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腸,漢語漢字,讀作cháng。意思是人或動物內臟之一,呈長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養分,分"大腸"、"小腸"等部。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腸

拼音; cháng

部首; 月

五筆; ENRT

倉頡; BNSH

鄭碼; qyod

筆順; 撇折橫橫折撇撇

平水韻; 平聲七陽

外文名稱; intestine

筆畫; 7

四角號碼; 77227

統一碼; 基本區 U+80A0

結構; 左右結構

注音字母; ㄔㄤˊ

部外筆畫; 3

筆順編碼; 3511533

異體字; 腸、膓

Unicode; CJK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人或動物內臟之一,呈長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養分,分"大腸"、"小腸"等部:~子。~衣。肝~寸斷。羊~小道。腦滿~肥。

詳細字義

〈名〉1. 形聲。從肉,?#91;( yáng)聲。本義:人和動物消化器官之一

2. 腸子或腸子製成的食品 [Intestine]。如:小腸;肥腸;香腸

3. 內心,情懷 [Heart]。如:心腸(用心、存心);腸肚(心思);腸荒(心慌意亂)

常用詞組

1. 腸斷 chángduàn [Very grieved] 喻非常悲痛

2. 腸穿孔 chángchuānkǒng [Intestinal perforation] 許多腸道疾病的一個共同併發症,腸壁組織壞死、薄弱、破潰,腸內容外溢,可有劇烈腹痛、板狀腹、腹膜炎、休克等表現

3. 腸肥腦滿 chángféi-nǎomǎn [Idle rich with a fair round belly and a swelled head] 大腹便便、肥頭鼓腦的形象。也形容終日無所用心的庸夫。也叫腦滿腸肥隱藏

英文翻譯

以下結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

[Anatomy] The intestines

器官

腸指的是從胃幽門至肛門的消化管。腸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哺乳動物的腸包括小腸、大腸和直腸3大段,其中人的小腸又分為十二指腸、空腸、迴腸;大腸分為盲腸、結腸、直腸。大量的消化作用和幾乎全部消化產物的吸收都是在小腸內進行的,大腸主要濃縮食物殘渣,形成糞便,再通過直腸經肛門排出體外。

演化

腸的最原始形式是腔腸動物(如水螅)的腸,為內胚層圍繞的一個簡單的囊,稱為腔腸,它只有一個開口與外界相通。從線形動物(如蛔蟲)開始,消化管(即腸)便具有分別的入口(口)和出口(肛門)。從環節動物開始,腸管有了肌層,腸管各部分的形態和功能在不斷地進行分化。到脊椎動物,消化管分化的部分有以下幾種形式:口腔、咽、食管、嗉囊、砂囊、胃、腸和直腸。內襯於腸壁上皮的一部分細胞具有分泌功能,有些分泌細胞還聚集於特殊的腺區或器官,如肝和胰,它們在發生史上是腸的外伸物,在發育完成後有導管和腸腔相通。

腸的形態和功能隨食物種類和攝食方式而改變。例如,草食動物的腸較肉食動物的長,且其中富含有消化纖維素的微生物。這種適應性改變在蛙可明顯地觀察到:如食藻類的蝌蚪,其腸長而捲曲,而變態為吃昆蟲的成蛙後,腸就縮短了很多。食草的昆蟲如蚱蜢,其消化吸收在胃(中腸)內進行,腸僅呈一較短的直管,它的主要作用是將來自胃的廢物運送到直腸,由肛門排出。吸食植物液汁的昆蟲可攝入大量水分,其腸的走行向頭端並折返,蓋在中腸的前部,攝入的水分直接通過中腸壁進入腸腔,而不需要通過中腸下部。

