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代火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代火器

中文名稱;清代火器

外文名稱;Firearms of the Qing Dynasty

火炮;紅衣大炮、衝天炮、子母炮

火槍;火繩槍、擊發槍、燧發槍


清代製造的火藥兵器。重火器主要是火炮,輕火器主要是火槍。清人製造火器始於後金天聰五年(1631),清代前期仍大量製造,清兵入關到康熙統治時期,由於戰爭頻繁,因此火器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清朝有不少關於火器的著作,為平定三藩之亂,康熙特命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製造適應南方地形特點和便於戰場上機動使用的火炮。南懷仁"依洋式鑄造新炮",並進呈《神威圖說》一書,介紹西方的制炮理論和方法。在康熙十四年(1675)至康熙末年四十餘年間,乾隆二十一年(1756)頒行的《欽定工部則例造火器式》載有各種火炮共85種,同年的《皇朝禮器圖式》中鳥槍,紅衣大炮,子母炮這三樣火器成為制式武器。其他的著作分別有薛熙撰的《練閱火器陣紀》,沈善蒸撰的《火器真訣解證》,王達權、王韜同撰的《火器略說》,薛鳳祚撰的《中西火法》,陳暘撰的炮規圖說以及董祖修撰的《炮法撮要》等。

直到兩次鴉片戰爭期間和太平天國戰爭初期,清軍的主要火器是鳥槍和各種生鐵、青銅鑄造的火炮,在道光、咸豐年間又裝備了兩人抬用的抬炮和抬槍,清朝軍隊火器的裝備率達到60-70%。 清軍鳥槍運用的標準戰術被稱為"九進十連環",這顯然是一種依次開火形成持續火力的戰術。《清史稿志一百十四》中有相應的記載

序言介紹

清代火炮以材質分,有鑄銅炮和鑄鐵炮。清前期以銅炮為多,後期多為鐵炮。此外,還有少量的鐵心銅體炮、銅心木鑲炮。由於銅炮多鑄造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以重量分,有重炮和輕炮,《清文獻通考·兵考》:"重自五百六十斤至七千斤,輕自三百九十斤至二十七斤。"以形制分,有前裝炮和後裝炮,前裝炮又分為紅衣炮型和衝天炮型,後裝炮主要是子母炮型。清代火炮多有銘文,常銘炮名、年款、監造官員、工匠、重量等。清代視火炮為神物,常授予火炮各種將軍名號,清初時定製於每年秋季在北京盧溝橋舉行一次大典,祭祀炮神,並令八旗操演火炮。

紅衣大炮

紅衣大炮改良自明代仿製西洋人的紅夷大炮,因滿人惡"夷"而改"衣"。這種炮身管較長,口徑較大,前細后豐,炮身鑄有多道固箍,滑膛,中部有炮耳,炮口和炮尾分別裝有準星和照門。其裝藥量大、炮彈重、射程遠、威力大。存世的實物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①1643年制神威大將軍炮,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是現存最早的清代火炮,口徑13厘米,全長2.64米,炮身後半部用滿、漢文陰刻:"神威大將軍 大清崇德八年十二月日造 重三千七百斤"。《清會典圖·武備》記此炮"受藥五斤,鐵子十斤,載以四輪車,通髹朱"。此炮為鐵心銅體,即在銅炮身內鑄有鐵炮膛,鐵膛較銅膛耐蝕,銅炮身又可避免鐵炮易炸裂的缺陷。

②康熙十五年(1676)制"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1975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發現,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口徑11厘米,全長2.48米,重1000千克。用滿、漢文銘:"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 神威無敵大將軍"。此炮曾參加過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雅克薩抗擊沙俄入侵的戰爭,立有戰功。戰後清政府在齊齊哈爾專門修建炮庫收藏,留存2018年。

③康熙二十八年(1689)制"武成永固大將軍"銅炮,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口徑15.5厘米,口壁厚16.5厘米,全長3.6米。炮尾銘滿、漢文:"大清康熙二十八年鑄造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用藥十斤 生鐵炮子二十斤 星高六分三厘 製法官南懷仁 監造官佛保 碩思泰 作官王之臣 匠役李文德 顏四"。此炮鑄制精美,遍體飾有蓮花文、蕉葉文、回文、乳釘文,尤其可貴的是雙輪鐵質炮車保存完好,連同火炮重達1萬斤,是現存最大的清代火炮。

