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毅 (導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毅
導演
羅馬拼音 Chang Yi
國籍 中國台灣
籍貫 河北北平
出生 (1951-12-14) 1951年12月14日(73歲)
台灣
職業 導演琉璃藝術家
語言 國語
教育程度 世界新聞專科學校電影科
配偶 蕭颯(1976年結婚;2000年離婚)
楊惠姍
出道日期 1980年,​44年前​(1980
出道作品
代表作品
活躍年代 1982-1986年

張毅(1951年|12月14日 -2020年11月1日 )[1]),台灣新浪潮導演之一,曾因為《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2]

1970年,即成為當代倍受矚目的短篇小說作家,其作品兩度評為年度最佳著作。

1971年,從世新三專電影製作科畢業。

以寫小說起家

1979年,時在聯合報的連載小說《源》頗受好評,之後讓張永祥一起改編為電影《源》的劇本,由陳耀圻導演,張毅因此獲得第二十八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

1982年,與楊德昌陶德辰柯一正等合作,共同執導集錦式電影《光陰的故事》,張毅執導其中的「報上名來」,由李立群張艾嘉演出,光陰的故事是台灣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同年張毅執導了《野雀高飛》,正式踏入導演生涯。

踏入導演生涯

張毅先後創作了《玉卿嫂》、《我這樣過了一生》、《我兒漢生》、《我的愛》等經典作品。其中《玉卿嫂》、《我這樣過了一生》及《我的愛》被譽為「女性電影三部曲」。

「女性電影三部曲」中的《玉卿嫂》是改編白先勇的小說《玉卿嫂》,當時一方面因為改編劇本白先勇小說差距過大而引起議論,又因露骨床戲而被修剪,當年《玉卿嫂》入圍金馬獎最佳影片,未得獎。楊惠姍因為此片獲得亞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

張毅和楊惠姍、蕭颯的鐵三角

張毅和演員楊惠姍、當時的妻子,作家蕭颯因在《我這樣過了一生》中合作,有鐵三角之稱。

在戲中,楊惠姍懷孕,因此需增肥20多公斤,《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22屆金馬獎最佳影片,張毅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及亞太影展最佳導演,楊惠姍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張毅和蕭颯一起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張毅在結婚十年後,和楊惠姍因工作日久生情,與蕭颯離婚。

《寫給前夫的一封信》

1986年,蕭颯在《我的愛》上映前,以題為《寫給前夫的一封信》的文章,兩天以全版的篇幅刊登於報端。

張毅因此外遇事件和楊惠姍雙雙退出電影圈。

《我的愛》被美國紐約綜藝雜誌年鑒,評選為台灣電影百年﹙1895-1995﹚十大電影傑作之一。

華麗轉身,從電影到琉璃藝術

因為在拍攝《我的愛》接觸到水晶玻璃。而造具師找出許多國家的水晶玻璃,但就沒有中國的水晶玻璃,因此開始探索琉璃的藝術世界。

1987年,張毅和楊惠姍、王俠軍等人一同創立中國第一個琉璃藝術工作室「琉璃工房」,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開創新的可能與方向。[3]

當時外人皆不看好他們,經多年耕耘後而闖出一片天,後來王俠軍離開琉璃工房,獨立成立琉園。

2008年,奧圖碼科技和琉璃工房合併為琉璃奧圖碼,張毅擔任琉璃奧圖碼的董事長。

琉璃世界 神鵰俠侶

張毅與楊惠姍秉持著「永遠不斷創造有益人生的作品」,堅持透過水晶作品賦予新的精神價值,這樣的堅持讓琉璃工房成為台灣文化創意事業先驅,版圖由台灣、上海、北京,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直營超過七十間藝廊。[4]

2010年,上海世博會時,張毅和楊惠姍等人擔任台灣館的代言人,其作品《千一自在》獲得中國館的永久典藏。

2011年,琉璃工房獲選為「2011台灣百大企業品牌」。

2013年,張毅和楊惠姍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琉璃之人間探索——楊惠姍、張毅聯展」,是中國美術館首次舉辦台灣藝術家的琉璃作品展,展覽期間,中國美術館收藏楊惠姍、張毅琉璃作品各一件,亦是該館首次收藏琉璃藝術作品。

琉璃「美國夢」

【琉璃】,因為楊惠姍和張毅,從華人社會走向全世界。在龐大的國際玻璃藝術舞台上,從來沒有華人的名字,直到楊惠姍與張毅出現。從一無所知到世界讚譽,楊惠姍與張毅被譽為當代華人琉璃藝術先鋒與工作室玻璃運動教父。

1999年,琉璃工房進入美國市場,用琉璃藝術創作與當地交流,將他們對生命的思考與探索,與更多國際友人分享。在異國環境,藝術家的努力、嘗試,飽受挫折連連。

2019年5月2日,楊惠姍和張毅在美國南加州海岸廣場,舉辦50年來首次的當代琉璃藝術家大型個展。如今,這個展覽證明他們20年來的努力,是文化的、是精神層面的提升。此行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傳播民族文化。」

32年來,楊惠姍和張毅的琉璃創作一直圍繞一個主題:能不能用琉璃,傳遞有益人心的訊息。[5]

獲獎

二十八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

榮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作品《我這樣過了一生》。

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作品

小說

1978年《源》

1984年《臺北兄弟》

編劇

1980年《源》

1981年《熱血》

1982年《人肉戰車》

1982年《野雀高飛》

1982年《光陰的故事》第四段「報上名來」

1983年《竹劍少年》

1983年《一九八三大驚奇》

1983年《魔輪》

1984年《玉卿嫂》

1985年《我這樣過了一生》

1986年《我兒漢生》

1986年《我的愛》

1987年《大海計劃》

導演

1982年《野雀高飛》

1982年《光陰的故事》第四段「報上名來」

1983年《竹劍少年》

1984年《玉卿嫂》

1985年《我這樣過了一生》

1986年《我兒漢生》

1986年《我的愛》

2005年《黑屁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