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崔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崔琦
原文名 Daniel Chee Tsui
出生 1939年2月28日
中國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
國籍 美國
職業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崔琦,(Daniel Chee Tsui,1939年2月28日)美籍華裔科學家,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生於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是在中國河南出生並長大的美籍華人,1957年香港培正中學畢業,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從事電子研究工作,成就斐然。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其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人之後第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2]

主要著作

▪ 1996年與人合著《從有限周率研究到量子霍爾效應》;
▪ 1996年與人合著《維格納固體規則中兩端電子感應異常》;
▪ 1996年與人合著《合成費米子:它們的散射及自旋》;
▪ 1997年與人合著《霍爾絕緣子的特性》;
▪ 1997年與人合著《磁場驅使絕緣體向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轉換過程中的普遍性》;
▪ 1997年與人合著《雙端空洞系統微波傳導性磁共振》;

電子量子流體現象的發現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崔琦因此又獲得美國著名的弗蘭克林獎。崔琦在互聯網自己開設的網址上稱,他的主要學術興趣是研究金屬和半導體中電子的性質。他的這些研究將可應用於研製功能更強大的電腦和更先進的通信設備。
[3]

學術履歷

▪ 1958年往美國伊利諾伊斯州羅克島奧古斯塔納學院深造;
▪ 1967—1968年芝加哥大學研究協會;
▪ 1968—1982年新澤西默里山貝爾實驗室技術部成員;
▪ 1982年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美國高尖科學學會會員;
▪ 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
▪ 1998年獲本傑明·富蘭克林物理獎[4]

獲得榮譽

瑞典皇家科學院1998年10月13日宣布,把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霍斯特·斯托爾默、美籍華人科學家崔琦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勞克林,以表彰他們為量子物理學研究做出的重大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13日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新聞公報說,斯托爾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1982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公報強調說,這三位科學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學領域內的重大突破,它為現代物理學許多分支中新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崔琦和斯托爾默在1982年對在強磁場和超低溫實驗條件下的電子進行了研究。他們將兩種半導體晶片砷化鎵砷氯化鎵壓在一起,這樣大量電子就在這兩種晶片交界處聚集。他們將這種晶片結合體放置在僅比絕對零度高十分之一攝氏度(約攝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溫環境中,然後加以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一百萬倍的超強[[磁場。他們發現,在這種條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電子可以形成一種新的量子流體,這種量子流體具有一些特異性質,比如阻力消失、出現幾分之一電子電荷的奇特現象等。一年之後,勞克林教授對他們的實驗結果做出了解釋。在這一發現的基礎上,科學家又陸續作出一些重大發現。 [5]

個人生活

家庭教育

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背後站着的是河南農村母親[6]崔琦出生時母親已41歲,父親42歲。崔琦排行老四,上面有三個姐姐,即便如此,母親也沒嬌慣着唯一的兒子,崔琦稍大一點就幫家裡幹活。農忙時他幫父親在田裡幹活,撒肥、鋤地、澆水;農閒時他給家裡的毛驢兒割草,再不就是到附近樹林裡撿柴禾,或者幫父親收拾家裡的院牆。12歲那年崔琦離開家鄉,由一個普普通通的河南農村娃成長為一個蜚聲世界的物理大師,離不開他具有遠見卓識的母親。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崔琦含淚回憶起難忘的童年時光和母親對自己的深刻影響:「小時候在鄉下耕田、割草、放牛,能從中學畢業已算幸運,但是母親有遠見,自己不識字,卻堅持要我上學。」1951年,有個機會可以讓他出外讀書,臨行的前幾天,崔母一針一線地為崔琦趕做了一件黑棉襖、一條藍棉褲、兩身內衣和幾雙鞋襪。他母親就把家裡僅有的麵粉做了幾個饅頭,給他帶上,然後叮囑他說:「你要出去好好讀書,只有這樣才能有前途。」當年崔琦才12歲,從此一別,誰也沒料到,那卻成了與父母的永別。這年秋天,崔琦進入香港培正中學讀書,因為語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艱難等諸多原因,崔琦強烈思念在家鄉的母親,兩次寫信給母親要求回老家。母親收到信後,通過別人告訴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讀書才是對父母親最大的安慰。崔琦刻苦攻讀,靠全額獎學金完成中學學業,並於1958年到美國留學。[7]

崔琦在美國學習時,他的父親已身患重病,直到1959年夏天父親去世,母親都沒對他透露一點兒消息。在這之後的9年間,王雙賢儘管年老體弱,但沒有影響兒子的學業。1968年,王雙賢離世時,只有大女兒一個守在身邊。[8]
感情婚姻
崔琦的妻子琳達挪威裔美國人,兩人相識於奧古斯塔納學院,後來又在芝加哥大學重逢,他們的兩個女兒從小都學過中文。 [9]

崔琦之痛

崔琦之痛 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在電視上看過一段楊瀾在普林斯頓大學採訪崔琦的對話:楊瀾問崔琦,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選擇外出讀書還是留在農村?楊瀾以為崔琦會這樣回答:如果人不接受教育,一生就會很貧困。本來笑呵呵的崔琦一下子眼淚洶湧,竟像小孩一樣嚎啕大哭了起來,哽咽着說,「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選擇留在農村,寧願終身當個農民,家裡多個幹活的照顧,也許父親不會餓死,母親也不會病死。」震撼!震撼!這樣的回答意外地震撼我們的心靈!在崔琦先生心裡,他就希望永遠是父母親身邊的好孩子,他寧願放棄更好的生活,去盡孝,去務農照顧家庭!崔琦先生雖然在美國功成名就,但他心裡永遠抹不去,未曾盡孝於雙親的遺憾。楊瀾說,採訪崔琦教授是她採訪生涯中最感人的一次,當時她根本沒想到崔琦教授會如此回答,她也跟着哭了。諾貝爾獎算不算成功?當然算,對許多人都是終生難以企及。但在親情和人倫面前,特別是相對於人的生命,就不那麼重要了。我們的時代是一個鼓勵和刺激每個人都去追求成功的時代。但在成功之上還有些其他更重要的東西,比如人格、尊嚴和親情。俯視當下,追憶過去,我們的國家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我們的人民是從苦難中成長起來的,家破人亡,餓殍遍地的場景,經常充斥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國家富裕了,人民有錢了,可是,能忘記歷史嗎?能夜郎自大嗎?有錢沒錢,不能決定我們是否幸福。而要反思自己,勉勵自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個社會還不夠完美,我們怎能吝嗇自己的善意?愛與親情永遠是我們發展的基石。 [10]

視頻

河南新聞聯播20140427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回鄉省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