脊椎動物腸的基本形式是相似的,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增大分泌吸收面。在圓口類,腸直而短,末端膨大進入直腸,腸內有單個縱行皺褶,稱為腸溝。腸溝螺旋式走行,伸入腸腔形成原始螺旋瓣,因而增加了腸的面積。吃草的魚,其腸較長,腸的第一部分具有螺旋瓣(稱為瓣狀腸)。瓣狀腸開口於很短的大腸,大腸的最後一段是直腸。大多數魚的大腸開口於泄殖腔,個別魚則經肛門開口於體外。兩棲類的小腸較魚類的長,並盤繞起來,還有橫行皺拆突向腸腔。小腸在回盲瓣處轉入短而直的大腸,大腸開口於泄殖腔。爬行類的小腸比魚和兩棲類的都長,內有許多皺褶,且覆蓋有圓錐形的絨毛,小腸和大腸交界處有結腸盲囊和回盲瓣,大腸內徑較小腸寬,它開口於泄殖腔。陸生的脊椎動物的腸,明顯地分為細而長的小腸和短而寬的大腸,並失去螺旋瓣,它們依靠3種方式來增加面積:一是增加長度並盤繞起來;二是向腸腔突出黏膜皺褶和絨毛;三是腸內皮向黏膜下陷入形成隱窩。鳥類的腸明顯分為3段,第1段為十二指腸,第2段為麥克爾氏管,它相當於人的小腸,第3段為後腸,它相當於人的大腸和直腸。哺乳動物的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3段,肝分泌的膽汁和胰分泌的胰液通過各自的導管注入十二指腸腔,兩者的導管在入十二指腸前匯合成壺腹。連接迴腸的是大腸(結腸),大腸可分為在身體右側折向上行的升結腸,然後是橫結腸和在左側下行的降結腸。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結腸呈分節小袋樣的膨大,稱為結腸袋,其外面的縱行肌層常聚集成帶,稱為結腸帶。大腸的末端為直腸,它開口於肛門。哺乳動物的小腸和大腸交界處有一盲袋,稱為盲腸。食草動物如兔和馬的盲腸較長,人的盲腸很短,在其盲端有一退化的蚓狀突起,稱為闌尾。小腸和大腸之間有回盲瓣,它防止大腸中的細菌逆流入小腸。

結構

各種哺乳動物腸的結構和功能基本相似。腸壁結構一般分4層,由外向內依次為:漿膜層(腹腔髒層),平滑肌層,黏膜下層和黏膜層。平滑肌層的外層為縱行肌纖維,內層為環形肌纖維,兩者都以螺旋式走行,它們以收縮和舒張來完成腸的機械性消化。黏膜層又分為3層:靠近黏膜下層的是一層平滑肌,稱為黏膜肌層。其次為結締組織,又稱為固有層。最後面向腸腔的是一層柱狀上皮細胞構成的黏膜。小腸黏膜有縱行和橫行皺襞,並有無數細小的指狀突起,稱為絨毛。絨毛在迴腸中逐漸變少,至大腸即消失。絨毛的基底處黏膜內陷成管狀,稱為利貝屈恩氏隱窩或小腸腺。隱窩基底部的上皮細胞不斷地進行有絲分裂,產生新細胞。新細胞向外移動,舊細胞脫落於腸腔。腸上皮細胞的更新率很快,每個細胞約生存48小時。隱窩上皮中還有許多杯狀細胞,它分泌黏液,起滑潤食物和保護黏膜的作用。隱窩上皮中還有分泌小腸液的腺細胞,在十二指腸黏膜下有許多布龍納氏腺,又稱十二指腸腺,它分泌黏液。但空腸和迴腸中無布龍納氏腺。大腸內無絨毛,其大部分上皮細胞分泌黏液。直腸的上皮細胞也分泌黏液。

