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尉遲寺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尉遲寺遺址,位於安徽省亳州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

尉遲寺遺址是一座史前人類文化遺址。1989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開始進行發掘工作,期間發現大量墓葬與灰坑、祭祀坑等。

地理位置

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安徽省蒙城縣許町鎮畢集村東約200米處,是國內目前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從1989年至今,先後進行了13次發掘,在一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共清理出房跡78間,墓葬300餘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貴文物近萬件,為研究皖北地區原始社會中、晚期的歷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歷史價值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尉遲寺一帶的自然景觀十分優美。溪水潺潺,林木蔥蔥,各種動物遊蕩河畔林間,戲水覓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創造着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通過發掘使這座沉睡了五千年之久的古代遺址重放光彩,並以它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展現着當時人們的居住形式、文化生活、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相傳是紀念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稱「 尉遲寺」。

遺址呈四周低中間高的凸形的地貌,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我國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築遺存。該遺址是國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存,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1989年至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8次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紅燒土房基10排(組),計41間,墓葬217間,以及灰坑、祭祀坑、獸坑、活動廣場等遺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萬件,被史學界專家稱為「可與金礦媲美的資源」。該遺址於2001年7月17日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 文物保護單位。

在原始社會中、晚期,古老的居民使用原始工具進行刀耕火種,發展生產,同時也進行採集、漁獵和家畜飼養,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器皿在這裡應有盡有,、盆、、瓶、杯、等生活用具,充分展現了當時人們已創造了豐富的 飲食文化

這裡出土的大型紅燒土排房式建築,是我國原始 建築史上的瑰寶,無論是規模還是建築形式,均為國內罕見。通過科學的發掘,這座埋藏在地下數千年的大型聚落遺存,終於破土而出,向世人訴說我們的祖先營建這座大型房屋的壯觀場面。

一條寬20餘米、深4米多、南北跨度為230米、東西跨度為200米的大型壕溝,把遺址的中心部分團團圍住,說明當時人們在長期居住過程中營造了必需的防禦設施。

大片的氏族公共墓地,是原始居民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反映,成人實行土坑葬,兒童實行瓮棺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埋葬方式,但頭向一致,說明當時存在着濃厚的原始宗教信仰

房跡、圍溝、瓮棺葬的發現,填補了大汶口文化史前聚落考古研究的空白。

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在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着,給我們創造了在今天難以用金錢估價的財富。這處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曾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國家文物局、省、地、縣各級領導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全國各大新聞媒體都曾作過報導。中國社科院古建築研究專家楊鴻勛教授來遺址看後,盛讚其可與「金礦」媲美,並欣然揮筆,寫下「寶地」二字。這的確是我們祖先留下的無價之寶,通過進一步的發掘、研究、保護和利用,將為安徽,為蘇、魯、豫、皖結合部,增加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對當地的經濟騰飛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幾年來,通過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碩果纍纍,2001年7月被公布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將繼續努力,以求獲得完整資料,早日建成尉遲寺遺址博物苑,讓這處古代遺址重放異彩[2]

視頻

尉遲寺遺址 相關視頻

中華原始第一村 蒙城尉遲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