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孝行覽·本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孝行覽·本味》選自《呂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覽。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1]

原文

求之其本,經旬必得;求之其末,勞而無功。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賢之化也。非賢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賢。有侁氏②女子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③養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④出水而東走,毋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長而賢。湯聞伊尹,使人請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歸湯。湯於是請取婦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為媵⑤送女。故賢主之求有道之士,無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賢主,無不行也;相得然後樂。不謀而親,不約而信,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若,志歡樂之,此功名所以大成也。功名之成固不獨。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奮⑥而好獨者,則名號必廢熄,社稷必危殆。故黃帝立四面⑦,堯、舜得伯陽、續耳然後成⑧,凡賢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注釋

①本味:就是想要得到美味必求其根本的意思。這篇是借滋味來說作為君王的治國方法。②有侁(shēn)氏:古代部落名稱,就是有莘氏。③烰(fú)人:廚師。④臼:就是舂米的器具,多用石頭製成。⑤媵(yìnɡ):用作動詞,陪嫁的臣僕。⑥奮:矜,自負。⑦立四面:使人四面出求賢人,得到就立為輔佐大臣。⑧伯陽、續耳:舜七友中的兩人,都是賢德的人。

譯文

尋求事物的根本,有十天就可以找到,尋求它的枝末,即使有很長時間也沒有收穫。功名的建立,要經由事物的根本,獲得賢人的教化指點,不是賢明之人又怎能知道事情的變化?所以說,立功名的根本還是在於得到賢人。有個有莘氏部落的女子去採桑,在枯了的桑林中拾到一個嬰兒,她把他獻給了她的君王,君王叫廚師養育這個嬰兒,並弄明白這是什麼回事。臣下弄明白後,對君王說:「他的母親住在伊水的上游,有了身孕,夢見神人對她說:『如果你看見臼從水中浮出來,你就往東跑,千萬不要回頭。』第二天,她真的看見臼浮出水面,她告訴了她的鄰居後就往東跑了十里。她回頭再看看村莊時,村莊已經被淹沒了,她自己也變作了枯桑。」所以,君王給這個孩子起了伊尹的名字,這是伊尹生於枯桑的緣故。伊尹長大後很賢明,湯知道後就派人到有莘氏處請他。有莘氏的人不同意。伊尹也很想歸附湯。於是湯就向有莘氏的女子求婚,有莘氏的人高興了,讓伊尹作陪女出嫁的人。所以說,賢明的人為了尋求有道之士不擇手段。有道之士尋求賢明君王,也無所不用。明王賢臣相互默契都很快樂。他們不相謀劃就很親近,不相約定就互相信任,共同努力竭心盡智,不怕困難,不避危險,心意歡樂,這就是成就大功名的辦法。功名的成就必定不是只有一方。如果士中有孤傲而自恃其能幹的,人主有自強卻喜好獨自乾的,那麼他們的美名會熄滅,國家一定會有危險。所以黃帝向四方求賢,得到賢人後就立為輔佐大臣。舜得到了伯陽、續耳的輔助之後才得以成功,凡是四方賢人的道德、品行,兩位聖王都全了解,因而沒有失落。

原文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①,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②,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非獨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白千里也。

注釋

①太山:泰山,在今山東省。②少選之間:一會兒的時間。

譯文

伯牙彈琴,鍾子期聽琴聲。伯牙剛彈琴時心志在泰山,鍾子期說:「琴彈得好啊,巍巍然像泰山。」一會兒,伯牙的心志又在於流水了,鍾子期說:「琴彈得好啊,浩浩湯湯就像流水一樣。」鍾子期死了,伯牙把琴摔破,弄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自己為他彈琴的知音了。不僅彈琴是這樣,賢明的人也不會為不知音的人所用。雖然有賢能的人,卻沒有禮讓地去接近他,賢能的人又由哪裡去盡他的忠心呢?如同駕馭得不好,千里馬也不會自己馳騁千里一樣。

原文

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爝以爟火,釁以犧①。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對而為乎?」對曰:「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②者臊,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③,雋觾之翠,述盪④之,旄象之約。流沙⑤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⑥,沃民所食。魚之美者:洞庭之鱒⑦,東海之鮞。醴水⑧之,名曰朱鱉,六足,有珠⑨百碧。雚水⑩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游於東海。菜之美者:崑崙之苹,壽木之華。指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餘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芸,雲夢之芹,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陽朴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鱣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澤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崑崙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湧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島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雲夢之柚。漢上石耳,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強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故審近所以知遠也,成己所以成人也。聖人之道要矣,豈越越多業哉?」