主要功能

腸的運動有兩類:一類是混合運動,主要作用是使食糜與消化液充分混合,並使食糜不斷地更新與黏膜的接觸面;一類是推進運動,主要是將腸內容物從十二指腸向肛門端推動。混合運動主要由小腸的節律性的分節運動、擺動和絨毛舒縮運動來完成。分節運動是腸壁的環行肌節律性收縮的表現,這種運動使一段食糜(約長1~2厘米)得以反覆地分開而又混合。小腸每隔15~20厘米的距離發生一處分節運動。小腸各段的分節運動有一活動梯度,即上段頻率較高,下段較低。如人的上段空腸運動頻率為每分鐘11次,迴腸末段則為每分鐘8次。所以分節運動也可以推動食糜向大腸方向移動。擺動是腸壁縱肌的節律收縮,主要作用是使食糜在腸黏膜上移位。絨毛運動是由絨毛內的零星平滑肌纖維不停地進行收縮和舒張,絨毛伸長可進入食糜中;絨毛收縮可使絨毛內淋巴和血液排走而有助於吸收。腸內容物由十二指腸向大腸的推送主要由小腸的蠕動來完成。蠕動的形式是食糜前方的腸肌舒張,食糜後方的腸肌收縮,這種收縮和舒張以波形向前運動,因而將食糜向前推送。蠕動起源於十二指腸,也可在小腸的任何部位發生。蠕動的速度約每秒0.5~1.0厘米,移動的距離不長,一般約10厘米左右即消失,食糜在新的腸段引起新的蠕動。小腸還可發生移行速度很快(每秒2~25厘米)的蠕動,稱為蠕動沖。它起源於十二指腸,可於幾分鐘之內便將食糜推送至小腸末端。

大腸通過結腸帶的緊張性收縮和環行肌的局部收縮,形成結腸的緊縮皺褶和膨出。環行肌的收縮可移動,從而使原先舒張的區域收縮,原先收縮的區域舒張,如此發生結腸袋的"流動"。它相當於緩慢的蠕動波。其運動的方向有向肛門的,也有向口腔的(逆蠕動),推動的距離不長,其作用在於對腸內容物進行揉搓和促進水的吸收。大腸還有一種進行很快、移行很遠的強烈蠕動,每日可發生2~3次,運動從結腸始端起,經大腸直達直腸,這種運動稱為集團運動。直腸被集團運動推進來的內容物所充脹,於是引起便意。

消化作用

進入腸腔中的消化液有小腸液、大腸液、胰液和膽汁等,這些消化液含有各種消化酶,它們把營養物質分解為可被吸收和利用的形式,即把多糖分解為單糖,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脂肪分解為脂肪酸和甘油。小腸液由小腸腺分泌,小腸液中含有多種酶,如澱粉酶、肽酶、脂肪酶、麥芽糖酶等。這些酶對營養物進一步分解為最終可被吸收的形式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小腸液還含有激活胰蛋白酶原的腸激酶。有人認為,除腸激酶和澱粉酶外,小腸液內的其他各種酶並不是小腸腺所分泌,而是存在於小腸上皮細胞內的酶,隨着上皮細胞脫落而進入小腸液(見肝、胰)。大腸上皮主要分泌黏液。在大腸中具有消化意義的是大腸中的菌群,尤其是食草動物,腸內菌群可將纖維素分解為簡單的、可被吸收的物質。人大腸內的菌群還可利用食物殘渣合成一些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

調節

腸的運動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受神經和體液因素的調節,其中副交感神經對腸的運動和消化腺的分泌有興奮作用,而交感神經一般來說則有抑制作用。另一類是腸壁內神經的調節,腸壁內位於縱行肌層和環行肌層之間有肌間神經叢,位於腸壁黏膜下層有黏膜下神經叢,腸腔內容物的刺激通過這些神經叢可以完成對腸功能的"局部反射"性調節。體液調節主要有小腸黏膜細胞分泌的促胰液素和膽囊收縮素。前者作用於胰腺導管的上皮細胞,促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氫鹽,後者促使膽囊收縮和胰酶分泌。小腸黏膜還可分泌抑胃肽、胃動素、血管活性腸肽、胰高血糖素及生長抑素等(見胃腸激素)。70年代以來,在胃腸道黏膜中發現不下20餘種肽類胃腸激素,它們由胃腸道黏膜中的不同內分泌細胞所分泌,有的進入血液循環,通過血流到達靶器官以調節其活動,有的通過組織間隙,局部擴散到鄰近的靶細胞而發揮其調節作用,故這些胃腸激素也稱為調節肽。胃腸道是含調節肽最多的器官。

