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新民市,隸屬於遼寧省瀋陽市,位於遼寧省中部,遼河下游平原地區。區域面積3318平方公里,全市設5個街道、18個鎮和6個鄉,全市人口總數670,000人(2012年)。
新民市東連瀋陽市瀋北新區、于洪區;南鄰遼中區;西與黑山縣接壤;北靠彰武縣、法庫縣;西北一角與阜新縣毗連。距省會瀋陽市60公里。境內有新民三農博覽園、珍珠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仙女島濕地公園等景點。2014年,新民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97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9.5%。
建制沿革
新民市之名源於清初(後金)的新民屯。據《滿洲地名考》記載,此地原居民很少,清乾隆初年招來了許多新的移民於此地進行開墾,遂成村落,俗稱新民屯,建置縣治時便以新民命名。崇偵十四年(1641年)和順治八年(1651年)相繼從山東、河北兩次移撥大批災民來東北墾荒。當時漢民被稱為「民人」,先來「民人」的落腳點便稱「民屯」。東郊公社「民屯」就是這樣形成的。以後在遼河東以集居的漢族多少分大、小「民屯」。不久又有部分漢族遷至今新民鎮落戶,為區別「民屯」,扶取新民屯之稱,新民縣是襲用駐地的專稱而得名。
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新民府、建立新民縣,屬奉天省遼瀋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新民屬遼寧省。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日本帝國主義占據東北,新民屬偽奉天省。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三」勝利後,新民屬遼寧省。
1948年10月29日,新民解放,新民縣屬遼北省。1949年4月,遼北、遼西兩省合併為遼西省,新民縣改屬遼西省。1954年8月,遼西、遼東兩省合併為遼寧省,新民縣屬遼寧省。1955年1月,新民縣劃歸遼寧省遼陽專區。1958年末新民縣劃歸瀋陽市。1993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新民縣撤縣設市(縣級市),仍屬瀋陽市。
行政區劃
截止2012年,新民市轄5個街道、18個鎮、6個鄉。
街道:東城街道、西城街道、遼濱街道、新柳街道、新城街道。
鎮:大紅旗鎮、梁山鎮、大柳屯鎮、公主屯鎮、興隆鎮、興隆堡鎮、胡台鎮、法哈牛鎮、前當堡鎮、大民屯鎮、柳河溝鎮、高台子鎮、張家屯鎮、羅家房鎮、三道崗子鎮、陶家屯鎮、東蛇山子鎮、周坨子鎮。 鄉:金五台子鄉、紅旗鄉、盧屯鄉、姚堡鄉、新農村鄉、於家窩堡鄉。
地理環境
新民介於東經122°27′-123°20′,北緯41°42′-42°17′之間。位於遼寧省中部,遼河下游平原地區。東連瀋陽市瀋北新區、于洪區;南鄰遼中區;西與黑山縣接壤;北靠彰武縣、法庫縣;西北一角與阜新縣毗連。距省會瀋陽市60公里。面積3352.5平方公里。
新民市為遼河沖積平原。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慢傾斜,北部邊界一帶海拔在50米以上,向南逐漸降低,最低點在金五台子鄉南部一角海拔19米。 依地勢把全境分為各具不同特點的四個地區:一是北部低丘區,海拔35-55米;二是遼河以東平原區,為沖積平原,海拔22-49米;三是柳繞沙鹼區,為沖積傾斜平原,海拔30-62米;四是遼繞低洼區,為繞陽、遼、柳河沖積平原,地面以細粉砂為主。
新民市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西伯利亞冷空氣經常侵襲,干寒時間較長;夏季濕熱;春季風沙大;秋季晴朗。春秋兩季時間較短,氣候多變。年平均氣溫7.6 ℃。七月最熱,平均氣溫24.3℃;一月最冷,平均零下12 ℃。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62%。
遼河、柳河、繞陽河、養息牧河、秀水河、蒲河等6條河流在新民境內通過。
自然資源
截至2013年,新民地下水資源量5.47億立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10萬噸。
新民市植物資源以森林資源為主,森林覆蓋率達20%。林木總蓄積量為231萬立方米,人均3.3立方米。
截止2013年新民地下石油儲量3億多噸,天然氣儲量1.5億立方米。新民市盛產石料,梁山的安山岩、蛇山子山的砂頁岩、龍頭山的花崗石,是建築用優質石料。境內油氣資源豐富,境內有遼河油田的開採基地。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新民市人口總數670,000人。男女性別比104.26。平均人口密度:209.9人/平方公里,其中城區人口密度:2541人/平方公里。
新民市共有18個少數民族。漢族人口占92.5%;滿族、蒙古族、回族、錫伯族、朝鮮族人口較多,分別占少數民族人口的66.77%、17.98%、8.04%、7.64%、5.24%;彝族、壯族、苗族、維吾爾族、藏族、布依族、達翰爾族、白族、土家族、鄂溫克族、傣族、土族和羌族13個民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0.33%。
