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封丘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封丘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新鄉市東南隅,隸屬於河南新鄉。處於北緯34°53′~35°14′、東經114°14′~114°46′之間。封丘縣地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5°C-14.5°C之間,年降水量615.1毫米,無霜期214天。縣境南北長38.2公里,東西寬48.7公里。面積1220.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2.6萬畝。轄8鎮11鄉(其中1個回族鄉),607個行政村。封丘縣是國家級貧困開發重點縣(2020年取消)、河南省定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

封丘縣內已形成化工、機械、建材、造紙為主體得工業生產體系。2017年封丘縣完成生產總值140億元。

封丘縣特產有石榴、三鮮封芹、卷尖、芹菜(封芹)、金銀花。著名人物江端友趙賀毛玠百里嵩閻立品。旅遊景點有青堆新石器時代遺址、趙匡胤黃袍加身遺址、陳橋驛、翟母井、古平丘、使君祠等。封丘縣清河集村是豫劇祥符調的發源地,是豫劇豫劇六大名旦閻立品的故鄉。

2014年舉辦3·19世界草地滾球邀請賽暨第五屆中國公開賽 。2014年6月封丘縣被中國老年學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2014年10月14日,中央電視台第七頻道《鄉土》欄目播出封丘縣長壽專題節目。[1]

封丘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優質小麥、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和「國家級綠色肉牛、肉羊養殖科技示範區」。2019年5月9日,經省級專項評估檢查,達到脫貧摘帽標準,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2]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封丘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新鄉市東南隅。縣境南北長38.2公里,東西寬48.7公里。縣境北和滑縣相接,東北與長垣縣毗鄰,西和西南與延津縣、原陽縣接壤,南界、東界黃河環繞,與開封市、開封縣、蘭考縣隔河相望。

地形地貌

封丘縣地處黃河沖積扇形平原的北半部,海拔高度一般在65-72.5米之間,最高點高程為85米,最低點高程為64.6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的黃河大堤和太行堤將全縣分為三部分,黃河大堤以東、以南是黃河河床和河灘地區,根據相對高差可分為三級:高灘高出河流常水位4米左右,海拔高度在75-82.5米;底灘高出河流常水位1-1.5米,海拔高度在70-80米;嫩灘高出河流常水位0.3-0.5米,海拔高度在69-78米。太行堤以北是古黃河背河決口泛濫影響地區,海拔高度在66-85.25米之間,地面起伏較小,坡度在1/2000-1/5000之間。黃河大堤和太行堤之間的地區,海拔高度在62-72.5米之間。

氣候特徵

氣候溫度

封丘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1月平均氣溫-1.0℃。7月份平均氣溫27.2℃。年平均氣溫13.9℃。年平均降水量615.1毫米。無霜期214天。年平均地溫16.0℃。其月際間變化特徵是1月最低,平均-0.4℃,7月最高,平均30.4℃。極端最高地溫69.0℃(2002年7月2日),極端最低地溫-23.0℃(1990年1月31日)。月際間變化規律與氣溫一致,氣溫年際變化不大。

日照變化

據封丘縣人民政府網顯示:1986年~2002年,年平均日照時數21171小時,比1985年平均日照時數少25.3小時,日照率48%。全年日照最多、日照率最大的是5月和6月,分別為225.6小時和214.8小時,日照率54%。全年日照最少的是12月,僅127.9小時,日照率45%。年最多日照時數為2411.0小時(1997年),年最少日照時數1871.5小時(1989年),年際差539.5小時。17年中,春季(3月~5月)平均日照時數600.7小時,占全年的30%;夏季(6月~8月)平均日照時數608.5小時,占全年的30%;秋季(9月~11月)平均日照時數512.9小時,占全年的24%;冬季(12月~2月)平均日照時數418.8小時,占全年的16%。

霜期地溫

據封丘縣人民政府網顯示:1986年~2002年,平均無霜期213天,最長245天(1999年~2000年),最短176天(1990年),年際差68天。初霜日平均在10月28日,最早年在1990年10月17日,最晚年在1996年11月17日。終霜日平均在3月30日,最早年在2000年2月29日,最晚年在1991年4月26日。

