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奧遜·威爾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奧遜·威爾斯
原圖鏈接[ 來自網絡圖片]
出生 (1915-05-06)1915年5月6日
逝世 1985年10月10日(1985-10-10)(70歲)
國籍 美國
職業 演員、導演、作家、製作人

奧遜·威爾斯[1]

  • 奧遜·威爾斯OrsonWelles),1915年5月6日生於美國威斯康辛,1985年10月10日逝世於洛杉磯,集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等多種角色於一身的電影天才。作為演員,他參與了一百多部電影(包括配音);作為編劇,他寫了42個劇本;作為導演,他執導了近40部影片。1975年,AFI授予威爾斯終身成就獎,不過,奧遜·威爾斯對於電影的貢獻,令無數後人仰望,這遠遠勝過任何榮譽。

人物經歷

  • 奧森·威爾斯是一個富裕之家的次子,他父親RichardHeadWelles是有所成就的發明家,母親BeatriceIves是鋼琴師。威爾斯在這個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家庭長大,十八個月的時候,就有心理學家宣稱這是個天才,母親教他讀莎士比亞作品,從小又練習繪畫、鋼琴和小提琴。他還從父親的公司里學會了魔術雜耍的本領。
  • 威爾斯6歲那年,父母離婚,他隨母親遷往芝加哥,1924年,母親去世。威爾斯的父親後來成為一個酒鬼,帶着他周遊列國,所到之地包括中國的上海。父親於1930年去世,那年威爾斯15歲,他對父親始終懷有一份愧疚感,認為自己無視他的存在,背叛了他,這一直伴隨着他一生。之後,MauriceBernstein成為威爾斯的監護人。
  • 中學時代的威爾斯受到校長RogerHill的器重和影響,是在那段時期,他開始創作、執導舞台劇。
  • 不過威爾斯叛逆的個性使他拒絕了監護人送他入大學深造的計劃,他帶着父親留下的小筆遺產,只身前往愛爾蘭,立志想做流浪畫家。在愛爾蘭他結識了一個女子,他們曾商量給將來的孩子取名「Rosebud」,不過這段戀情很快無疾
  • 而終。威爾斯去往都柏林,1931年,威爾斯找到都柏林GateTheatre的負責人,吹噓自己是百老匯明星,雖然沒人相信他,但劇場經理頗為欣賞他的功底,讓他留在了劇團中。他在那裡成為一名成功的舞台劇演員。在經歷了和劇院兩個女老闆爭風吃醋的緋聞後,他轉赴西班牙,這次想做一個驚悚小說作家,可卻陰差陽錯成了鬥牛士。顯然,他的身體並沒有頭腦那麼靈敏。西班牙的慘痛經歷是一個信號,我們可以看出貫穿威爾斯一生的悲劇就是——他擁有無與倫比的才華,卻又有嚴重的自我毀滅傾向。這種鬥爭無時無刻不在他體內上演,在他將來的電影創作歷程中可以清楚地發現這種衝突。
  • 該注意的是,威爾斯這段傳奇的經歷,全部發生在他幾乎年未滿二十的青少年時期。