道光十六年(1836)制鐵炮,由當時著名冶鐵中心佛山鑄造,發現於廣東虎門海灘,廣州博物館收藏。口徑14.2厘米,全長 2.3米,重3000千克。炮身銘有兵部尚書、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全省水師提督關天培督制等85字。此炮曾安放於虎門炮台,參加過第一次鴉片戰爭

⑤道光二十三年(1842)制鐵炮,首都博物館收藏。口徑11.5厘米,全長1.5米。炮身銘有"浙江嘉興縣縣丞龔振麟"監造等41字。龔振麟在世界上首創鐵模鑄炮法,即用泥范法鑄制鐵模,再由鐵模鑄制鐵炮。鐵模可多次使用,具有成本低、質量好、效率高等特點。此炮即用鐵模鑄造。此種炮是現代加農炮的原型。

衝天炮

衝天炮型是一種曲射炮,身管較短,口徑較大,多發射爆炸彈,最典型的實物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二十九年(1690)制"威遠將軍"銅炮。口徑 21.2厘米,全長 69 厘米,重 375公斤,載以四輪炮車。炮身銘滿、漢文:"大清康熙二十九年景山內御製威遠將軍"等50字,景山是清代重要的鑄炮場所。此炮前侈後斂,形如仰鍾,炮膛分為大膛(裝彈)和小膛(裝藥),炮彈為空心鑄鐵彈,直徑 20 厘米。裝放方法是先把火藥裝入藥室,再入木馬子,上加土寸許,然後將炮彈放入大膛,發炮時先點燃炮彈引線,再點燃火門烘藥,"炮發子出,迸裂四散,為用最烈"。從小輪炮車看,此炮只宜於在城垣上防守,不適於行軍野戰。該種炮是榴彈炮的原型,只是彈藥上略有差別!

子母炮

子母炮型源於明代從西班牙傳入中國的佛朗機銃,身管較細長,有瞄準具,輕便利攜,在母炮的後部輪換裝填子炮,發射快速。實物有康熙年間製造的"子母炮",故宮博物院收藏,鐵鑄,母炮口徑 3.2厘米,全長1.84米,"重九十五斤",底雕蓮花紋,通髹以漆,配子炮 5枚,還專門備有馱在馬背上的炮鞍,利於行軍涉險。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二十四年(1685)制"奇炮",鐵鑄,口徑 2.7厘米,炮管長 1.8米,"重三十斤",亦屬於子母炮型,但形制有所改進:裝填方式類似雲南邊境毒梟的雙筒獵槍,炮管後接木柄,可上下開合,子炮直接從母炮膛底推入,而不是從母炮蓋面開孔納入,由木柄起閉鎖作用;點火方式改用火繩槍機,點火快速、準確。奇炮較子母炮更加輕便靈活,有利於炮兵的機動作戰,威力十分感人。

火槍

火槍又名鳥槍、鳥銃,是一種前裝滑膛火繩槍,其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繩槍,此後幾經改良,成為主要單兵火器之一。根據《皇朝禮器圖式火器》的記載,清朝鳥槍的種類達58種之多,大同小異。其中裝備最多的是兵丁鳥槍。 西洋火槍和中國傳統的火銃相比,有許多優點,它身管較長,口徑較小,裝有瞄準具,採用槍機發火,發射同口徑吻合的圓鉛彈,槍柄多為曲形木托,這些改進使火槍在射程、射擊精度和侵徹力等方面都有顯著提高。

清軍鳥槍在型制上的缺陷是:槍身太長(裝藥、填彈和射擊均為不便);點火裝置落後(雨天效能極差)。而在性能上,又有着射速慢、射程近兩大致命傷。

火槍一般由槍筒、槍機、槍托和槍架組成,槍筒、槍機均為鐵製,槍托、槍架用木製。火槍以槍機構造分,有火繩槍、燧發機、擊發槍,以火繩槍為主;以槍膛構造分,有滑膛槍、線膛槍,以滑膛槍為主;以裝填方式分,有前裝槍、後裝槍,以前裝槍為主;以用途分,有兵丁用火槍和皇帝御用火槍。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許多康熙、乾隆兩朝御製、御用火槍,製作精美,槍筒上有錯金圖案,槍托多用金銀、象牙、玉石、珊瑚、犀角等珍寶鑲嵌。

