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學良文化園區

張學良文化園區 位於新竹五峰鄉桃山村的張學良文化園區,周邊群山環繞、綠意滿庭而幽靜,為了重現張學良幽禁清泉時期的歷史意義,在2014年原址重建,並將2008年建造的館舍改為「原住民族館」,兩館整合為「張學良文化園區」。園區內除了兩館外,另規劃了三毛夢屋、部落市集等,也利用照片手稿打造出當時幽禁生活的銅像。因鄰近清泉溫泉,園區內也設置了「將軍湯」泡腳池,溫泉屬於中性碳酸氫鈉泉,無色無味,讓人可以在健行、參觀之餘此稍作休憩,泡泡暖湯。文化園區鄰近雪霸休閒農場、野馬瞰山步道,是許多人踏青、出遊的熱門地點。


1936年,張學良偕同楊虎城發動,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蔣中正,主張「停止剿共、共同抗日」的訴求,即是知名的「西安事變」。事件和平落幕後,張學良雖被免除徒刑,卻於1937年展開長達五十餘年的幽禁生活。1946年,張學良與妻子趙一荻被送至此處,直至1959年解除管束、回到北投,但出門仍需事先請示且受監視。最後在1993年才終於重獲自由,飛往夏威夷與家人團聚,安享晚年。[1]


張學良故居位於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1946年,張學良與時任秘書的趙一荻被秘密送這裡,直到1957年才奉命離開。2014年,為重現張學良幽禁清泉時的歷史意義,在原址重建張學良故居。張學良,人稱「少帥」,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的長子也是影響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1936年,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迫當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蔣中正停止剿共、共同抗日。事件最後雖和平落幕,但張學良必須由軍事委員會管束,自此展開五十餘年的幽禁生活。五峰鄉清泉溫泉,是張學良及趙一荻被遷移至臺灣的第一站,透過照片手稿及解密檔案的公開展示,重現他們在清泉時的生活點滴,為這段鮮為人知的幽禁歲月揭開神秘面紗。[2]


景點介紹

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一頁的「西安事變」主角之一的少帥張學良先生,自1946年即於新竹縣五峰鄉清泉溫泉(日人當時稱為井上溫泉)上坪溪北岸居住了13年,原來的故居則因民國52年的土石流而沖毀,張學居故居則另行重建於原址的西南方,原址因為土石流敏感度高的地質,僅能建為張學良文化園區。


重建後的張學良故居,是一棟日式的黑瓦農舍建築,造型簡約,與週遭山景相當融合;整體以日式木造結構為主,起居間、書房皆一應具全,陳列著與張學良相關的史料,透過影片、老照片、老地圖、老文件,搭配各樣的生活用具、圖牆說明,張學良的個人性格、乃至當時的生活情景,都清楚顯見。


新竹縣政府在整修了張學良故居後,選在2008年西安事變的同月同日開放參觀;看著歷史資料,彷彿跟著走進時光隧道一樣,看一場當時的動盪不安的政局,也看不勝唏噓的人生旅程。[3]


介紹張學良

中國偉大的愛國者
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張學良。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 1901年農曆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1919年3月,入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第一 期炮科,畢業後歷任奉軍營、團、旅、師、軍、軍團長、空軍司令等職。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後,由奉系元老推為首領,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 令。12月,不顧日本和親日派的阻撓,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等職。1930年10月,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一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

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軍很快侵佔東三省。1933年3月,熱河省(今並入遼寧河北內蒙古)淪陷後,蔣介石、張學良受到全國輿論譴責,張學良代蔣介石受過辭職。
1934年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此時,日本侵華日亟,南京國民黨政府一再妥協, 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張學良面對既不能抗日復土,而「圍剿」紅軍又屢遭失敗的嚴峻現實,逐漸對蔣「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有所覺悟,經中國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的幫助,始信聯共抗日是唯一出路。


張學良生活照1936年4月,與周恩來在膚施(今陝西延安)會談,提出聯蔣抗日,為 中共中央所採納,達成了與紅軍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10月,毛澤東、周恩來致書張學良,請其向蔣介石轉達互派代表談判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張學良多 次勸蔣介石聯共抗日,並請纓抗戰,均被拒絕。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張學良與西安綏靖主任、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向蔣面諫,遭到訓斥。蔣介 石令張學良、楊虎城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將其所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張學良、楊虎城為逼蔣介石抗日,於12日晨發動了著名的「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 通電全國,提出抗日八項主張。同時致電中共中央。17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西安。周恩來、張學良、楊虎城協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並同蔣介石的代表宋美齡宋子文談判達成了停止「剿共」政策等六項協議,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走向全國抗戰奠定了基礎。25日,張學良沒有通知周恩來就親自陪同蔣介石回南京。蔣介石一到南京便立刻扣留了張學良,長期軟禁,先後囚於浙、贛、湘、黔等地。


