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渝十二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渝十二景
圖片來自nipic

巴渝十二景是指中國重慶市及其周圍多處受歡迎的旅遊景點,當中「巴」、「渝」兩字均為古時重慶市的簡稱。

明朝天順年間,受到湖南省瀟湘八景」 的影響,當地人民列出他們心儀的美景。列表隨年代而有所變化,一些之前在名單內的地方因天然或人為的改變已不復存在,同時又因環境變遷加入新的景點。

渝城八景

該清單最初稱為「渝城八景」,景點數目與「瀟湘八景」相同。在明天順二年(1453年),人們將名單刻在崇音寺(後更名為長安寺)的銅鐘上,原址現為重慶市第25中學。該八處景點為:

  1. 金碧香風:金碧山是重慶的最高點,可俯望全城美景。該處現在是渝中區人民公園的一部份。金碧的意思是金色和藍色。宋朝年間,官吏在山頂打造了一座由金色和藍色瓷磚製成的金碧台。站在台中,清風徐來,暗香撲面,四處卻無草木花開,所以得名。
  2. 洪岩滴翠:洪岩即洪崖,位於渝中區靠近河邊且臨近重慶市中心的部份。懸崖上有一個洞穴,泉水從穴中流出滴下懸崖,水珠被陽光映透得如粒粒綠珠碧玉,故得此雅號。今天,那裏以吊腳樓羣而聞名。
  3. 龍門浩月:流經重慶的長江,在過海棠溪後,被靠南岸的一排隆起的石樑劈為內外兩流。外流洶湧湍急,內流被卻浩如平鏡,內外不同如此分明,嘆為觀止。長江在此轉了一個大彎,形似彎月,古人稱這波平如鏡的水灣為「浩」。另凸出江面的石樑酷似一尊微微向外流傾斜的遊龍,順著江勢連綿而居,中間開處正好疏通著內外水系,形如龍門,南宋便有人在石樑內外兩側刻上「龍、門」兩字,「龍門浩」就此得名。原址現為南岸區南濱公園的一部分。
  4. 黃葛晚渡:今天的南岸宏聲路附近,古時為擺渡渡口,連接重慶南北兩岸,因候渡者有黃葛樹遮蔭而得名。20世紀80年代石板坡長江大橋建成,取代了黃葛渡口,渡輪已不復在。現在這個場景人工保存,並於2005年成為南濱公園的一部分。
  5. 佛圖夜雨:佛圖關是重慶市中心陸路交通的唯一出口,靠近現在的鵝嶺公園,是古代抵禦來自西部威脅的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夜雨寺為佛圖關一主要寺廟,其名來自寺前的一塊岩石,每晚都有水從岩石滲出,被地熱化為蒸氣,尤如夜雨,使佛圖關煙雨朦朧,彷彿江上仙境。2009年5月,為修建渝中區職教中心的實習操作樓,夜雨寺已被拆毀。
  6. 孔殿秋香:於今天的重慶第29中學位置,在明朝時是一座孔廟。每到秋天,遍地桂花盛開,蔚為美景,也為寺廟帶來清香。
  7. 覺林曉鐘:「覺林」指位於南岸區隱於風景如畫的蓮花山麓的覺林寺,始建於宋代。 每天早上,寺廟中的僧人都會響鈴(就像中國佛教寺廟中的其他僧侶一樣),鐘聲使人們感到快樂。明朝末年,寺廟和鍾聲在戰亂中摧毀。至康熙二年,雪痕禪師重建寺院,增修了山門和園林,構成了曉鐘喚渡,蓮峰垂露,龍橋夜月,泉水流香等覺林八景,成為盛極一時的觀光勝地。但至清光緒年間,覺林寺被清廷關閉。從此,寺廟漸損,終成廢墟,只留下一報恩塔供人緬懷。
  8. 北鎮金沙:今江北區江北嘴明朝時,江北隸屬於巴縣江北鎮,故稱「北鎮」。冬季水涸時,北鎮在嘉陵江長江匯合的北岸,河灘多有河沙鋪於岸邊,在陽光的照射下,沙子像黃金一樣閃耀,故稱「金沙」。

