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山地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該重點實驗室是成都山地所在環境領域的主要研究機構,由5個研究團隊(山地水文與生態、土壤環境、水土保持、西藏生態環境與發展、植物生理生態)、4個野外觀測站(中國科學院貢嘎山高山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中國科學院鹽亭紫色土農業生態站、三峽庫區水土保持與環境研究站、西藏申扎高原高寒草原觀測試驗站)和室內實驗室(綜合測試中心和理化分析、植物生理、環境微生物專業實驗室)等組成。

現有固定工作人員67人,其中科研人員58人(其中,研究員15人)、實驗監測技術人員8人、管理人員1人。擁有自然地理學和土壤學2個博士點;自然地理學、土壤學[1]和環境工程3個碩士點,1個自然地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在讀博士、碩士92人。

實驗室定位與科學目標

實驗室定位:應用基礎研究

實驗室科學目標:面向山區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立足長江上游和青藏高原,以山地環境系統為研究對象,針對山地環境的脆弱性、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全球變化背景下山地環境的響應與適應等重大科學問題,以山地水土和C、N、P等物質循環和遷移為核心,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山地表生過程與機理,提出山地環境保育與生態調控對策,為我國山區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主要研究方向

1、山地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

高原和山地典型生態系統物種組成、群落結構、種群生態過程,山地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變化過程,林草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形成機制,山地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森林生態系統的水文效應及其模擬,變化環境下的典型山地生態系統群落演替與模擬,林草生態系統的水-碳-氮循環。

2、山區徑流形成與侵蝕過程

坡面尺度生態水文學機制和坡面土壤侵蝕動力學機制;水循環與土壤侵蝕耦合機理與尺度效應;坡面-小流域-區域侵蝕產沙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揭示氣候變化和土地覆被變化下的山區河流徑流形成機制,評價長江上游侵蝕產沙現狀,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為山區生態屏障建設、三峽等大型水電工程和山區發展等國家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山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山地生態系統C、N、P循環過程和水土流失中的N、P遷移轉化過程及驅動機理研究,山地不同帶譜中的C、N、P循環與空間變異規律,研發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並耦合流域尺度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與水文模型,揭示水-土-氣界面過程和生物過程相關聯的元素[2]遷移轉化機制。為山地農林生態健康發展、控制農村面源污染、提出農業與環境協調的坡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保障西南河流水環境安全、長江上游坡地環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4、山地植被生態與功能元素分子生物學

脅迫環境下植物的抗逆性與生態系統功能;生態系統功能與基因調控機理,植物生理代謝與其生長發育和生態適應的關係;環境與生態系統脆弱性,植被恢復過程中環境變化、物種來源、物種適應以及種間關係,探討植被重建中驅動種的作用與選擇原則;環境與人工林生態系統,通過研究主要人工林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生物量的累積和分配以及能量的吸收、固定和轉化效率等,進而闡明人工林生態系統生產力形成機理與關鍵過程。

5、山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調控

高寒或高山物種對環境變化(溫度、降水、N沉降)的生理生態學響應與指示作用;山地生態系統屏障功能健康閾值、尺度效應和價值評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評價方法;山區典型生態系統退化修復和功能提升優化模式,退化生態系統修復的關鍵技術和生態功能優化的綜合調控理論與技術體系,為山區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