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新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新美(1911年-2005年) ,江西南昌[1]。1935年畢業於國立浙江大學[2]。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先後被聘為助教、講師、副教授。中國近現代植物病理學家,真菌學家。對油菜菌核病寄主範圍和生態特性的研究有較大貢獻;在食用菌資源開發、人工栽培及遺傳育種研究上成就卓著。主編有《中國食用菌栽培學》,著有《普通植物病理學》[3]

科學家是一個泛稱,廣義上指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狹義的定義是指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這兩大類[4]。所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人員[5],達到了一定的造詣,獲得了有關部門和行業內的認可,均可以稱之為科學家。被稱之為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中國的農學家袁隆平等。

成就貢獻

一、在植物病理學領域的貢獻

楊新美70年代前,主要從事油菜菌核病、棉花枯萎病、抗菌素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突出成就。

闡明了油菜菌核病的寄主範圍及生態特性楊新美早在30-40年代就對油菜菌核病進行過一些零星觀察,50年代開始,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到1959年才發表了他的第一篇代表作《油菜菌核病在中國的寄主範圍及生態特性的調查研究》。其後又做了許多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首先在病菌的寄主範圍方面,他於1959年報道了國內外最詳盡的寄主名單,分屬於19科的71種植物;其次通過對油菜菌核病菌子囊孢子的單孢分離培養觀察,指出此菌為非絕對的異宗結合菌。他深入觀察並分析了菌核病菌生態學特性,從而揭示了該菌在中國的流行規律,指出油菜與向日葵均為菌核病菌的重要寄主,但在江南油菜發病重而在東北則多在向日葵上流行,其主要原因在於氣候條件的不同。同時他根據油菜花瓣最易受侵染的特點,設計了採用油菜花來捕捉空中孢子,以測定孢子傳播距離。上述成果,為擬訂菌核病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

基本摸清了棉花枯萎病在湖北省的流行規律60年代初期,棉花枯萎病危害嚴重,楊受湖北省農業廳委託,他和同事們經過多年的共同努力,基本摸清了棉花枯萎病在湖北省的發生、發展及流行規律。提出通過檢疫保護無病區,通過剷除病株消滅零星病區,以及實行水旱輪作、推廣抗病品種、增施肥料等措施進行防治。這些措施推廣後,使湖北省棉花枯萎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得到了控制。

參與農用抗生素「878」的研究:楊新美在英國留學期間,就開始了抗生素的研究工作。其博士論文「細菌對幾種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具有較高學術水平,被評選在英國《應用生物學年鑑》上發表。50年代中期,他與湖北農科院、上海農藥研究所合作,開展了878抗生素的研究,並取得較好成果。農用抗生素「878」應用於防治棉花炭疸病上,具有防病、保苗、壯苗的作用。對促進棉花生產起了一定作用。

二、在食用菌的研究上成就卓著

早在40年代,楊新美就已涉足高等擔子菌這一研究領域。1941年他在貴州首先用孢子彈射法分離獲得銀耳純菌種,用椴木人工接種獲得成功。這種方法比當時日本學者松甫勇採用過的銀耳子實體碎片接種法,以及天然孢子受種法,能提高子實體產量5-10倍。70年代以後,為了解決中國食用菌栽培中出現的問題,楊新美又將主要精力轉向了真菌學,尤其是食用菌的研究上,並取得了重要成就。

開展真菌資源的調查研究:1983年受商業部委託,楊新美組織華中農業大學、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湖北農學院等單位對湖北省神農架地區大型真菌資源的種類及分布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並親自參加了300餘號標本的鑑定。經過三年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他在神農架地區採得大型真菌252 種,分屬8個目24個科86個屬。其中包括許多珍貴的野生食用菌,如鬆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多種牛肝菌屬(Boletus)及疣柄牛肝菌屬(Leccinum)等。這一研究不僅為神農架真菌資源的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而且填補了中國大型真菌分布研究的一項空白。

提高食用菌栽培技術 60年代初期,楊新美多次深入到中國著名的黑木耳之鄉——湖北房縣、保康縣等地,系統總結農民的栽培經驗,並以現代化生物學理論為指導,提出了一套高產栽培管理技術,並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黑木耳、香菇栽培技術》,對促進黑木耳生產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楊新美積極推廣銀耳純菌種人工接種技術,使產量增加7-9倍。

1987年在楊新美主持下,華中農業大學與武漢市科委、湖北大學、武漢市蔬菜研究所通力合作,完成了食用菌周年生產模式的研究,為大規模開展周年性高密度、多複種、高效益的集約化生產,提供科學的管理技術。這項成果1988年獲得國家「星火計劃」展覽銀質獎。1989年在南京國際食用菌生物技術學術討論會上報告後,受到與會者的好評。

在香菇遺傳育種研究上的成就 1979年受中國土畜產進出口公司委託,楊新美主持香菇優良菌株的馴化及選育的研究。他親自率領教師及學生到湖北隨州市設點開展試驗。經過3年試驗從23個國外引進的菌株中,評選出適合中國大部分地區栽培的兩個良種「7925」和「7917」。在20多個省、市、自治區推廣,受到好評。這項成果1982年獲得國家經貿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為了提高中國食用菌遺傳育種的水平,1985年楊新美主持了有關香菇主要性狀遺傳規律的研究。他們藉助電子計算機技術,應用多元統計分析的方法,對食用菌的數量性狀進行聚類分析及雜種優勢預測,於1987年完成。這項成果通過專家鑑定,在中國國內居領先地位。在上述成果指導下育成的幾個香菇優良雜交種,於1987年-1990年在湖北、陝西、安徽等地推廣,比原主栽品種顯著增產。1984年以來,經過數年努力,他的科研組初步找到了用鈷60誘變獲得營養缺陷型、進行種間融合及檢出融合子的方法。

組織編寫《中國食用菌栽培學》:1988年楊新美完成了組織編寫《中國食用菌栽培學》的工作。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食用菌栽培專著。作為主編,楊新美自始至終盡心竭力地主持了全書的編、審、定稿工作,並親自執筆撰寫了「緒論」和「食用菌的生態」二章。該書不僅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在食用菌栽培實踐中的經驗,也反映了中國食用菌科研的重大成果,對生產具有較大的指導作用。

楊新美常說「科學的最終價值在於應用」。80年代以來,他雖年逾古稀,仍經常深入基層推廣科技成果。他的足跡遍及湖北、陝西、江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邊遠和貧窮地區,採用「兩帶一指導」的方法(帶試驗經費、帶香菇良種、指導栽培技術),幫助當地農民發展生產。當地菇農尊稱他為「菇神」,1989年國家教委、農業部、林業部聯合授於他「在科技扶貧中有突出貢獻的教師」的稱號。

視頻

楊新美 相關視頻

「中國食用菌之鄉」依託食用菌產業脫貧富民
走進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參考文獻

  1. 楊新美(1911年-2005年) ,江西南昌人 ,清廉隨縣-weixin.qq.com - 2017-04-01
  2. 1935年畢業於國立浙江大學 ,職場用-weixin.qq.com - 2022-02-17
  3. 主編有《中國食用菌栽培學》,著有《普通植物病理學》 ,食用菌商務網-weixin.qq.com - 2021-01-17
  4. 什麼樣的人稱為科學家,糗問,2020-06-06
  5.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豆丁網,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