古巴渝十二景

重慶是一個擁有多元化景觀和文化的主要城市,最初的八景無法呈現重慶的所有面貎。 因此,列表中的數量後來從八個擴展到十二個。第一次擴展成十二景是在清乾隆期間發生的。1760年,當時的巴縣知縣王爾鑒在原來的八景中剔除三個,並在重慶及周邊地區增加了其他七個景點。王的巴渝十二景是:

  1. 金碧流香:即原來的「金碧香風」。見上一節。
  2. 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葛晚渡:源自「渝城八景」。見上一節。
  3. 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景峽猿: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景谷是渝北區的一系列河谷,距重慶市中心約65公里。御臨河穿過山脈,在這處形成了幾個深谷。統景原稱「桶井」,因谷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被峭壁包圍,形似桶狀,人在其中有坐井觀天之感,故得名。之後易為「統景」,也有「集自然山川之靈秀、統天下多種美景」之意。清朝以來,該區以大量猴子棲居聞名。如今它則是溫泉勝地。
  4. 歌樂靈音:歌樂山沙坪壩區的山脈。今天,這座山以紅岩村而聞名,紅岩村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紀念地。然而,在清朝,這個地方以天籟而聞名。相傳聲音源自山頂的雲頂寺。雲頂寺始建於明朝,寺內有一銅鐘,高四米,重三千餘斤。僧眾做法事鳴鐘,遠至廿里外都可聽到嘹亮的鳴聲,大殿屋簷上還掛著十二個銅鈴,風一吹,銅鈴發出清脆聲音,和著陣陣松濤翻滾十里,動聽之極。惜1950年代末,為修爐煉鋼,雲頂寺已被拆毀。現在松濤沒了銅鈴相伴,也就少了獨有的韻味。
  5. 雲篆風清:雲篆山距離今天的巴南區魚洞約八公里。山上有雲篆寺,建於明朝成化九年(1473年),是一座著名寺廟。重慶被認為是中國的爐灶城市之一[1],夏季氣溫非常高。然而,由於海拔高,人們在雲篆寺總能感受到涼風颯颯。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至1976年),寺廟被毀壞了。
  6. 洪崖滴翠:源自「渝城八景」。見上一節。
  7. 海棠煙雨:海棠溪是南岸區長江的一條小支流河。 海棠溪起源於南山,長約三十英里,流入長江。溪邊以前長滿了海棠樹,每當春雨降臨,淡煙微布,細雨如絲,溪流映帶,其趣無窮,「海棠煙雨」由此得名。唐代女詩人薛濤在一個下雨的春日前往重慶,參觀了海棠溪,看到了在雨霧中綻放的海棠花美麗景象,然後寫了一首叫《海棠溪》的詩,使此美景廣泛流傳。今天,沿著小溪已沒有聚集的海棠花,但是在南濱公園保留了一部分面貎。
  8. 字水宵燈:因長江,嘉陵江在朝天門交匯處附近,流過一系列的岩石和礁石,受到這些岩石的干擾,河水以一種看起來像古篆體的「巴」字,故有「字水」之稱,而「巴」也是古時重慶的名字之一。夜幕低垂,遠處華燈初上,映在河中,點亮「巴」字,「宵燈」映「字水」,人們以前能夠從南岸可以看到這種景像。三峽大壩建設後水流減弱,水位上升,減弱了觀賞性。然而,這種景像仍可在南濱公園看到。
  9. 華鎣雪霽:華鎣山四川盆地東緣的主要山脈,古時為重慶屬地。重慶的北緯約30度,且地處山谷,故在重慶市區很難看到積雪。但在海拔較高的華鎣山可以看到雪景,實屬可貴,且華鎣山在大雪初停之時(即「雪霽」)的景緻更使人震撼。
  10. 縉嶺雲霞:縉雲山位於今天的北碚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它是重慶市中心的主要背斜範圍之一。提出將縉雲山列入清單的王爾鑒稱忚喜歡縉雲山九峰的夜景,他在其詩作《縉嶺雲霞》的序云:「縉雲山九峰爭秀,色赤如霞。」[2]古人以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雲,遂為山名。

參考文獻

  1. 為什麼重慶、武漢、南京有「三大火爐」之稱?. web.archive.org. 2014-11-12 [2018-12-06]. 
  2. 縉嶺雲霞 九峰漂浮雲海中. cq.sina.com.cn. [2018-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