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史晨碑是中國東漢時期的隸書碑刻,現存山東曲阜孔廟。這方碑刻前後兩面都刻有文字,但不是同一時間所刻:前面刻於東漢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全稱《漢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也簡稱《史晨前碑》。後面刻於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全稱《漢魯相史晨饗孔廟碑》,也簡稱《史晨後碑》。

目錄

基本內容

《漢·史晨碑奏銘》,又稱《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漢史晨謁孔嚴 後碑》、又稱《史晨後碑》,兩碑同刻一石兩面。〈史晨前碑〉奏銘建寧二年碑刻後,又追述建寧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謂先刻元年,轉後面。前碑, 隸書,無額,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後碑,隸書, 十四行,行三十六字 山東曲阜孔廟。〈 史晨前後碑〉為著名 漢碑之一,碑字 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筆勢中斂,波挑左右開張, 疏密有致,行筆圓渾淳厚,有端莊肅穆的意度,其挑腳雖已流入漢末 方棱的風氣,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滯。清 方朔以為〈晨史碑〉」 書法則肅 括宏深,沈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見〈枕經堂 題跋〉)。 何紹基說:」東京分書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則意度各別,可想古人變化之妙。要知東京各碑結構,方整中藏,變化無窮,各刻便形板滯矣「(〈史晨碑〉跋)。此本「秋」字完好,為明拓精本

前碑全稱《漢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隸書,兩面刻,前碑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6年)三月。17行,行36字。後碑刻於建寧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文記載魯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況。後碑全稱《漢魯相史晨饗孔廟碑》,記載孔廟祀孔之事。文後有武周正書題記四行。

《史晨碑》為著名的漢碑之一。前後碑字體如出一人之手,傳為蔡邕書。結字工整精細,中斂而四面拓張,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筆致古樸,神韻超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書法的典型,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明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清萬經《分隸偶存》評云:「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乙瑛》)、《韓勑》(《禮器》)之右。」方朔《枕經金石跋》云:『書法則肅括宏深,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楊守敬《平碑記》云:「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

碑文

古人以南面為碑文的前面,所以雖然《漢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刻勒的時間在後,也被稱為「前碑」。「前碑」記錄的是東漢魯相史晨奏請祭祀孔廟之事,後碑記錄的是史晨祭祀孔廟和饗禮的盛況。前後碑書法風格一致,一般認為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傳說為蔡邕所書[1]

特點

清朝朱彝尊在《跋漢華山碑》中把漢隸按風格分成三種類型:方正、流麗、奇古。《史晨碑》屬於方正一路,是漢隸向成熟、規範發展的典範之作,很適合作為初學隸書者的入門範本。

歷來對《史晨碑》的評價很高,例如:

明朝郭宗昌謂其「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

清朝萬經《分隸偶存》說:「修飭緊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識之師,步伍整齊,凜不可犯,其品格當在《卒史》(即《乙瑛碑》)、《韓敕》(即《禮器碑》)之右。」方朔《枕經金石跋》說:「書法則肅括宏深,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楊守敬《平碑記》說:「昔人謂漢隸不皆佳,而一種古厚之氣自不可及,此種是也。[2]

視頻

史晨碑 相關視頻

郭世平教授書法演示:《史晨碑》第二集示範
《史晨碑》技法臨習詳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