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潘明:山東省章丘市人,漢族,號日月齋主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名城(之鄉)聯誼會理事,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濟南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章丘市文聯副主席、書協主席。

潘明,男,1959年出生,山東省章丘市人,漢族,號日月齋主山明水淨館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名城(之鄉)聯誼會理事,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濟南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章丘市文聯副主席、書協主席。[1]

人物事跡

奮鬥歷程

人生在世當立志,拼將熱血勇搏擊。他能有今天的成果,全在於他志存高遠,以獻身社會、弘揚民族文化為人生追求,30多年來在躬耕硯田的同時,從沒放棄書法藝術追求。說起書法之路,他感慨萬分,他說:"書法是一種神聖的藝術,是一種奉獻,是一種艱辛,不是虛榮,不是索取,作為一個真正的書家,必須竭盡畢生的精力投入這項事業,才能有所成就,有所突破。"也正因為如此,他一直在刻苦的臨帖,刻苦的練字。

潘明書法藝術欣賞。

1986年的秋天,他結識了山東省著名書法家魏啟後婁以忠荊向海先生,開始臨習唐楷顏真卿的《多寶塔》、《勤禮碑》;臨習隸書《石門頌》、《曹全碑》、《張遷碑》、《史晨碑》;草書臨習唐孫過庭的《書譜》;行書臨習二王、米芾漢竹簡書、魏晉墓誌碑帖;篆書臨習《毛公鼎》、《石鼓文》等多本字帖,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功底。也使他悟出了書法的真諦,"寫字,寫的不是字,而是自己的心境"。

潘明:潘明書法藝術欣賞。

他是把書法的真諦看透了,吃透了。在他習書、練字中總結出了楷書結體的"四疏四密"既肥疏瘦密、中疏外密、就疏避密、小疏大密和臨帖的四要素,他說臨帖首先是要培養自己對所臨帖的興趣,其次要明確自己臨帖的目的,還要在臨帖中把握臨習的速度和臨帖中要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因素等。對於用筆方面潘明先生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多年的臨帖中他總結出用筆應秉承"太極"之理也就是四兩撥千斤的用筆之法,這在他的作品中不難發現。

為了使自己的書法更上一層樓,1996年他自費參加了中國書寫函授培訓中心,山東省中青年書法骨幹培訓的學習。學習期間他結識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女士、著名書法家孟繁禧先生和書法家楊再春先生,並得到他們的深刻引導和點撥,並為其書題寫贈言"筆要勤","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的字句,鼓勵他勤加練習。除此之外,他又自費到北京天津西安大連等地參觀學習,拜訪名家以求指導其作品。

潘明:潘明在沈鵬家中,與藝術家沈鵬合影。

前中國書協主席沈鵬老先生在點評時,指出他眼裡有,手裡有;歐陽中石老先生對其作品評價手法過硬,筆鋒銳利,並為其書寫齋號"日月齋";天津孫伯翔先生對其隸書評價為"求其精美,具有自家風範";省著名書法家魏啟後看其作品大加讚賞,為其題寫"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加勉勵;在他的書房裡,掛着這樣一幅字,"藝海尋真、唯德唯成"。他是在時刻鞭策自己,讓書法藝術貫穿於他的生命中。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學無止境。

長期的書法創作,使他深深的體會到練好書法,主要靠臨習古今名家碑帖,但書法藝術是綜合藝術的體現,必須練好"字外功"。近年來,他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唐詩宋詞元曲,歷史、美學、四書五經、從各門科學中,吸收營養為自己的創造開拓思路,並堅持讀書筆記、裁剪報刊雜誌,幾十年來,就記錄學習卡片上千餘片,記錄讀書筆記幾十餘本。就連與子去北京看病也要抽出時間去圖書館看書,寫筆記,直到下班為止。

他對書法藝術的刻苦程度是顯而易見的,在他的書房中看不到整潔,更無法用字句來形容,只能說是書的海洋,字的河流。真可謂金城所致,金石為開。通過勤學讀書,各種書藝雜誌的引導,他又悟出了"借力用力"的書法之路,就是用自己所練基本功加之各個碑帖的用筆和手法的這一新思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書法,書中之法,要好好學習,揣摩傳統碑帖中的精華,而後加以自己的東西,如意的運動開"。

2007年7月,他隨濟南市文化代表團參加韓國書藝交流, 其隸書作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受到韓國書法協會主席金明玉的讚賞,說其書法藝術具有中國古代藝術之靈氣的高度評價,當場為其題字留念。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韓國友人的認同,在我看來是情真意切的,是因為韓國的書法大多數是以楷書、隸書為主,而他尤其擅長楷、隸兩種書體,因此韓國書界對潘明先生的認可是真實的,也是對潘先生書法藝術的一種肯定。

在回國的途中,這次文化代表團的領導這樣評價他"說他的作品具有自家風貌,字如古人之風範"的讚揚,並告誡他日後多加勤習。他則說"我的作品還有很大的欠缺,字品如人品,還需多加修煉"。他的謙虛之心如同他的字一般耐人回味。近十幾年來,他的作品當做禮品贈送給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此外連續三界被評為濟南市文代會代表。並在省、市電視台文藝頻道中做了專題報道。

