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掖城北城市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掖城北城市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張掖市甘州區城郊北部,與市區緊密相連。濕地面積6.2萬畝,主體位於城區北郊地下水溢出地帶,與城區毗鄰,是國內離城市最近的濕地公園[1]。規劃區內多樣化的濕地類型,是張掖綠洲這一內陸乾旱區脆弱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着水源涵養和水資源調蓄、淨化水質、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防止沙漠化和改善區域外氣候等重要的生態功能,作為區域關鍵生態支撐體系,對於維護張掖綠洲及黑河中下游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歷史

在人類與黑河濕地長達數千年融合中,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形成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蘊。《山海經》中記述黑河是西王母的領地,春秋時期的《禹貢》、《周禮》等文獻[2]上曾將黑河至居延澤的大片湖泊列為着名湖泊,稱為「西海」。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張掖以地處絲綢之路中段的優越地理位置,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重鎮,這片沃土上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遺蹟,皇家寺院大佛寺、千古城池黑水國、隋代木塔、唐代鐘樓、明代糧倉、清代總兵府等名勝古蹟,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大禹導弱水於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於流沙」、「周穆王西巡」、 「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隋煬帝召開萬國博覽會」、 「馬可·波羅旅居甘州」等歷史事件,更賦予這片土地神奇的魅力。

源於濕地之上的張掖,農耕文化同樣歷史悠久。從漢代開始,張掖綠洲農業一直處於發展的前沿,這歷代王朝所器重。唐朝武則天時代,甘州刺史李漢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引種水稻,城北烏江的大米因光照充足,生長周期長,味道格外醇香,曾一度成為貢米,沿着絲綢之路遠運長安,張掖有了「天下稱富庶者無出隴右」的讚譽。明朝詩人郭紳有詩云:「甘州城北水雲鄉,每至秋深一望黃。穗老連疇多秀色,實繁隔隴有餘香。」足見張掖農耕文化的深厚淵源。

濕地保護區

本區處於濱河新區外圍黑河東岸至烏江元豐村黑河岸,主要以黑河灘涂的濕地、圍堰堵壩形成的水域和濕地為主,採取封閉式恢復,限制遊客進入,減弱遊客對濕地的干擾,使濕地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同時為濕地公園進行生態補水。可沿 312國道的水域駁岸設計多重綠化帶,形成綠色通道,並適當造景,形成公園外圍美好環境。主要建設項目有:綠化景觀帶;親水平台;珍禽養殖場;冬季滑冰場。

休閒娛樂區

本區以建成的城市濕地公園為主體,側重於休閒娛樂為主題,可從流泉五、六社村道貫通與國家濕地公園的連接線路,設計可供遊客放鬆身心的旅遊活動,主要建設的旅遊項目:以保健為主題的項目;以運動休閒為主題的項目;以文化休閒為主題的項目;以飲食休閒為主題的項目。

營銷戰略

旅遊營銷是開拓客源市場、樹立旅遊品牌的關鍵環節。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要成為國內一流的國家濕地公園,必須突出自身特色,與周邊景區進行組團促銷。

特色旅遊線路

要進一步尋找張掖與周邊地區旅遊產品的差異性,發掘本地旅遊資源中的閃光點,更新旅遊觀念,打破常規旅遊的思路,整合全市旅遊資源,以當前正在興起的生態休閒遊、歷史文化游、越野探險游等開闢新格局,引導新的旅遊消費群體。精心包裝設計旅遊線路,做好旅遊線路各關節點服務工作,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導本地旅行社、汽車運動組織、越野俱樂部參與特色旅遊線路開發。以特色旅遊整體打包推介,提升黑河濕地風光的宣傳。

找准興奮點

除常規的報紙、電視、網絡宣傳之外,圍繞特色旅遊線路和外界旅遊者關注的亮點,做好深度報道;藉助着名學者、作家、攝影家、書畫家,宣傳推介張掖旅遊及黑河濕地特色。全市各縣區要形成旅遊文化一盤棋的思想,全面向外界宣傳推介張掖特色旅遊景點和資訊。

形成衝擊力

黑河濕地及特色旅遊宣傳要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精心策劃帶動力強的宣傳推介活動,如舉辦全國汽車拉力賽、全國觀鳥周活動、西部濕地學術論壇、黑河濕地攝影展等。

借勢宣傳

張掖周邊具有豐富而旺盛的旅遊市場,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長城、青海湖、阿右旗巴丹吉林世界沙漠公園、額濟納旗胡楊林、祁連山草原、張掖丹霞地質公園等,吸引了國內外大批遊客,而張掖正處在這些區域的中間地帶,距嘉峪關 300公里,敦煌600公里,青海湖約400公里,內蒙阿右旗130公里,額濟納旗500多公里,在交通便捷的今天,這些距離僅僅二至四小時的車程,對於以張掖濕地公園為主打品牌的張掖旅遊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可藉助周邊旅遊市場,廣泛吸納客源。

生態價值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是前人留給後世的自然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對其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在保護好濕地資源的基礎上,慎重、適度進行開發建設,做到既不倉促上馬、全面開花,也不建設無力、跟不上發展的形勢。初步設想的規劃建設期限為10年,即2009年至2018年。一期工程,即2009年至2011年,共計3年;優先安排生態保護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給排水、電網、路網、綠化、通訊等暢通,形成濕地公園管理、運營框架及景觀雛形,完成公園要具備一定範圍開放的能力,逐步開放科普教育、濕地觀光旅遊等,初步形成具有西部高原內陸河流域特色的、主題突出的國家濕地公園。二期工程,即2012年至2016年,共計5年。進一步建設濕地公園的保護和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全面建設濕地公園的旅遊服務設施以及管理服務設施,並構建起濕地公園水系的基本框架,加大公園內濕地的恢復以及修復能力,營造覆蓋整個濕地公園的濕地景觀及濕地環境。三期工程,即2017年至2018年,共計2年。以「面向世界,追求一流品牌」為目標,進行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旅遊服務設施的精細化修復,擴大外宣力度,建設生態濕地旅遊精品。

在建設中,應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戰略和全社會辦濕地公園的方針,政府資金主要用於濕地保護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體現公益性;盈利性的項目主要靠社會融資,由此加快景點開發建設,挖掘內涵,提升品位,形成以資源為依託、以項目為基礎、以招商為手段,以多元化為目標的旅遊開發模式。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立,將會在珍惜天然稟賦濕地資源的同時,以保護濕地景觀為基礎,以挖掘濕地文化為底蘊,以帶動生態旅遊為特色,彰顯城市個性,深化城市文化記憶,使之成為張掖形象的金字招牌,為張掖經濟社會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視頻

張掖城北城市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相關視頻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甘州城北水雲鄉生態宜居更宜人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改造升級 裝點市民舒適精緻生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