演藝初期

  • 結束了歐洲遊歷,威爾斯回到美國,他很快就真的打入了百老匯,他甚至參加了KatherineCornell公司的全國巡演,他的快速竄紅吸引了製作人約翰·豪斯曼的注意。1934年,威爾斯又涉足了廣播劇,結識了一大幫後來水星劇團(MercuryTheater)的夥伴。這一年,威爾斯與社交名媛、女演員VirginiaNicholson結婚,後育有一女。也在這年,威爾斯和妻子一起拍了部8分鐘的短片TheHeartsofAge,雖然微不足道,但從這部短片中不難發現威爾斯此後電影生涯中的美學趣味,包括傾斜、不穩定的構圖,帶有壓迫感的人物特寫。
  • 1936年,作為羅斯福新政的一部分,聯邦劇場計劃讓一些失業已久的劇場工作者找到了工作,威爾斯受僱於約翰·豪斯曼,最早的一齣戲是個扶助黑人的計劃,威爾斯面對幾乎全套的黑人陣容,於是排了一出《麥克白》。這齣戲大獲成功並進行了全國巡迴上演。這個事件後來被認為是美國黑人舞台劇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20歲的威爾斯被戲劇圈內捧為天才。
  • 麥克白》的大獲成功之後,威爾斯陸續排演了《浮士德》和諷刺劇HorseEatsHat。
  • 1937年,威爾斯導演了另一出非常成功的戲,MarcBlitzstein的工人題材戲TheCradleWillRock,出於對左派勢力的擔憂,政府百般阻撓這部戲的上演,但威爾斯和豪斯曼克服重重困難,再一次獲得轟動。
  • 1937年的夏天,22歲的威爾斯和35歲的約翰·豪斯曼在紐約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水星劇團。他們的身邊很快聚集了一些傑出的人才,包括阿涅絲·穆爾黑德、約瑟夫·科頓、喬治·庫勒里斯、RayCollins、FrankReadick、EverettSloane、EustaceWyatt、ErskineSanford、伯納德·赫曼等,其中許多人,後來為威爾斯工作多年,成為他可靠的班底。
  • 水星劇團的第一部戲是莎士比亞作品《裘力斯·凱撒》,威爾斯加入了對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諷刺和影射,上演後大獲成功。
  • 同時,威爾斯在電台也十分活躍,起先是廣播劇演員,後來陸續擔任製作人和導演。他在CBS的廣播劇中扮演過哈姆雷特。他的廣播劇作品還有《悲慘世界》。
  • 真正讓他揚名立萬的,是那部自《世界大戰:火星人進攻地球》的著名廣播劇。1938年10月30日晚8點,廣播員以新聞記者的方式,使用戲劇紀錄片(docu·drama)的手法,模仿現場報道的口吻向聽眾播報火星人正在入侵地球,大肆屠殺人類,國民警衛隊統統被火星人部隊殲滅,總統已經宣布美國進入緊急狀態。無數聽眾都對此信以為真,紛紛出逃,尤其在美國東岸一帶,人們哭天搶地,亂作一團。
  • 這起事件,是美國廣播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天才之作,據統計,當時有上百萬人對此節目深信不疑,產生全國性嚴重恐慌,經濟損失難以計數。威爾斯卻由此一夜成名,第二天登上所有報紙的頭版頭條。

