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步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基故里(美景圖)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步戰》出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本篇以《步戰》為題,旨在闡述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應當注意把握的指導原則。它認為,步兵對車、騎兵作戰時,一要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如無險要地形可資利用,就要使用就便器材設置障礙物。二要區別不同情況,採取相應有效戰法,諸如對於從一面向我進攻之敵,「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對於四面向我進攻之敵,則應「分兵四出」還擊之;對於敗退之敵,則應奮力追殲之,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從實際出發,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戰法這一重要軍事原則。

步戰

譯文

大凡以步兵對敵戰車、騎兵作戰時,必須依託丘陵、險隘或林木叢生之地形而戰,才能取得勝利。倘若遇到開闊無險的地形,必須使用拒馬槍排成方陣,置步兵於陣內,再把騎、步兵分別編為駐隊和戰隊交替戰守。駐隊守陣時,戰隊出戰;戰隊守陣時,駐隊出戰。當敵人攻我一面時,我就從兩翼出擊,側襲進攻之敵;敵人攻我兩面時,我就分兵迂迴敵後襲擊之;敵人攻我四面時,我就列成圓陣,分兵四面奮力阻擊之。敵人如果敗走,我就立即使用騎兵追擊之,而今步兵隨後跟進,這是步兵對敵車騎兵作戰的必勝戰法。誠如兵法所說:「步兵與車、騎兵作戰,必須憑據丘陵、險要地形列陣,如無險要可資利用,就令我士卒製作行馬、木蒺藜作為屏障。」

舊五代史》記載:晉王李存勖的大將周德威出任盧龍節度使時,由於恃勇輕敵,放鬆邊備,而失陷榆關這一險要關隘。致使契丹人得以南下放牧於營州與平州之間,並乘隙攻占了新州,周德威率兵復奪未克,敗歸幽州城。契丹兵乘勝進圍幽州長達二百天,迫使城中陷入危境。晉將李嗣源獲此消息後,便約李存審等將率領步騎兵七萬人會師於易州,準備援救危困中的周德威。他們從易州北出,越過大房嶺,沿着山澗向東前進。嗣源與其養子從珂率三千騎兵為先鋒,當進至山口之時,契丹以一萬騎兵攔截在前,晉軍將士驚懼失色;李嗣源率領百名騎兵先行前進,他摘掉護首頭盔,高高揚起馬鞭,用契丹語厲聲指斥敵人說:「你們無故侵犯我國疆土,晉王命令我率領百萬騎兵,直搗你們西樓老巢,滅掉你們契丹種族!」說完,立即躍馬奮擊,三次沖入敵陣,擊殺一名契丹酋長。晉軍後續部隊乘勢齊頭並進,契丹兵向後敗退,晉軍這才得以越出山口向幽州進發。李存審命令步兵砍伐樹木設置鹿角陣,每人手持一枝結成營寨。契丹兵繞寨而過時,寨中萬箭齊發,箭矢蓋天遮日,契丹觸箭而死傷的人堵塞了道路。當晉軍即將進至幽州時,契丹部隊又列好陣勢等待之。存審把步兵部署在敵軍背後,戒令他們不得先動;又令一些老弱殘兵拖着樹枝,點燃柴草前進,頓時煙塵漫空蔽日,致使契丹兵無法測知晉軍究竟多少。晉軍乘機擂鼓交戰,李存審急趨敵軍陣後,親率事先部署在那裡的步兵發起突襲,契丹軍被打得大敗,其首領席捲其餘眾從北山口向北逃去。此戰晉軍俘斬契丹軍以萬計,幽州之圍得以解除。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1]

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3]」。

視頻

步戰 相關視頻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一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概述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二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