《大清律例》規定:"各省深山邃谷及附近山居驅逐猛獸,並甘肅、蘭州等府屬與番回錯處毗連各居民,及濱海地方應需鳥槍守御者,務需報明該地方官,詳查明確,實在必需,准其仍照營兵鳥槍尺寸製造,上刻姓名、編號,立冊按季查點。"也就是說,為了防賊,防野獸的需要,民間可以擁有鳥槍,不過必須向官府上報,獲得持槍證明[1]

火繩槍

火繩槍是利用火繩槍機點火的槍,槍機包括蛇形杆和扳機,蛇 形杆端夾有陰燃的火繩,扣動扳機,蛇形杆下行,點燃火藥。實物有康熙年間的"御製禽槍",滑膛,口徑1.4厘米,槍筒長1.1米,全長1.57米。裝飾華麗,槍口和近火門處錯金,成蓮花瓣形和雙螭環繞形。槍托用高麗木製,底部鑲雕花玉托,槍架端飾羚羊角。槍托底部鐫22字:"御製禽槍 長三尺五寸 重六斤 藥重二錢 子重三錢四分"。康熙、乾隆年間制"十喜花膛鍤子槍"是一支線膛火繩槍,口徑1.6厘米,槍筒長1.067米,全長1.5米。有精美的裝飾圖案,槍筒與槍托用四道銀箍連結,槍筒後部有錯銀鍍金"喜"字,槍托分別鑲嵌銀、螺鈿、象牙花蝶、銅奔龍、獸骨等,並鑲銅刻字:"用藥貳錢 鉛丸五錢貳分 壹百弓有準"。"壹百弓"是槍的有效射程,約合 160米。槍膛中開有直線槽,主要是為了減少裝彈時鉛丸與膛壁的摩擦。康熙、乾隆年間制奇槍是一種後裝火繩槍,結構與奇炮類似;《清會典圖·武備》載有"樹雞神花奇槍","重六斤,長三尺……受藥二錢,鐵子三錢八分",槍口飾錯金蓮瓣,槍托用核桃木製,底端嵌以鹿角,槍架末飾以羚羊角,製作精美。後裝槍裝填彈藥簡便,射速較高,代表了槍械發展的方向。

燧發槍

燧發槍是在槍機上安有燧石,利用撞擊時發出的火星點燃火藥,較火繩槍安全、可靠。康熙"御製自來火二號槍"是轉輪式燧發槍,口徑1.1厘米,槍筒長90.3厘米,全長1.35米。槍口有錯金獸面紋,近槍機處嵌五螺鈿圓星作梅花狀,槍托底端鑲銅金托,轉輪槍機鍍金鏤花。發射時,用鑰匙將轉輪上滿弦,扣動扳機,機輪轉與火石迅速摩擦生火。在明代《軍器圖說》於明崇禎八年(西元1635)成書刊印,本書羅列了各種火器,圖文並舉,敘說軍器之製造,使用與威力等。本書載有的"自生火銃",就是一種燧發槍,只不過到乾隆四庫全書時候被全部焚燒殆盡,之後年制鑲骨燧發槍源自俄國進口,口徑1.7厘米,槍筒長88厘米,全長1.185米。槍筒鐫花紋,槍托用虎皮木製,中後部嵌銅銀花,尾嵌獸骨。槍機前豎火鐮,扣扳機後,火石與火鐮猛烈撞擊起火。撞擊式燧發槍較轉輪式結構簡單、可靠,造價低廉,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並最終取代了火繩槍,中國當時例外因為鋼鐵不合格的緣故還是技術斷代後,對此依然使用舊式的加長鳥統進行對外作戰。

擊發槍

擊發槍是使用雷汞發火裝置的槍,19世紀初英國發明。它是將雷汞製成火帽,靠擊錘撞擊火帽引發火藥。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支道光年間制擊發槍,口徑 1.2厘米,槍管長1.25米,全長1.54米,槍口雕蓮花紋,槍托嵌以象牙雕刻的花飾,火帽用紅銅薄片製作。擊發槍提高了發火的可靠性,在歐洲很快就取代了燧發槍。晚清鴉片戰爭後1842年,意識到自身落後的清政府曾仿製數百杆裝備軍隊。

兵丁鳥槍

兵丁鳥槍用鐵製成,槍長2.01米,鉛彈丸重1錢,裝填火藥3錢。射程約100米。射速為1至2發/分鐘。

相關視頻

清朝傳入西方新式火器,鏢師為何堅決不用,只用性能差的國產土槍

參考資料

  1. 清代火器裝備真的不如明朝嗎 , 快資訊 202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