好萊塢時期

  • 廣播劇《世界大戰》為威爾斯打開了好萊塢的大門。雷電華(RKO)給了他一紙無比優厚的合約,甚至包括影片的最終剪輯權——在大製片廠時代的好萊塢,極少有導演能夠擁有這一權力!1964年接受《電影手冊》記者的訪問時,威爾斯承認,那是一個導演在好萊塢體系下前所未有的「絕對權力」。他把雷電華當作自己的仙納都(Xanadu),仿佛可以自由支配一切。
  • 威爾斯打算改編約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的小說《黑暗之心》作為開端,他甚至設計好了主人公的主觀視點貫穿整個冒險之旅,但在預算做出來後,雷電華公司開始冷靜下來,拒絕了威爾斯這個必然耗資巨大的要求。然後威爾斯提議拍NicholasBlake的反法西斯小說TheSmilerwiththeKnife,同樣沒有通過,據威爾斯說,是因為公司高層對他選定的女一號LucilleBall沒有信心。
  • 由於一直無法找到能令各方滿意的題材,威爾斯很擔心雷電華會對他信心動搖,他抓緊時間,和編劇曼凱維支(此前為威爾斯寫過廣播劇TheCampbellPlayhouse)醞釀出一個故事,開始命名為《約翰·Q》(JohnQ),後來改叫《美國人》(American),雷電華的老闆喬治·沙弗拍板改成《公民凱恩》。
  • 曼凱維支的創意來自威廉·倫道夫·赫斯特的生平,他的情婦瑪麗恩·戴維斯和赫斯特是好朋友,當然主角也有部分RobertMcCormick和JosephPulitzer的影子。威爾斯的主意是從多個人的角度,來分別展現主角的不同側面,他驅使曼凱維支按照自己的想法寫下劇本,豪斯曼在劇本完成過程中也有一定功勞。威爾斯在曼凱維支劇本基礎上至少加了三場戲,又大改一通,主角凱恩的童年部分是來自威爾斯的自身經歷。
  • 影片的攝影師則是當時業內首屈一指的格·托蘭,擔任剪輯師的是日後成為大導演的羅伯特·懷斯。演員中有部分是水星劇團的老班底。
  • 消息走漏到赫斯特處,他指使旗下八卦作者LouellaParsons展開調查,最後確認影片確實是根據赫斯特生平展開,令他對這部電影的拍攝十分不滿。他動用手中的媒體,抵制雷電華和這部影片,甚至威脅將好萊塢製片廠頭腦們大多是猶太人這一事實公諸於眾,此時,其他製片廠聯合向雷電華提出開價買下拷貝。在威爾斯的堅持下,雷電華拒絕了,最終影片得以上映,雖得到非赫斯特陣營的影評人讚揚,但商業上的失敗已經無法避免。在奧斯卡獎上,儘管《公民凱恩》一舉獲得九項提名,不過最終僅攬下最佳原創劇本獎。
  • 1944年,威爾斯執導了一出新的廣播劇。1945年,他和ClaudetteColbert出演悲情片TomorrowIsForever。儘管不願有人請他做導演,但他作為一個優秀演員的名聲卻在好萊塢得到了認可。期間,除了繼續廣播劇的工作,他還為《紐約郵報》撰寫談政治與好萊塢的專欄。
  • 威爾斯在二戰結束後執導了一部有關追捕納粹戰犯的黑色驚悚片《陌生人》(TheStranger)。按照他的原意,是讓老搭檔阿涅絲·穆爾黑德出演FBI特工的角色,而製片方斷然拒絕,他們找來華納兄弟公司專演黑幫片的老牌奸角EdwardG.Robinson取而代之。
  • 1947年威爾斯為哥倫比亞公司拍攝《上海小姐》(TheLadyfromShanghai)。這部電影由威爾斯和他當時的妻子麗塔·海華絲聯合主演。威爾斯剪短海華絲的頭髮並漂成白色,這引起各方很大的爭論。哥倫比亞公司的老闆哈里?科恩在創作上向威爾斯下了許多命令,因為麗塔·海華絲在之前拍的影片中唱歌反響不錯,所以勒令插入一段唱歌的場景,又為了讓女明星光彩照人,所以一定要加上若干特寫鏡頭。不止如此,公司硬性指定的作曲家令威爾斯極為不滿,而影片結尾裝滿鏡子的房間那場戲原本是不打算配樂的,但片廠根本對威爾斯這一意圖置若罔聞。影片完成後的導演版本約為155分鐘,對發行來說顯然太長,所以被剪成87分鐘就不是什麼意外的事情了。就這樣,《上海小姐》總算拍成,而哈里·科恩又擔心這部片子會毀掉他的明星,決定將其暫時冷藏,最後推遲發行一年。
  • 1948年,威爾斯終於說服RepublicPictures讓他執導低成本電影《麥克白》(Macbeth),這次他應製片廠要求剪掉了20分鐘,但票房依然失敗。

