描述一個封建時代為求功名而讀書的知識分子,進入一個烏托邦世界,卻一無所得並將之破壞,只能重返現實世界。這兩部影片的票房成績,不僅讓王菊金受到電影圈的重視,也引發學界對他作品的討論。1981年,他接下永升電影公司影片《上海社會檔案》的導演工作,結合了傷痕文學與社會寫實風格,引發一陣風潮,也讓女主角陸小芬一炮而紅。

然而對王菊金而言,源自個人拍攝實驗電影的製作經驗,讓他的劇情長片呈現出不同於當時商業影片的清新感,並且多了一份對人性及對自我的諷刺與探討,但是他對電影的期許並 不只於個人的成就。他表示「國片的題材不應自囿於善惡之間,人性的探討應最重要,生活結構也不宜只有起承轉合,而須有世界性的共鳴」,他希望「中國電影趕快藝術化、專業化,進軍國際與各國抗衡」(摘自真善美電影雜誌92期,1981年)。

只是,面對當時國內的製作觀念、拍攝製度與製片老闆的「撈一筆」心態,滿腔的理想似乎只落得螳臂擋車的下場。接着幾部不叫好也不賣座的影片,讓王菊金在80年代末期之後,淡出了台灣影壇。[4]

得獎紀錄

1977 以《烏魚來的時候》(紀錄片)獲得第十四屆金馬獎優等紀錄片。

1978 以短片《風車》獲得第一屆金穗獎最佳16㎜劇情長片。

1979 以《台灣的蝴蝶》(紀錄片)獲得第十六屆金馬獎優等紀錄片與最佳紀錄片攝影獎項。

1980 以《六朝怪談》榮獲第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以及最佳劇情片配樂獎。

作品

視頻1:三頭魔王花絮

視頻2

1980.王菊金志怪經典《地獄天堂》金馬獎最佳劇情片配樂獎影片

參考文獻

  1. 王菊金,豆瓣電影
  2. 王菊金,愛奇藝
  3. 王菊金,搜狐視頻
  4. 王菊金 豆瓣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