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毒蠅鵝膏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 的圖片

毒蠅鵝膏菌(學名:Amanita muscaria)又稱毒蠅鵝膏菌,別名:鹿花蕈河豚菌

為一種含神經性毒害的擔子菌門真菌,分類上為鵝膏菌科鵝膏菌屬的物種。

它是典型的毒菇,外型亮眼鮮麗有白色菌褶與斑點,蕈傘顏色通常是深紅色,在大眾文化中廣泛地出現。

簡述

毒蠅傘鮮艷的大紅色菌傘,表面點綴著許多純白小點,有菌環與菌托的純白菌柄,

純白菌褶,這最經典的、獨一無二的野菇形象曾經出現在許多圖畫、裝飾品、

動漫畫兒童繪本當中。它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份,

主要毒素是毒蠅(muscarine),人類食用後會有上腹痛道症狀,

還有精神錯亂、冒冷跳減慢、呼吸困難與假死等症狀。

成份與命名

命名

之所以叫「毒蠅傘」,有一種解釋是:在很久以前,歐洲人認為把毒蠅傘弄碎撒到牛奶裡,

可作為殺蟲劑殺死蒼蠅一類的害蟲。

毒蠅傘所含活性化學物質中,1,3-diolein(1,3-甘油二油酸酯)能吸引蒼蠅,

而Ibotenic acid(鵝膏蕈氨酸)和Tricholomic acid(口蘑酸)卻能殺死蒼蠅。

也有人認為,毒蠅傘的名字其實來源於它所具有的精神致幻作用,因為在西方中世紀,

人們相信蒼蠅等蟲子會鑽進人的袋從而造成精神錯亂或使人能溝通神靈。

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的Musca在拉丁文裡就是蒼蠅的意思,

顧名思義,有人將切碎的毒蠅傘泡在牛奶碗裡招引蒼蠅

當蒼蠅在此歇腳時就會中毒,掉在牛奶裡淹死。

這種生長於北半球溫帶闊葉林的菇類是鵝膏屬(Amanita)的一員,它叫做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也叫毒鵝膏或蛤蟆菌。

文化

毒蠅傘在歐洲擁有悠久的歷史。它最初由分類學之父林奈描述發表在他的巨著《植物種質》中,

它的學名種加詞來源於拉丁語中表示「蒼蠅」的單詞musca,

因而毒蠅傘在英語裡也被稱為「Fly Agaric」「Bug Agaric」。[1]

不過若僅低劑量的服食毒蠅傘,則能產生幻覺,對神經有興奮作用,

古代北歐的海盜曾把毒蠅傘泡成,上戰場前喝了變得威猛無比;

當然也有人將它當作迷幻藥服食。在日本長野縣等地,毒蠅傘被稱為紅天狗茸,

採摘之後以滾燙的汆燙過毒蠅傘,就可以除去毒性,

處理過的菇類可以做成非常美味的料理,在餐廳可以賣個好價錢,食用後不會引起中毒。[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