吸收功能

營養物幾乎全部在小腸內吸收,大腸只吸收水分和一些無機鹽。

腸道疾病

腸道是消化器官中最長的管道,它包括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盲腸、結腸和直腸,全長約7m左右,空腸與迴腸曲回於腹部中央,周圍由結腸將其圍住。腸道疾病中,以闌尾炎發病率最高,占外拉住院病人的10%左右。腸梗阻亦屬外科常見疾病,腸瘺則由損傷引起或手術後併發症。腸道的功能:小腸黏膜層表面覆以腸絨毛,主要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各種消化液在小腸中將食糜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使食物消化吸收後,剩餘之廢形成糞便,貯存於左半結腸而後排同體外。一旦腸道有病,就有會引起消化吸收障礙,以及一系列相關症狀。

急性闌尾炎

闌尾位於小腸與大腸交界處,附着於盲腸後內側,長約5~7cm,直徑小於1cm。闌尾腔的遠端為盲端,近端則與盲腸相通,二者交界處有一半月形的黏膜皺壁,稱Gerlach氏瓣,該黏膜閉合不全時,食物、糞便易進入腔內,引起炎症。其發病原因為管腔梗阻、細菌感染或神經反射性痙攣等因素。

根據闌尾炎的病理變化可分為:

單純性闌尾炎,炎症較輕,僅漿膜層充血和黏膜層有輕微出血潰瘍;

化膿性闌尾炎,漿膜層極度充血和黏膜有壞死、化膿;壞疽性闌尾炎,闌尾各層發炎、壞死、色澤暗紅,壁薄組織糜爛,極易穿孔。闌尾炎有急慢性之分,二者症狀類似,但急性發作時,體徵更為明顯。急性情闌表現為:

①腹痛。從上腹或臍周疼痛轉稱至右下腹,右下腹有固定壓痛,炎症擴展至漿層後有腹肌緊張和反跳痛。

②胃腸道症狀。出現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③發熱。體溫逐漸上長至37~38,視炎症輕重而異急性闌尾炎均採取手術治療。症狀輕而懷疑有闌尾炎時可保守治療,使抗生素、針灸或中藥等,但復發率較高。

腸梗阻

腸道功能發生障礙,使內容物不能順利通過者稱之為腸梗阻。

腸梗阻根據病因分為:

A機械性梗阻。各種原因引起腸道狹窄,食物通過困難者;

B動力性梗阻。由於植物神經紊亂,使腸道失去正常需動能力,而致食物滯留者;

C血動性梗陰。腸道血運障礙,腸繫膜栓塞等引起。按梗阻部位分為高位梗阻與低位梗阻,前者為空腸及迴腸上段梗陰,後者為迴腸下段及結腸梗阻,根據血運情況又可分為:單純性梗阻,腸壁血供正常,腸腔通道障礙;絞窄性梗阻,腸腔通道與血供均受障礙。

腸梗阻的臨床表現:

A腹痛為陣發性絞痛,腹壁能見到腸型和需動波,聽診時有氣過水聲或金屬音

B嘔吐、開始時嘔出物為食物,而後根據梗阻部位不同,可有不同性質的嘔出物,高位梗阻有未消化食物、胃液、膽汁,低位梗阻為糞樣嘔吐物。

C腹脹。低位梗阻較明顯,腹腔部膨隆叩及鼓音。

D停止排便排氣,若為低位梗阻則停止排便、排氣。

腸梗阻症狀輕而沒有腹膜炎時,可予胃腸減壓等保守治療,如反覆發作,症狀明顯,尤以並發腹膜炎時需及時手術治療。[1]

參考文獻

  1. ,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