風景名勝
新民文化博覽園
新民文化博覽園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瀋陽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及中、小學生農業實踐基地,園區占地40萬平方米,建有10大景觀,32個展覽館,並有占地100畝的農業百科園供中小學生參觀實踐。 瀋陽新民清真寺
新民清真寺位於新民市。始建於1765年(乾隆三十年),原寺內皆土房,光緒年間重修,改土房為磚木結構建築。
寺院坐西朝東,青磚圍牆,占地面積為2673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前廈、拜殿、遙殿南北配房等。前廈三間,歇山卷棚式,青瓦頂,面闊13.7米,進深5.6米,木結構上飾彩畫,前廈門正中上方懸掛一塊阿拉伯文匾額。拜殿五間,為硬山式,青瓦頂,面闊20米,進深9.8米,殿正面開三門,門額上懸掛古匾三塊,左匾題「惟精惟一」,中匾題「正已正人」,右匾是盛京總兵左寶貴題「誠意敬心」。殿內西牆正中接一方室,即為遙殿。遙殿又名望月樓,為三層樓閣,通高約20米,第一層為磚砌,面闊6.7米,進深5.4米,殿內西壁正中有一神龕,龕兩側牆壁上繪有壁畫。遙殿內四角各有一通天立柱,上起二層方形樓閣,四周為木製門窗和圍欄,上頂為四角攢尖式,重檐,灰瓦頂,垂脊上有走獸。
寺內南北兩側分別建有硬山式青磚配房,是教長起居,講經,沐浴之所。 該寺自光緒年間重修後,再沒有重修,寺內建築由於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南北配房部分已被拆除。1978年以後,市、縣政府撥款對寺內的殿宇進行陸續修復。現寺內的主體建築、前廈、拜殿、遙殿等,基本保持完好。現為新民縣文物保護單位。[1]
遼濱塔
遼濱塔位於瀋陽新民市東北29公里的公主屯鎮遼濱塔村的黃土崗上,所在的遼濱村是遼代古城遼濱城遺址,遼代時屬遼州。遼州統二縣:遼濱縣、安定縣。這裡地勢極佳,西依秀水河,南鄰遼河,遼濱就在二水交匯處,是古代著名的渡口和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早在東晉時期,這裡便已經成為軍事重鎮,遼代更是其歷史上最興盛的黃金時期。遼的統治者為了促進此地的繁榮,在這裡設立了遼州治所,還從薊州大批移民。
後來長期的戰亂使這座繁華古城遭到嚴重破壞,現在除了遼濱塔外,已經沒有什麼太多古城遺存。遼濱塔就位於古城遺址城牆附近,因其傍依遼河岸邊,世人稱其為「遼濱塔」,現在塔邊上已經有了新建的寺院。
遼濱塔實際是遼代遼州的州塔,於遼天祚帝耶律延喜乾統十年(公元1110年)開始修建,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建成。曾經因年久失修,塔身風化嚴重,八十年代末,塔的整體以呈紡錐狀,有隨時倒塌的危險。1993年開始對該塔進行了全面的修復,現在看到的遼濱塔的外表,除了塔身還保留了大部分的原狀之外,其餘都是後修復的,但整體上還是能夠展現出遼代佛塔雄偉、壯觀的風貌。
遼濱塔是一座八角十三層密檐青磚塔,塔原高41.7米,底部直徑約12.5米,按佛教以奇數表示清白的信念而築。塔基高10米,塔身八面各有一佛龕,上有一尊磚雕佛像端坐於蓮花座上。雙手合於胸前,慧眼遠眺,神態怡然。頭頂則銅鏡高懸,表示佛光普照,法力無邊之意。[2]
交通
2012年,新民市新建各級公路789.65公里。遼寧中環高速新民段、沈胡快速幹道、沈阜開發大道建成通車;沈環線、新阜線、興得線等公路完成改造;沈新城際鐵路完成勘探。開通6條公交線,新上600台出租車,更新159台專用校車,新建8所農村客運站,群眾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歷史文化
新民市農民用稻米、芝麻、綠豆、谷黍等五穀雜糧巧貼成的五穀畫,受到國外客商青睞,已接到美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訂單。
著名人物
李桂丹(1914―1938)遼寧新民人,抗日英雄。在武漢保衛戰中,僅其1人即擊落敵機3架,激戰中不幸被日寇擊中,壯烈殉國時年24歲。
鄭新潮(1913—1986),原名:鄭榮芳。遼寧新民東蛇山子籍,解放後,在軍委炮兵司令部、總後勤部工作,炮兵專家、軍馬行家,軍級(文職員),終年73歲。
郭鞏出生於遼寧省北鎮縣,「九·一八」事變後,郭鞏為了抗日救國,於1935年7月拋家棄子,投奔革命聖地延安,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蘇炳文(1892年10月22日-1975年5月22日),字翰章,遼寧新民人,國民革命軍中將。解放後任政協委員。
馬原(女),1930年生,遼寧新民人。中共十三大代表,全國婦聯第五屆常委,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副總幹事,全國婦聯第六屆執委。
邵清廉(1914.10—2004.8),女,1914年生(區化前)新民人,享年92歲。延安抗戰女幹部、解放軍軍馬事業和軍馬場創始人之一。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