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尼日龍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尼日龍屬
圖片來自photobucket

尼日龍屬學名Nigersaurus)又譯尼日爾龍,是一類體型相當小的蜥腳下目恐龍,屬於梁龍超科。牠們生存於白堊紀早期,距今約1億1500萬至1億500萬年前。

尼日龍是在尼日的Gadoufaoua的Elrhaz組發現,是這個動物群中最為常見的動物之一。牠是由菲利普·塔丘特(Philippe Taquet)發現,並於1976年所描述。並由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與其同事於1999年命名[1]

尼日龍是種草食性恐龍,頭部類似鏟子,嘴部狀似吸塵器,其特徵是由數千顆牙齒構成的複雜齒系(Tooth batteries)[2]。以往這樣的齒系只會在鴨嘴龍科角龍下目中發現,但尼日龍的發現,顯示蜥腳下目中至少有雷巴齊斯龍科具有這類齒系。

岡瓦那大陸
圖片來自163.28.10.78

就像其他在岡瓦那大陸的蜥腳下目,尼日龍的頸部較在勞亞大陸的蜥腳下目為短。尼日龍只有9米長,較其他雷巴齊斯龍科更短,如雷巴齊斯龍。雷巴齊斯龍的背部有明顯的低矮神經棘,而尼日龍的背部有者類似但較小的神經棘,這些神經棘之間生前可能連接皮膚肌肉

尼日龍雖然常見,但是在2005年前對牠的所知甚少。由於尼日龍的頭顱骨骨骼充滿空間,可見這些化石是處於非天然狀態。直至2005年,保羅·塞里諾(Paul C. Sereno)及傑佛瑞·威爾森(Jeffrey A. Wilson)初次描述了牠的頭顱骨及食性。在2007年,保羅·塞里諾詳細地研究尼日龍的生理構造。他根據尼日龍的內耳結構,指出尼日龍的頭部朝下,適合以低高度植被為食。

尼日龍有高達500顆到600顆牙齒,構成50個牙齒群,排列在嘴部前段。電腦斷層掃描顯示,每個牙齒的後方有九個替換用牙齒。當一個牙齒磨損時,後方的牙齒就替補上來。保羅·塞里諾表示,尼日龍的牙齒替換率大約是每月一顆,是金氏世界紀錄中,牙齒汰換率最高的動物[3]

參考文獻

  1. Sereno, P.C., Beck, A.L., Dutheil, D.B., Larsson, H.C.E., Lyon, G.H., Moussa, B., Sadleir, R.W., Sidor, C.A., Varricchio, D.J., Wilson, G.P, and Wilson, J.A. Cretaceous Sauropods from the Sahara and the Uneven Rate of Skeletal Evolution Among Dinosaurs. Science. 1999, 286 (5443): 1342–1347. 
  2. Dinosaur found with vacuum-cleaner mouth - Science - MSNBC.com. [2008-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2). 
  3. New York Times article A Cowlike Dinosaur Comes Into Focus published 200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