潘明的書法藝術可謂發揮到了極致,他的字體渾然有勁,散發着一種書香,透着絲絲的文化底蘊。這正是他刻苦修煉的結果。佛家講究修成正果,那麼在書法道路上也同樣需要潛心修煉。在章丘千禧龍大酒店的正門中央掛着他書寫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這幅巨作長十米寬兩米,是他耗時半個月, 先後反覆修改十餘次的結晶,也是他平生尺幅最大的一幅力作,這幅巨作沁入了他的心血,也同樣得到了書法界的認可,中國書協主席張海看後讚嘆道"此幅作品是作者功底和文化底蘊的結晶,也是一幅上乘之作",當即為此幅作品題跋"諸葛亮前後出師表,潘明書丹"。他這種對藝術的追求着實讓人敬佩,能得到書法界和全國名家的認可也着實不易,但他先生則認為是一種鼓勵,一種鞭策,讓他更好的臨習,更好的修行。

他的作品渾厚瀟灑、點畫凝練、頓挫起伏,頗有深厚的傳統功力;結體參差錯落,左右騰挪,於險峻中求平穩;章法上的疏密濃淡,墨法上榮枯有致,觀之情新而又真摯,富有濃厚的創新意識。他博採眾長,尤擅隸、楷兩種書體,其書風豪放與婉約,雄渾與精巧,兩大風格相輔相成,含蓄中透散出一種雋永的力量。

他的一生是與書法不可分割的,他熱愛書法但更熱衷於書法的藝術事業,主席近十年以來,他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先後加入中國書協、山東省書協,並多次同外省市的書法家進行交流,組織理論培訓,採用傳統"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書法文化底蘊。為我市書協工作連創佳績。二00九年的工作中,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積極安排展覽,組織書法理論學習,堅持"書法進萬家"、"文化下鄉"使書法進入尋常百姓家。更使章丘書協走在了全國書法的前列。二0一0八月他有參加了中國書協在鄭州召開的全國"書法之鄉交流會"在會上代表山東做了典型發言。

他的室名為"日月齋", 吸收天地之精華,攝取日月之靈氣。這似乎象徵着其執著的古典情懷,頗有孫思邈的"存日月在心中,晝存日,夜存月"的人生哲理。而他的名字則又意味着一種文化的前瞻狀態。對與他,傳統始終以精神故園的地位被牢牢地守望着,而新變則在藝術邏輯力量的拉動下進行自覺的探求。他藝術的雙翅煽起的不是狂飈,而是書法的種子在豐厚的歷史土壤上令人心曠神怡的"梅開二度"。在他那既法度謹嚴又體態開放,既古意盎然又新質迭出的書法王國里,傳統已不是所謂的歷史包袱,而是底蘊無窮的源頭活水;其前瞻的目光,更不是對歷史的疏離,而是如火中的鳳凰,在經歷寂滅之後的再生。

刻字藝術是書法藝術的延伸書法綜合的集中表現,近年來,他先後加強對刻字理論學習,走出走向全國,省著名刻字專家學習,然後業餘時間構思、設計、書寫、着色、修飾、裝飾自己刻字。

幾年的學習鍛煉,刻字八十餘塊,其中有一塊入展全國展覽,兩塊入展省展。

功夫不負有心人,天賦+勤奮=成功。他的天賦就是執着熱愛書法,他的勤奮就是刻苦練字,由於不懈地對書法藝術的追求。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書展中入展、獲獎。被多家博物館、文化館、文史館、檔案館收藏。為多家商店、景區題字。

作為當地書法藝術界的領軍人物,他常以"書法的最高境界是沒有境界"的名言自勉,淡泊明志,潛心鑽研。他對當代章丘、乃至山東的書法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藝術成就,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同,為章丘書法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2]

他就像一隻春蠶,從未停下吐絲織錦的勞作。別人見他活得太累,實在心疼,勸他不要太忙碌,可他卻說:"我把這種苦和累看做是一種幸福!"每年他都要組織許多書法展出活動,實際幹起來,每前進一步都步履維艱。但他從不畏懼這些,每天總是樂觀開朗地迎接生活的挑戰。他身先士卒,聯絡、交際、費口舌;他腳下的自行車車輪,從未停止過向前轉動。他明白人生苦短,自己只有分秒必爭。他一生都在忙碌,目的就是要為藝術、為他人、為社會公益事業多做點工作,為人民多奉獻些藝術精品。[3]

藝術成就

在第六屆全國刻字展中入展

2005年到新加坡進行學術交流。

2008年隨濟南市文聯代表團出訪韓國,進行藝術交流。

2009年5月到韓國崇實大學進行書法講學,評為"最有價值的書法家"

2009年10月章丘市被授予"中國書法之鄉"稱號。

2010年中國書協授予"先進個人"稱號。

2011年應中宣部邀請赴京觀看"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