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絲蟲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淋巴絲蟲病,人類感染血絲蟲(filariae)引起的病症稱為淋巴絲蟲病(lymphatic filariasis),又稱為象皮病(elephantiasis)其中約有九成的病例為感染班氏絲蟲。在2000年,全球有超過1.2億淋巴絲蟲病病例,其中約4千萬人因此病而外觀受損或失能。台灣本島和金門、澎湖的居民在1960年之前有感染淋巴絲蟲病的風險,但自1958年起,經由執行長期的防治計畫,淋巴絲蟲病病例數逐年下降。目前臺灣已無淋巴絲蟲病病例。
致病原
淋巴絲蟲病(又稱象皮病,拉丁語:elephantiasis, lymphatic filariasis),是由絲蟲總科的寄生蟲引起的疾病。許多罹患此病的病患並無症狀,然而有些個案卻出現手臂、腳或是生殖器的嚴重水腫,同時患部皮膚變厚並伴隨著疼痛,這些身體的改變進而造成病患社會及經濟上的問題。
血絲蟲(filariae)是一種微小、線狀的寄生蟲,會經由病媒叮咬吸血時而進入人體。列屬動物界、線蟲門 (Nematoda)、胞感腎綱 (Secernentea)、旋尾目 (Spirurida)、絲蟲總科 (Filarioidea)、絲蟲科 (Filariidae)。。血絲蟲(filariae)是一種微小、線狀的寄生蟲,可感染人類的主要有班氏絲蟲(Wuchereria bancrofti)、馬來絲蟲(Brugia malayi)以及帝汶絲蟲(Brugia timori)等三種。其中有九成的病例為感染班氏絲蟲。人類感染血絲蟲引起的病症稱為淋巴絲蟲病 (lymphatic filariasis),又稱為象皮病(elephantiasis)。
流行病學
全球有52個國家約8.56億人仍受淋巴絲蟲病威脅。在2000年,全球有超過1.2億淋巴絲蟲病病例,其中約4千萬人因此病而外觀受損或失能。班氏絲蟲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地區,馬來絲蟲分布於亞洲地區,帝汶絲蟲分布於東南亞 (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全球有52個國家約8.56億人仍受淋巴絲蟲病威脅。班氏絲蟲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地區,馬來絲蟲分布於亞洲地區,帝汶絲蟲分布於東南亞 (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及泰國)。
臺灣本島和金門、澎湖的居民在1960年之前有感染淋巴絲蟲病的風險,但自1958年起,經由執行長期的防治計畫,淋巴絲蟲病病例數逐年下降。目前臺灣已無淋巴絲蟲病病例。
絲蟲是藉由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而傳播,通常感染是從孩童時期開始。主要有三種絲蟲會導致淋巴絲蟲病:班氏絲蟲、馬來絲蟲和帝汶絲蟲,其中以班氏絲蟲最常見。這些病原體會破壞淋巴系統。淋巴絲蟲病需藉由顯微鏡下檢視血液檢體來確診,血液檢體須於夜間收集,製成厚血液抹片並進行吉姆沙氏染色;除此之外,也可以透過檢查血液中相應的抗體來確認。
預防淋巴絲蟲病要針對出現患病者的族群全體進行治療,以求完全治癒該疾病的影響。方式是對該區域的所有人進行每年一次的投藥,且必須花費4至6年的時間。治療所使用的藥物,包含了阿苯達唑配合伊維菌素,或是阿苯達唑配合乙胺嗪。這些藥物無法殺死成蟲,但是能防止疾病進一步蔓延,直到絲蟲自我死亡。其他建議的預防方式還有避免蚊蟲叮咬,包括減少蚊蟲的數目,以及使用蚊帳等[1]。
世界上有超過1.2億人感染到淋巴絲蟲病,且在73個國家中有14億人有被感染的風險,其中以非洲和亞洲最常見。淋巴絲蟲病造成每年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傳染窩
