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油燜辣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油燜辣椒真的是超級下飯的下飯神菜之一,我非常喜歡吃,但對她卻是又愛又恨。 愛她自然是因為好吃、下飯,「恨」她主要是懼怕她的油(飯店點這道菜都像從油缸里撈出來的,都會先放到碗裡控油很久才吃)。 於是乎自己演變出這麼一道超級快手又「不油膩的油燜辣椒」。 這道菜譜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 1. 食材簡單只有3種:大部分配方都是生抽、味精/雞精、糖之類的有很多(新手或很少下廚的人可能調配不好比例),我們選食材要學會看配料表,這個醬的配料里除了釀造醬外還含有白砂糖、穀氨酸鈉(味精)的成分,整體味道也不錯; 2. 少油:按照步驟油的使用量真的很少,既享受美味,又不增加健康的負擔; 3. 簡單又快手,即使你是廚房小白,跟着步驟就能成功,加油哦!

油燜辣椒的用料

  • 辣椒5 個
  • 蒜5 瓣
  • 花生油適量
  • 豆瓣醬1大勺

油燜辣椒的做法

  1. 準備食材:共有3種,辣椒、大蒜、豆瓣醬。(1)辣椒:如果是個頭比較大的4個、中等的5個就可以,不建議選擇比較小的辣椒;買菜時參考買500g(圖中5個500g左右)正好可以出一盤菜。(2)大蒜:乾的、新鮮的都可以,以圖中干大蒜為例,我這次用了5瓣,即一根中等大小辣椒配1瓣,1根大點的辣椒配1.25瓣,這樣新手可能比較好估算量;若是用新大蒜適當增加量;大蒜在這裡主要是增加風味的作用。
  2. 油燜辣椒基本有2種做法:塞肉或者不塞肉;辣椒有2種切法:切段或整根不切。差別在哪?我老家管塞肉的叫「虎皮辣椒」(畢竟裡面有肉了),不塞肉的叫「油燜辣椒」。切段的在油煎的時候比較容易煎熟、用時也較短,整根則煎的時間要長一些。劃重點!切段會省時間呦~一根辣椒根據大小切5-7段,一段長3.5-5cm均可。
  3. 這一步是剔除辣椒筋跟辣椒籽,可以根據自己吃辣椒的習慣保留或刪掉(我的習慣是不吃一粒辣椒籽)。至於剔除辣椒筋則會降低辣椒的辣度,以避免一頓飯同時吃掉這麼多辣椒產生的腸胃不適應。吃的時候也會省時省力。建議用照片中這種小窄刀剔除,切段後的辣椒很容易就處理好。
  4. 菜已備好,準備上鍋。
  5. 油煎辣椒。一次總用油量就這麼多,油可以鋪開鍋底一層即可。特別強調一點,要在開鍋前或者開鍋那一刻就將油煙機打開,千萬不要油熱上來了、開始冒煙了再開,同理油煙大的菜要在關火1-2min後(視煙機吸力調整)在關閉油煙機,養成這個隨手的習慣,日後打掃衛生會比較友好。
  6. 劃重點:(1)小火煎:因為用油不多,大火會很快就糊;如果控制不好火候,可以過程中適當增加油以避免糊掉。(2)不要有水:鍋、辣椒都不要有水,煎之前可以拿廚房紙巾擦一下辣椒,否則易熱油迸到手;當然煎的時候辣椒肉裡面的水分也會出來,多少有點迸濺是正常的。(3)辣椒是否煎好取決於狀態,無論中西餐大家要學會看狀態,時間只是參考(10-30min),使用的鍋具、火力大小、油多少都會影響時間。
  7. 鐺鐺鐺~辣椒煎好的狀態,偶爾糊一點不要緊,我們會撕掉糊了的辣椒皮只吃辣椒肉。再就是煎的時候勤給辣椒翻身。
  8. 煎好辣椒的鍋長這樣。油大部分用(迸)完(沒)了。這個時候要檢查一下鍋,如果有糊的要處理乾淨在進行下一步,我的沒什麼糊的就直接用了。
  9. 繼續小火,倒入蒜片,用鍋里剩下的油煎至金黃、出蒜香味兒,然後倒入辣椒、倒入一大勺豆瓣醬(根據自己口味調節),翻炒幾下出醬香即可,千萬別長時間容易糊鍋。
  10. 這一步有2種選擇,可以放油也可以放純淨水。我是為了控油,一直放的都是純淨水。中火煮一下,讓醬、蒜的混合香味很好的融進辣椒里。然後關火。這一步也是少油的關鍵。
  11. 裝盤,恰飯。[1]

辣椒百科:

拉丁學名 :CapsicumannuumL.