注釋

①祓(fú):古代除災祈福的儀式。爝(jué)以爟(ɡuàn)火:祛除不祥的火。釁(xìn)以犧:用祭祀的畜生的血來塗祭器;(jiā),純色的雄豬。②玃(jué):同「攫」,用手搏取。③獾獾(ɡuàn):灌灌鳥,其形不詳。炙,掌。④述盪:獸名。⑤流沙:古代的地名,在敦煌的西部。⑥丸:卵。⑦鱒(zūn):魚的名稱。⑧醴水:水名。在湖南省,流入洞庭湖。⑨有珠:指體內含珠。⑩雚水:古代河流的名稱。苹:水生的野菜。指姑:就是姑余。山的名稱,在東南方。赤木、玄木:傳說吃了這兩棵樹的葉子可以成為仙人。陽華:就是華陽。芸:芳菜,生長在吳越一帶的地方。浸淵:深淵。招搖:山名,在貴陽。鱣鮪(zhān wěi):魚的名稱。醢(hǎi):肉醬。宰揭:古山名。三危:西極山名。止:之、往。

譯文

湯得到了伊尹,在宗廟為他舉行除災祈福。次日,布置了朝堂行禮而接見他。伊尹為湯論說最美的味道。湯說:「可以做嗎?」伊尹回答說:「您的國家太小了,不足以來供置這些東西,要您成了天子才可以具備條件。三群的動物,水中的腥,肉食的臊,食草的膻,臭的、惡的、蕕草、甘草都有用處。所有的味道的根本,水是第一的。五種味道三種調料,九次煮開、九次變化,火候是關鍵,或快或慢,減去腥味去掉臊味除掉膻味。味道調和的事,一定用酸、甜、苦、辣、咸,誰先誰後誰多誰少,那很精妙,卻都從這裡產生。鼎中的味道變化是很精妙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同射箭駕馬的精妙,陰陽的變化,四季的規律。所以,時間雖久卻不會壞弊,熟了卻不爛。甜、酸、咸、辣,味道正合適。味道清淡而不薄,肥厚而不膩,味道最好的肉有:猩猩的唇,灌灌鳥的腳掌,燕雀的尾肉,野獸述盪的蹄肉,牛的短尾巴。在流沙的西面,丹山的南面,有鳳的蛋,沃國人就吃這個。美味的魚有:洞庭魚,東海鮞魚,醴水的朱鱉,六隻腳,皮如同百串珠子。雚水的魚,名叫鰩,形狀像鯉魚卻有翅膀,常常夜裡從西海飛到東海。美味的菜有:崑崙的大藻,壽木的花。指姑東面是中容國,有紅木、黑木的葉子。餘瞀的南邊,南極的石崖旁,有菜名叫嘉樹,青色。陽華山的芸、雲夢澤的芹、具區澤的菁、深淵的土英草。調和使味道美的調料有:陽朴的姜、招搖的桂、越駱的菌,鱣鮪的醬,大夏的,宰揭的露,雪白如玉的長澤的石卵。美味的飯有:玄山的稻禾、不周山的小米、陽山的黃黍、南海黑黍。美味的水有:三危山的露水,崑崙山的井水,沮江的山丘有瑤水,曰山的水,高泉山下有湧泉,是冀州的水源。美味的果子有:沙棠果,常山之北、投淵上游,有百果,是升天的帝王們所吃的果子。箕山東邊的青島有甘櫨,江浦的橘子,雲夢的柚子,漢水上游的石耳。要得到它們,得用『青龍』、『遺風』等俊美的快馬,只有先成了天子,不然就不可能完全領略這些美味。天子不是可以強取的,而必須先知道素王九主的道。道存在於自身卻施於天下萬物,自身修養成素王九主的道,也就成了天子,成了天子那所有的美味也就齊備了。所以說,審察近處的就可以了解遠處的,成就了自身也就成就了他人。聖人的道簡約,哪裡用得着去做費大力做但見效少的事呢!」

著作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2]。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3],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視頻

孝行覽·本味 相關視頻

紀錄片《中國十大王朝》之大秦王朝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兼容並蓄的「雜家」

參考文獻

  1.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
  2.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3.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