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寨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寨英鎮位於松桃苗族自治縣城西南部,地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淨山東南麓,距縣城58公里,銅仁市78公里,大興機場107公里。東與普覺鎮毗鄰,西與烏羅鎮接壤,北與孟溪鎮相連,南與江口縣的怒溪鄉、太平鄉交界。全鎮國土面積200.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17542.7畝,其中田12142.478畝,地勢西高東低,海拔最高1484米,最低351米,海拔平均在500—750米之間。轄23個村2個居委會,276個村民組,7899戶,37500人,是漢、苗、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

基本內容

 明清時代,因水路發達,商貿極盛,時有「小南京」之稱。寨英歷史建制為:清代設寨英里,民國設寨英鄉,建國後曾設寨英鄉、寨英公社,1985年設寨英鎮,1992年合併原落滿鄉、鄧堡鄉組建為現寨英鎮。松江油路、寨孟公路、愉懷鐵路、松桃西部旅遊公路的建成將構成寨英的幹線交通網。全鎮礦產、森林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素有「寨英古鎮」、「錳都」及國家級「滾龍藝術之鄉」的美譽[1]

風俗文化

寨英滾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政權建立之初,明太子朱楨奉父命率大軍到偏遠的武陵山區開疆拓土,平亂安民,他一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歷盡艱險抵達寨英後,看中這塊風水寶地,遂令將士安營紮寨,築城堡,修工事。平定當地苗民叛亂後,利用寨英水運直通洞庭的有利條件,在寨英及周邊地區興民墾、開商埠、建學館、倡工貿。此後不久,駐軍家屬接踵而至,各地商客紛至踏來,佛事活動日漸興盛,寨英很快就發展成梵淨山區最大的軍事經濟重鎮,成為黔東地區重要商貿集散地。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客商們帶來了辰河戲、陽戲、川劇,與當地人自編自跳的茶燈相互交融,演變成韻味深厚的寨英花燈;中原的龍文化與當地龍文化得到了完美地結合,極大地提升了寨英滾龍的藝術水平,逐步形成了集紡織、刺繡雕刻剪紙、書法、美術舞蹈、特技、演講等諸多藝術為一身的寨英滾龍文化。

寨英古鎮的滾龍藝術獨樹一幟,構思奇特,造形完美,工藝精湛,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滾龍全長36米,共分17節(亦稱洞),由34人輪換舞動,以九根拇指粗的竹篾綑紮連接成龍骨,500個直徑60公分左右的篾圈等距排列成龍身,再以整幅的綢布畫上斑讕的鱗甲,罩在篾圈上;龍頭以粗竹揉扭而成,固於龍架之上,蒙上特製的防火布料後加以描畫。龍頭龍身點上油捻,光彩照人,遠遠望去,宛如真龍。因明軍曾長時間駐於寨英,對寨英滾龍高超的表演技藝十分了解,明永樂、嘉靖萬曆和清乾隆、嘉慶年間多次奉召赴京表演。乾隆皇帝曾御筆親賜「神龍」以示嘉獎。民國初年,寨英曾組織舉辦過一次規模盛大的滾龍燈會,為顯氣派,由富商牽頭,眾人捐資,租用三隻大船下辰河經洞庭前往蘇杭購買鑼鼓釵號等樂器及燈飾材料。燈會期間,向松桃、江口、銅仁、鳳凰、麻陽、吉首、花垣等地散發了數千份拜帖,滾龍舞遍了整個武陵山區。

改革開放以來,為打響寨英滾龍這一品牌,促使編扎工藝在傳統的基礎上躍上一個新台階。藝人們銳意創新,博採眾長,將傳統工藝與現代電子科技有機結合起來,改油捻為低電壓燈泡,在龍身上安裝彩燈;用小電動機作動力使龍嘴自動閉合,眼瞼閃動,讓其發出閃閃的藍光,使其更具活力與靈性,更加形象逼真,神奇威猛。在表演招式上,擯棄傳統的散漫、零亂舞法,設計出幾十種新穎的滾舞招式,且都賦予它一定的內涵。常見的滾舞招式有:「蛟龍出洞」、「翻江倒海」、「神龍戲珠」、「神龍打滾」、「乾坤倒轉」、「猛龍過江」、「神龍戲水」、「神龍過山」、「盤龍打坐」、「二龍搶寶」、「比翼遨遊」、「二龍穿棱」、「雌雄調情」、「雙龍鬧海」、「群龍搶寶」等;此外,還能用龍身盤製成許多字形、圖形,如「龍」、「春」、「中」、「華」、奧運會標「五連環」、「蓮花」及各年年號等。

自1996年以來,寨英滾龍多次走出山門,曾參加過省、地、縣組織的各種大型慶典、節會活動表演。1999年,貴州省文化下鄉藝術團專門邀請寨英滾龍參加演出;2001年11月,中央電視台專程來寨英拍攝滾龍藝術,被搬上2002年春節特別節目;12月,貴州衛視《走遍公園省》欄目專題播出寨英滾龍;2002年,又分別被中央電視台第七套《鄉村大世界》、貴州電視台《走遍貴州》欄目作為春節特別節目和旅遊節目搬上熒屏;2003年春節,央視第一套、第七套曾多次報道了寨英滾龍,播放滾龍的精彩畫面;2004年「五·一」貴州衛視對寨英古鎮和寨英滾龍進行了專題報道;2005年元宵節,中央一套、二套、七套和貴州衛視對寨英古鎮當年舉辦的「滾龍鬧春」活動進行了報道[2];2006年,貴州衛視《多彩貴州》欄目曾以專題講座形式兩次介紹寨英滾龍。

視頻

寨英鎮 相關視頻

松桃縣寨英鎮
松桃寨英鎮大水村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