在1946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中共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沒有成功。後國民黨撤往台灣,蔣介石將張學良轉至台灣繼續軟禁。
1988年,蔣經國逝世後,張學良逐漸獲得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1995年離台,僑居美國。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4]


幽禁歲月:張學良在臺灣的後半生

西安事變爆發後,張學良遭軍事委員會高等軍事法會處以10年徒刑,之後雖被特赦,仍交由軍事委員會管束,從此開啟他後半輩子的幽禁歲月。


原本,張學良期待能夠前往南京,未料希望落空,卻來到臺灣這塊陌生的土地。35年11月,張學良跟夫人趙一荻被解送到臺灣,安排住在新竹縣五峰鄉清泉部落。38年,轉移至高雄壽山 (現海軍陸戰隊壽山管制區內),在短暫停留近一年後,又回到清泉部落,直到46年10月。滿懷壯志的張學良,被困在深山老林中,與世隔絕,只能透過收聽廣播、閱讀書報、寫作書法、種田、爬山、釣魚等度過寂靜的山居生活,其心情苦悶可想而知。這段日子裡,他寫下:「山居幽處境,舊雨引心寒。輾轉眠不得,枕上淚難干。」足以觀其壯志未酬。


後來,張學良離開清泉部落,遷至高雄西子灣,環境上較先前高雄壽山要塞兵舍好上許多,遂在日記寫道:「房屋寬闊,環境幽美,為二十餘年來最舒適的處所。」至49年,張學良被安排住在陽明山幽雅路「台航招待所」(少帥禪園現址),可外出旅行、購物、上館子和會客,已能有限度和外界接觸,但需事先請示並受到監視。此時,張學良的「安全」是由時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蔣經國負責,兩人也因此結交為好友。50年8月,張學良移居北投區復興崗居所,房舍是他自費買下土地興建,成為在臺灣幽居最久的處所,直到82年8月才將產權轉賣他人。


在宗教信仰方面,張學良受到蔣宋美齡女士的影響,從原本篤信佛教改信基督教,不僅受洗為基督徒,還陸續讀了幾十年聖經函授課程,取得牧師資格,以教名「曾顯華」名義,翻譯基督教書《相遇骷髏地》,向世人宣揚基督教義。


在與世隔絕的寂寞中,張學良把希望和歡樂寄託在趙一荻夫人身上,趙一荻則盡全力照料張學良。53年6月25日,張學良基於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教規,在求得元配諒解後,與趙一荻夫人辦理結婚手續。64年4月,蔣中正總統去世,張學良到靈前致意,寫下私輓:「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宛若仇讎」,道盡兩人難解的情義糾結。


因政治考量,使他難得真自由,但行動、交往漸能自主。如張學良夫婦每週至士林凱歌堂做禮拜,偶爾也與親友打牌餐敘,平日深居簡出,亦曾前往花蓮阿里山日月潭中橫金門等地旅遊。在人際網絡方面,他與前立法委員王新衡]]、前總統府資政張群、畫家張大千往來頻繁,遂有「『三張一王』轉轉會」雅號。另外,每逢節慶,蔣宋美齡女士也邀請張氏夫婦到士林官邸用餐,互贈禮品。


79年,張學良終於恢復人身自由。翌年3月,張學良偕夫人前往美國舊金山探視兒女,這是他幽禁50多年後首次出國,並於是年6月返臺。82年底,張氏夫婦再度赴美探親,之後移居夏威夷。89年6月22日,趙一荻夫人逝世;隔年10月15日,張學良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張學良晚年留下一幅字句,「不怕死,不愛錢,丈夫絕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為其傳奇一生,留下註解。歡迎透過國家檔案資訊網,查詢張學良相關國家檔案,瞭解其在臺灣的境遇。[5]


目錄

視頻

視頻: 世紀旋風-張學良口述西安事變[台灣公視]


張學良故居,台灣,新竹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