辣椒,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牛角椒長辣椒菜椒燈籠椒,拉丁文名:CapsicumannuumL.,茄科辣椒屬

果實通常呈圓錐形或長圓形,以紅色最為常見。味辣。種子扁腎形,淡黃色。辣椒的果實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進食慾。辣椒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2]

辣椒原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原產國是墨西哥。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把辣椒帶回歐洲,並由此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於明代傳入中國。清陳淏子之《花鏡》有番椒的記載。今中國各地普遍栽培,成為一種大眾化蔬菜。

形態

高40-80厘米。莖近無毛或微生柔毛,葉子卵狀披針形,花白色。果實大多像毛筆的筆尖,未成熟時綠色,成熟後成紅色、橙色或紫紅色,味辣。辣椒花有兩種,一種是白的,一種是紫的,兩種花都有四瓣花瓣至六瓣花瓣三種。而且兩種花結出來的辣椒也有所不同:紫花結出來的辣椒是紫的,而白花結出來的辣椒就是普通的紅辣椒。種子扁腎形,長3-5毫米,淡黃色。花果期5-11月。

主要價值

為重要的蔬菜調味品,種子油可食用、果亦有驅蟲和發汗之藥效。

藥用價值

1.《綱目拾遺》:辣茄性熱而散,亦能祛水濕。有小童暑月食冷水,臥陰地,至秋瘧發,百藥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醬,頗適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幾,瘧自愈。良由胸膈積水,變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湯沃雪耳。

2.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結氣,開胃口,辟邪惡,殺腥氣諸毒。

3.《百草鏡》:洗凍瘡,浴冷疥,瀉大腸經寒癖。

4.《藥性考》:溫中散寒,除風發汗,去冷癖,行痰逐濕。

5.《食物宜忌》:溫中下氣,散寒除濕,開郁去痰,消食,殺蟲解毒。治嘔逆,療噎膈,止瀉痢,祛腳氣。

6.《藥檢》:能祛風行血,散寒解郁,導滯,止泄瀉,擦癬[3]

臨床應用

治療腰腿痛:取辣椒末、凡士林(按1∶1)或辣椒末、凡士林、白面(按2∶3∶1)加適量黃酒調成糊狀。用時塗於油紙上貼於患部,外加膠布固定。治療65例,有效者25例,明顯見效者23例,症狀消失者1例,無效16例。多數在用藥後15-30分鐘內局部發熱,1小時後局部有燒灼感;部分病人有觸電感。發熱燒灼感常持續2-24小時,最長可持續48小時,並有全身熱感和出汗。普遍在敷藥後覺關節活動靈活柔軟,有輕快感。檢查可見局部充血、發熱,少數病人發生皮疹和水泡。

治療一般外科炎症:取老紅辣椒焙焦研末,撒於患處,每日1次;或用油調成糊劑局部外敷,每日1-2次。臨床治療腮腺炎、蜂窩織炎、多發性癤腫等共557例,用藥2-10天不等,均有效果。

3.治療凍瘡、凍傷:取辣椒1兩切碎,經凍麥苗2兩,加水2000-3000ml,煮沸3-5分鐘,去渣。趁熱浸洗患處,每日1次。已破潰者用數料包裹,保持溫暖。治療200例,治癒188例,有效8例,無效4例。治癒者最少用藥1次,最多者11次,絕大多數在5次以內。有潰瘍形成者療效較差,且洗時有痛感;發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療效不及發生在手足者滿意。有用辣椒30克連籽切碎,加入熔化的凡士林250g中,繼續熬至翻滾後10-15分鐘,濾去辣椒,再加入樟腦15g混勻。於凍傷初起時塗擦患部(已被者不能用),至局部有熱感為止,每日2-3次。

4.治療外傷瘀腫:用紅辣椒曬乾研成極細粉末,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勻攪拌,待嗅到辣味時,冷卻凝固即成油膏。適用於扭傷、擊傷、碰傷後引起的皮下瘀腫及關節腫痛等症,敷於局部,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治療12例,7例痊癒,3例症狀減輕,2例效果不顯。有效病例一般敷藥4-9次。

食用價值

每百克辣椒維生素C含量高達198毫克,居蔬菜之首位。維生素B胡蘿蔔素以及等礦物質含量亦較豐富。醫藥專家認為,辣椒能緩解胸腹冷痛,制止痢疾,殺抑胃腹內寄生蟲,控制心臟病及冠狀動脈硬化;還能刺激口腔黏膜,引起胃的蠕動,促進唾液分泌,增強食慾,促進消化。

辣味品因其具有殺菌、防腐、調味、營養、驅寒等功能,為人類防病、治病、改良基因、促進人類進化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在你的日常菜譜中加入一點辣椒,對身體的健康大有益處。

辣椒也是一種很有刺激性的食物,是很多人的最愛,特別是四川人吃辣是出了名的,辣椒不僅僅是它的辣味能夠刺激我們的食慾,對於溫胃驅寒都有很大的功效,對於治療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效果。

注意

食用宜選味不甚辣、辛香而油潤多肉者。不宜多食,過食可引起頭昏、眼乾,口腔、腹部或肛門灼熱,疼痛,腹瀉,唇生皰疹等。

凡陰虛火旺、咳嗽、咯血、吐血、便血、目疾、瘡癤和消化道潰瘍的病人不宜服用。

緩解辣感方法:

當你吃辣椒的時候,你會覺得很熱,並且會自然而然地想喝水或者吃些主食來沖淡辣味。其實,這樣做的效果並不會很理想。事實上,辣椒素會緊緊地與味覺器官上的神經受體相結合,並且辣椒素為非水溶性物質,它只能與脂肪油類及酒精相結合。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啤酒比水更容易沖淡辣味。事實上使辣椒降低辣味的最快辦法是加點進去而且這樣還可以少上火。

但最好的緩解辣味的食物是牛奶[4],尤其是脫脂牛奶。雖然之前曾認為牛奶中的脂類可以更好地和辣椒素結合,而研究發現,真正有效的成分是牛奶中的酪蛋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