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彰化西門福德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彰化西門福德祠
圖片來自xuite

彰化西門福德祠,又稱大西門福德祠,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是主祀福德正神的廟宇。於民國74年(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後改為縣定古蹟。彰化縣城內除西門福德祠外,亦有北門、南門、東門福德祠,但均已改建。

該廟除主祀福德正神外,還供奉有聖王公(廣澤尊王)與註生娘娘。

沿革

西門福德祠的興建時間欠缺史料記載,但可知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鄉紳重修前已存在,且是有正殿與拜殿的廟宇。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時彰化發生大地震,西門福德祠的正殿因而受損,西街信士陳庇隔年捐資修建正殿。後來在光緒七年(1881年)時由總理陳上流倡議,並邀請其宗親陳振聲、陳春煙及何秋華、余上論等人重修西門福德祠,此次重修中將正殿增高,拜殿及廂廊則依舊制修復。

日治時期彰化市進行市區改正時,因拓寬西門大通(今中華路)而拆除了部分的西門福德祠建築,廟宇也往後遷移。

文物

西門福德祠內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西街信士所獻「福溢通濟」匾,而在正殿兩旁有記載了清光緒七年(1881年)重修情形的「大西門重修福德祠碑記」及「大西門重修福德祠捐題牌記」二塊木製碑文,又正殿神龕前有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信女黃門沈氏所敬獻的石製香爐。

土地祠

土地廟,又稱土地公廟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在1949年以前,凡有漢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土地廟在中國大陸曾由於「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開始信仰自由[1] 以後,自1980年前後有蒸蒸日上的恢復民間信仰和社會的逐漸發展,便有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這些土地廟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的信仰中心,屬於微型建築,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這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就以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後為藉口和理由,來呼籲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於「迷信」,但仍舊無法破壞民間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區官方就以破除迷信為藉口而進行強行拆除,這股土地廟信仰復興的熱潮最終還是被大陸官方鎮壓了。然而實際上至2000年以後,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佈因地而異。台灣因為擁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當多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

與農村地區的土地廟相對的,是供奉城市守護神的城隍廟

土地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般稱為「大伯公」。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眾之一,流行於漢族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少數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中國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現象。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

土地廟的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現今台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中國大陸土地廟

潮汕土地廟

土地神在潮汕俗稱為伯公。土地廟亦稱伯公廟或寫作福德老爺廟、福德古廟。每家每戶家中都會有伯公神位,商鋪也不例外。伯公廟規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為普遍,田野、山嶺、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爺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爺夫人,是和藹可親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