據封丘縣人民政府網顯示:1986年~2002年,年平均地溫16.0℃。其月際間變化特徵是1月最低,平均-0.4℃,7月最高,平均30.4℃。極端最高地溫69.0℃(2002年7月2日),極端最低地溫-23.0℃(1990年1月31日)。5厘米地溫平均15.3℃,界於地表溫度和氣溫之間,月際間變化規律與氣溫一致,地溫年際變化不大。

水文概述

黃河從縣南和縣東流過,境內流長56公里。最枯水位與堤背地面高低達3米左右,引黃灌溉非常便利。過境渠有天然渠、文岩渠。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止至2013年,封丘縣共有耕地面積130萬畝,黃河灘區面積逾40萬畝。

農用土地

2009年封丘縣農用地面積94428.82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7.05%,其中:耕地面積76348.7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2.3%;園地面積1653.6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35%;林地面積5639.16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6%;牧草地面積0.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0.0002%;其他農用地面積1078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8%。

建設用地

2009年封丘縣建設用地面積16790.83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13.7%,其中:城鄉建設用地面積15438.9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6%,其中:建制鎮面積1184.7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97%;農村居民點面積12743.69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4%;採礦用地1510.5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3%。交通水利用地面積為1325.2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8%。其他建設用地面積為26.7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02%。

其他用地

2009年封丘縣其他土地面積11330.86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25%,其中:水域面積為10766.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79%;自然保留地面積564.6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46%。

林業資源

2009年封丘縣完成造林 1.65萬畝,四旁植樹130萬株,完善四旁網格8萬畝。

2012年樹莓種植5萬畝,果蔬種植4萬畝,木漿速生林3萬畝。

農業資源

2013年,封丘縣農業種植盛產作物有小麥、大米、玉米、大豆、穀子、綠豆、棉花、花生、油菜、芝麻等。金銀花是全國生產基地。

動物資源

封丘縣境內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內有鳥類156種,野生獸類12種,兩棲、爬行動物9種,魚類32種。

陳橋鎮東湖濕地是中原地區非常稀少的濕地,棲息着很多國家級一類、二類珍稀鳥類。

礦產資源

封丘縣地質構造古老而複雜,長期以來地殼的不斷運動和變化,形成了境內地下礦藏資源。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根據地質勘測,封丘縣北和東部大部分地下是中原油田一部分,石油儲量比較豐富,正待有計劃進行地開發。

水資源

據2014年新華網報道:封丘縣地下水多為經多層滲透的黃河水,水質監測部門歷年對封丘縣各主要供水點的檢測報告,封丘水質甘洌,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PH值在7.55到8.25之間,是天然的弱鹼性。

人文環境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5.93萬人,包括漢、回、滿、朝鮮、蒙古、苗族等,其中回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

經濟狀況

經濟綜述

2014年,封丘縣完成生產總值110.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3%,比前三季度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全國1.9個百分點,與新鄉市平均數持平。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9.13億元,增長16.7% 2015年,封丘縣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17.6億元,同比增8.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2.3億元,同比增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9億元,同比增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3.5億元,同比增12.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92億元,同比增5%。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35元,同比增10.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6元,同比增11%。

2016年,封丘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的131.2億元,年均增長9.3%;人均生產總值1.64萬人民幣,折合2523美元。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排名中,由2011年的107位提升到2016年的59位,提升了48個位次;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011年的68.2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65.7億元,年均增長19.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由2011年的16.5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35.2億元,年均增長16.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11年的2.12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4.27億元,年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1年的19.8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38.1億元,年均增長1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12501元提高到2016年的20451元,年均增長10.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5132元提高到2016年的9336元,年均增長12.7%;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50億元,各項貸款餘額32.5億元,分別比2011年增長97.4%和58.5%。

2017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40億元,增長8.5%,居全市七縣第三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1.4億元,增長9.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78億元,增長17.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50.6億元,增長54.5%。

第一產業

封丘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米、玉米、大豆、穀子、綠豆、棉花、花生、油菜、芝麻、芹菜、香菇石榴

2010年,優質麥種植面積新增3333.33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75.3%。糧食總產量52萬噸,農業產值完成20.9億元,增長30.6%。畜牧業產值完成10億元,增長96%,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7.6%。新增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4666﹒67公頃,總產量3.5億公斤,產值2.1億元。

封丘縣優質小麥、優質水稻種植面積96萬畝,是國家級無公害小麥、水稻生產基地,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金銀花種植面積20萬畝,獲國家原產地認證。