歐洲時期

  • 1947年,灰心失意的威爾斯離開美國,表面的說法是他為了選擇自由,但根據後來確鑿無疑的證據顯示,在赫斯特陣營的長年鼓譟渲染下,FBI相信他是共產主義者,於是對他展開調查,威爾斯已被列入好萊塢的黑名單,這或許是他離開美國的主要原因。
  • 到意大利拍攝《奧塞羅》(TheTragedyofOthello:TheMoorofVenice),相比前作,首先此片由威爾斯的水星公司獨家製作,無疑導演將自主權牢牢抓在手裡;另外,《奧塞羅》拍攝周期足足達到三年,顯然是嘔心瀝血之作。
  • 這一時期,威爾斯的電影生涯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為了不受大製片廠的制約,他不停地接拍其它導演的影片,賺取片酬以供拍攝自己的電影。此後三十年,都始終無法擺脫這種處境。在《奧塞羅》拍攝期間,他演了四部電影,最傑出的是卡羅爾·里德執導的《第三人》(TheThirdMan,1949年)被英國電影學院(BFI)評為英國影史百大佳片第一。威爾斯在片中亮相不多,但極為驚艷,尤其是那段親自編寫的關於博爾吉亞家族與布穀鳥鐘的台詞膾炙人口。
  • 奧塞羅》明顯比《麥克白》更加成功,在戛納國際電影節大受歡迎,獲得最高獎,但直到1955年才在美國上映。本片在表演上可圈可點,但過於濃厚的舞台劇形式,削弱了電影本身的力量,部分大場面由於技術條件所限也略顯業餘,所以《奧塞羅》仍非威爾斯最成功的文學經典改編之作。在之後的電影生涯里,威爾斯未停止將經典文學作品搬上銀幕,他從五十年代就開始籌劃改編他最喜愛的小說《唐吉訶德》,直到七十年代才動工拍攝,但一直沒有真正完成。
  • 1950年,威爾斯在英國找工作,在《第三人》催生的HarryLime廣播劇大獲成功後,他陸續製作了幾個系列的廣播劇。1953年威爾斯短暫回到美國主持CBS的電視節目,期間國稅局專員對他進行寸步不離的監視,威爾斯在節目結束後再赴英國。
  • 下一次導演的機會於1955年來到,影片Mr.Arkadin的製片人是威爾斯在政治上的導師LouisDolivet。此片拍攝的足跡遍及法國、西班牙、德國和意大利。這部影片後來被公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同年,威爾斯為BBC電視台導演了兩套電視劇集。

重回好萊塢

  • 1956年,威爾斯回到好萊塢,主持了一些電視和廣播節目。這次他在美國呆了三年。
  • 在威爾斯重回美國的三年間,他最重要的作品是《歷劫佳人》(TouchofEvil)。
  • 1957年,威爾斯剛好為環球公司拍好一部名為《影中人》(ManintheShadow)的驚悚片,他重寫了劇本中關於自己角色的場景,令公司大感滿意,決定與他繼續合作,但誰也不會認為他還適合坐到導演的椅子上,因為此前一次次慘重的票房失敗早已給好萊塢留下了惡劣的印象。
  • 新片暫定名為《邪惡勳章》,男一號是大明星查爾頓·赫斯頓,令赫斯頓愉快地接下這個角色的原因是出於一個誤會,他以為威爾斯會執導這部新片,孰料並非如此,於是他建議,乾脆讓威爾斯來導演算了。此時環球公司高層中賞識威爾斯的人起了作用,威爾斯順利得到了這個機會,雖然預算少得可憐,但想想若能藉此證明自己在好萊塢體系中真有掙錢的能力,那也值得一試。在《歷劫佳人》的拍攝期間,威爾斯使盡了自己的一切手段來與製片人搞好關係。果然,他的努力見了成效,環球甚至和威爾斯已經談妥了接着一連五部電影的片約。但是,一切都毀在了剪輯的階段。
  • 環球公司在製造出自己這份時長為93分鐘的《歷劫佳人》後,也不知接下來如何是好,擱置數月,然後草草發行,甚至沒有為影評人舉行試映,影片的失敗結局可想而知。
  • 但隨着時光推移,許多電視台、電影團體經年累月一次又一次的放映此片,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歷劫佳人》超越時代的傑出。重新恢復《歷劫佳人》的原貌,成為許多忠實影迷和部分業內人士的夢想。首先是在70年代,UCLA的羅伯特·愛潑斯坦(RobertEpstein)向環球公司索要一份拷貝用作學院內部放映,卻意外發現這個版本長達108分鐘,他欣喜地認為找到了失落的威爾斯原版。不過經考證得知,這只是當年製片廠的內部試映版,其中相當多鏡頭並非奧森·威爾斯本人拍攝。環球在八十年代發行該片錄影帶的時候,也無意請回當時尚在世的威爾斯糾正多年前的錯誤,還經典以原貌。所以,市面上始終沒有能準確反應導演原始意圖的版本存在,失望之情又延續了十多年。
  • 真正的突破出現在1992年,《芝加哥讀者》的著名影評人JonathanRosenbaum在《電影季刊》上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文中大幅引用了威爾斯那份備忘錄中的文字;因主持修復馮·施特勞亨的《貪婪》(Greed)而在業內聲望卓著的製片人Schmidlin偶然讀到了這片文章,就動了重剪《歷劫佳人》的念頭,於是他請來好萊塢的頭牌音效師與剪輯師,多次奧斯卡獎得主WalterMurch,以及錄音師BillVarney、PeterReale和環球公司的畫面修復專家BobO'Neil,在JonathanRosenbaum的協助下,着手《歷劫佳人》的修復與重剪,他們儘可能忠實於威爾斯的備忘錄手稿,首先去除開場長鏡頭上干擾觀眾注意力的字幕和音樂,再按威爾斯所闡述的,着力刻畫昆蘭這個混合着高傲與粗野,果斷與哀傷的腐敗警長形象悲劇性的滅亡——將之還原成威爾斯一貫所執迷的典型「浮士德」故事,講述靈魂的出賣與墮落。全新版《歷劫佳人》在1998年面世,長度為111分鐘,也被稱為「導演剪輯版」。但威爾斯親手完成的版本已經無人可以知道是什麼模樣。
  • 《歷劫佳人》之後,威爾斯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出演了幾部影片,有TheLong,HotSummer(1958)、Compulsion(1959),他顯然對回到好萊塢的生活並不滿意,於是決意重回歐洲。

