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海道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徐海道署又稱道台衙門,位於中國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文亭街東端,為明清徐州地區至民國徐海道的最高行政機關[1],民國以後亦作為高級軍事機關駐地,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原為東察院,正德六年(1511)改為道署,清乾隆八年(1743)擴建。

原建築分東中西三路,中路自南至北依次為照壁、大門、大堂、二堂、三堂和後樓,左右配以廂房,現僅存照壁(為一字型,位於街南)、大堂五間(一說為二堂)、大堂東耳房三間和西式洋樓,建築均已年久失修,其中大堂正面檐柱位置已被水泥牆封堵,斗栱彩畫多半不存,西側梁架結構裸露於外(其梁架採用雙木成梁法,檐部四角採用龍頭木支撐,較為罕見),原歇山式屋頂被改為硬山,其上綠琉璃瓦件、脊獸等也均已無存。

簡介

辛亥革命爆發,清將張勳兵敗南京後退守徐州,把道台衙門作為自己的「大帥府」[2]。1912年初,革命軍北伐,張勳北撤,徐州於2月11日光復,第二天清帝就宣布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張勳率領「辮子軍」捲土重來。他醉心於復辟清室,先後在徐州召開四次督軍會議(即徐州會議)。張作霖曹錕馮國璋等13省軍閥抵徐,張勳派綠呢大轎到車站迎接,包定徐州四大旅館招待。會議在道衙門大堂舉行,軍閥們一致推舉張勳為1 3省區大盟主。從此張勳名聲大噪,道台衙門每天車馬喧譁,冠蓋雲集,種種倒退現象重演,直到1917年張勳北上復辟失敗而告終。 張勳失敗後,其駐徐州「辮子軍」被收編,直系軍閥陳調元、奉系軍閥張宗昌褚玉璞等先後占領徐州,將道台衙門作為辦公處。

1928年4月,蔣介石馮玉祥在此處結盟誓師,開始了第二次北伐。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在此指揮了著名的台兒莊大戰。1937年月10中旬成立司令長官部,即設在徐州道台衙門內,當時舊道署內辦公用房多是羅漢牆(上半截木雕花欞,下半截青磚砌成),便於採光通風。辦公室後的大花園,占地不太多,但假山、亭池、布置得宜……李宗仁將軍不擺架子,經常在司令部里接見民眾代表、青年學生和中外記者,如《大公報》主編范長江、新華社漢口記者陸詒、新西蘭韋爾根生女士和中國人民的朋友、英國記者愛潑斯坦等。1938年3月至5月台兒莊大捷的消息,使徐州城為國內外矚目的地方。

日偽時期,徐州曾經是偽淮海省的省會,漢奸郝鵬舉的省政府就在這裡。抗戰勝利後,顧祝同率部進駐徐州,在道台衙門設立徐州綏靖公署,顧祝同調走後,薛岳來任綏靖公署主任。徐州綏靖公署在道台衙門設立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共有25名罪大惡極的日本戰犯被繩之以法。 當時,國共雙方在徐州都駐有重兵,為避免軍事衝突,1946年初,周恩來張治中馬歇爾組成的軍事調停三人小組,曾在這個地方工作過,為了和平積極斡旋。1948年,這個院子成了國民黨徐州「剿總」司令部。1952年,毛澤東第一次到徐州視察,曾在這裡小歇。

1948年剿總司令部時的道台衙門布局圖,約有房屋95間,自南向北依次為照壁、大門、大堂、二堂、三堂、後樓,左右配以廂房,廂房兩側配東西兩院,當年作禮堂、辦公廳、辦公樓、軍官宿舍等用途。原道台衙門前的「一字型」大照壁長30米,高5.6米,巍峨壯觀,為徐州地區第一大照壁,照壁中心原有一幅太陽彩繪圖,現不存。大禮堂面闊5間21米,進深9米,檁16米,脊高9米,歇山式屋頂,屋面原為綠色琉璃瓦(色澤也代表了等級,平民只能用灰色,官家可用綠色,皇家才能用黃色)型制,正脊兩端安放有綠色吻獸,為明清官式建築。

視頻

徐海道署 相關視頻

蔣介石為了拉攏馮玉祥,不惜下跪也要和馮玉祥結為換帖的拜把兄弟
員外郎到道台衙門拜訪朱大人,朱大人看完名帖後接見他,兩人寒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