感染性血絲蟲經由病媒蚊叮咬吸血時進入人體,病媒蚊的種類如下:
- 班氏絲蟲:斑蚊、瘧蚊、家蚊及沼蚊。
- 馬來絲蟲:斑蚊、瘧蚊、苛蚊及沼蚊。
- 帝汶絲蟲:須喙瘧蚊 (Anopheles barbiostris) 。
傳染方式
寄生人體血絲蟲的生活史:
感染性的幼蟲經由病媒蚊叮咬人類吸血時進入人體。 幼蟲移行至人體適當之位置,如淋巴結、淋巴管(班氏、馬來及帝汶絲蟲)發育為成蟲。 雌蟲生產微絲蟲,班氏、馬來、帝汶絲蟲的微絲蟲在血液中循環。 病媒蚊叮咬感染者而感染微絲蟲,微絲蟲在病媒蚊體內經1-2週後,發育成感染性幼蟲(第三期幼蟲),此時病媒蚊若再叮咬健康的人,則會使其感染淋巴絲蟲病。
預防方法
「避免蚊蟲叮咬」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
- 至流行地區戶外活動時,應著淺色長袖衣褲,裸露部位可塗抹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DEET或Picaridin之防蚊藥劑。
- 選擇有紗門紗窗且衛生設備良好或有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 睡覺時可使用蚊帳,並檢查蚊帳是否有破洞、蚊帳內是否有蚊子,需要時可噴殺蟲劑或點蚊香。
臨床症狀
感染血絲蟲如班氏、馬來及帝汶絲蟲,大多數無症狀,部分病人因淋巴功能障礙,導致發燒、淋巴水腫、淋巴管炎、陰囊水腫、象皮病(淋巴液漏出,刺激皮下組織使皮膚增生、肥大與腫大,外觀似象皮或象腿,經常發生於下肢)或熱帶性肺嗜伊紅白血球過多症(夜間咳嗽、哮喘、發燒及嗜伊紅白血球過多,多數發生於亞洲地區的病患)。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之治療方式如下:
A. 蟠尾絲蟲症 (onchocerciasis) 的共同流行地區:使用單一劑量的albendazole (400 mg) + ivermectin (150–200 μg/kg)。
B. 非蟠尾絲蟲症 (onchocerciasis)的共同流行地區:
- 使用單一劑量的albendazole (400 mg) + diethylcarbamazine (6 mg/kg)或;
- 單獨使用diethylcarbamazine (6 mg/kg) 12天。
C.若淋巴腫大或水腫嚴重,應加強局部皮膚之清潔衛生,以防止續發性細菌性感染,若淋巴腫大嚴重,也可考慮手術治療。
實際案例
大陸象皮症青年跨海來台求診
大陸青年劉中秋家住東北遼寧,出生於1991年。3歲時感染血絲蟲病,當時並沒有特殊異狀,但是8年前國中時期病症突然變得嚴重了起來,雙腿開始腫脹變形,自此背負「象腿」封號,家人散盡家產替他治病;兩條腿增長迅猛達200多斤重,走路都變得很困難,不但脹得他難受,走路不便,就連小便都很困難,如果沒有及時得到治療,很快就會沒命。醫生診斷活不過20歲,如今他活到了26歲,連醫生都驚歎[2]。
他曾因病躲在家中不敢出門,後來靠乞討賺取生活費與醫藥費,3年前自身故事透過網路傳播成為網紅,平日常分享家居生活與跟疾病奮鬥過程,累積兩百萬名粉絲。近日在台灣生活的同鄉友人侯艷英引薦下,之前已動過9次手術,帶著網友的祝福來台灣接受第10次手術。自幼出門會被人笑是「怪物」,原本自卑的他在網路上找到支持力量,現今他的微小的心願是希望雙腿不再繼續變大,能跟平常人一樣走路、跑步更好。主治醫師楊家森表示,病患童年時期感染血絲蟲病,血絲蟲寄生在淋巴管與淋巴結才導致水腫,尚無法預測阻塞程度與未來復原情形,不過病況必定會有明顯改善 [3]。
視頻
參考資料
- ↑ 疾病介紹-淋巴絲蟲病衛福部疾管署
- ↑ 好驚悚 9年前被蚊子叮了一口 竟長出巨人腿每日頭條,2017-08-02
- ↑ 盼跟平常人一樣走路 雙腿腫如象腿 陸青年來台求醫聯合新聞網,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