2014年,封丘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3.49萬公頃。夏糧播種面積5.36萬公頃,同比增長0.5%,夏糧總產量為40.24萬噸,同比增長2.9%。夏糧畝產為500.36公斤,同比增長2.4%。其中小麥播種面積5.34萬公頃,同比增長0.5%,小麥總產量為40.13萬噸,同比增長3.01%。小麥畝產為500.78公斤,同比增長2.48%。秋糧播種面積4.25萬公頃,同比增長4.43%,秋糧總產量23.39萬噸,同比增長3.23%。

第二產業

1998年工業總產值114180萬元。主要產品有鋁合金窗紗、皮革、毛呢、麯酒、壓力容器、水泥、鍥橫軋軸件、硼鎂肥等。1998年鄉鎮企業總產值136800萬元。2010年封丘縣工業已基本形成了建材、化工、食品加工、釀酒、機械製造等多行業並舉協調發展的格局。

2010年,新入駐企業23個,總數達到47個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5.03億元,實現利潤6002萬元,分別增長20.9%、56.8%。

第三產業

2010年封丘縣擁有商業、飲食、服務網點和機構3700多個,各類貿易市場32個,其中較大規模的城鄉通開的專業化市場4個,形成了全國有名的皮毛集散地。檔次較高的賓館、酒店數十家。年社會消費品零銷總額達3896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止2005年底,封丘縣擁有中小學407所,教師5952人,在校學生122534人。截止到2011年,共投資2525萬元,改造中小學D級危房面積近7萬平方米。

2007年-2012年封丘縣財政教育支出12.6億元,年均增長18.4%;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校舍11萬平方米。

醫療衛生

截止到2012年,縣城內設有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眼科醫院、痔瘺醫院、疾控中心、公療門診等多種醫療機構,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醫療所。

社會保障

社會福利封丘縣對全縣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發放60元的基礎養老金;對全縣90~99周歲的老人發放90元/月的高齡補貼;對10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300元/月的高齡補貼。

養老機構

截至2013年年底,封丘縣各類社會福利院、敬老院、養老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農村幸福大院以及老年康復中心等共有養老床位2819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福利性老年機構床位數24.33張。

突出成就

2014年6月14日封丘縣被中國老年學學會認定為第二屆「中國長壽之鄉」稱號。

交通概述

封丘縣位於新鄉市東南60公里處,直達山東省石臼港的新荷鐵路、新開公路和106國道,南至隴海鐵路50公 里,西至京廣鐵路60公里,距107國道僅有30公里。

國家高速公路「7918工程」規劃的縱向第五條線大廣高速公路經過該縣,開封黃河大橋是一跨越黃河的特大公路橋。

從封丘縣城關鎮出發,通過高速公路行駛120公里可直達鄭州國際機場。省市一、二級公路和地方柏油路達300多公里,形成封丘縣與全國各地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富裕縣95%以上的村通柏油路。

科技發展

科研機構

1983年中國科學院在封丘縣潘店建立中國科學院封丘農業生態實驗站(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並於1988年作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野外開放台站正式向國內外開放。

突出成就

2010年科技三項經費投入198萬元,申報市級以上科技項目18個,被省科技廳和國家科技部命名為「科技富民工程示範縣」和「科技引導示範縣」。

體育事業

2013年5月11日,封丘縣第一屆全民運動會在封丘一中新校區體育場舉行,選手來自封丘縣各行各業,共70支代表隊3880名運動員。

2014年3月19日至21日,世界草地滾球邀請賽暨第五屆中國公開賽將在封丘縣辦。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44支代表隊參賽。封丘將按照「發展草地滾球運動,打造健身休閒之鄉」的目標大力推動草地滾球項目。

突出成就

2008年被授予「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榮譽稱號,在全省第五屆農民運動會上榮獲團體第一名。

首屆「河南省萬村千鄉農民籃球賽南北爭霸賽」中獲總冠軍。

新鄉市十屆全運會上獲得團體總分和獎牌總數兩個第一名。

基礎設施

休閒設施:封丘縣人民公園封丘縣黃池公園

文化設施:截止2012年封丘縣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16個,建成文化大院100個,建成農家書屋190個,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對外開放。

新聞媒體

從業單位:封丘縣電視台。

突出成績:2015年舉辦少兒文藝大賽、戲曲大賽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