再赴歐洲

  • 回到歐洲後,威爾斯斷斷續續在繼續《唐吉訶德》的拍攝工作。1959年,他在意大利和香港演了兩部電影。
  • 1960年,他在法國和南斯拉夫又演了兩部電影,同時他回到當初呆過的都柏林GateTheatre,排了一出舞台劇。這部舞台劇將莎士比亞的五部歷史劇融為一體,為的是將焦點對準本來的配角,現在的主角——福斯塔夫,這並不是威爾斯第一次想這麼做。1939年,威爾斯已經寫好了《五個國王》的劇本,將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三世》冶為一爐。但當時失敗了,所以這個計劃一直擱置,成了他的心結。此次重新命名為《午夜鐘聲》(ChimesatMidnight)在愛爾蘭登台上演。
  • 同時,他終於完成了《唐吉訶德》的前期拍攝,但後期卻一做幾十年,到他去世也沒有真正完成。1992年,西班牙導演JessFranco根據威爾斯留下的部分底片剪出了一個版本上映,並沒得到好評。
  • 1961年,威爾斯為意大利電視台導演了一部電視劇。1962年,威爾斯改編了卡夫卡的《審判》(TheTrial),此片輾轉拍攝於歐洲各國,由安東尼·珀金斯主演。那段時期,他認識了女演員OjaKodar。
  • 1965年,威爾斯終於把《午夜鐘聲》搬上銀幕,他親自飾演的福斯塔夫極為成功。當年24歲的他,尚未中年發福,須得將衣服墊厚並化老妝才能接近福斯塔夫的形象。二十多年後,威爾斯無須任何喬裝便活脫脫一個福斯塔夫。
  • 1966年,威爾斯為法國電視台導演了電視片TheImmortalStory,後來在法國的電影院也上映過,頗受歡迎。時隔四年,威爾斯與OjaKodar重逢,兩人在生活上和電影上就再也沒有分開。
  • 在電影生涯的後期,威爾斯的成功總是轉瞬即逝,他的大部分時間消磨在各種各樣的好片、爛片裡,無休止地充當配角、龍套、旁白。多數時候,威爾斯往返於歐美兩地,這期間也曾和一些較為重要的歐洲導演合作,例如AbelGance、HerbertWilcox、JulienDuvivier、SergeiBondarchuk、ReneClement、ClaudeChabrol;較重要的美國導演,像JohnHuston、FredZinnemannNicholasRay、RichardFleischer、JackArnold等等。
  • 威爾斯並非沒有遇到令事業起死回生的機會,科波拉和派拉蒙在替《教父》(TheGodfather)中的維托選角時,也曾考慮過威爾斯。他的年齡、體態、嗓音、演技無疑不是上上之選,但科波拉經過反覆權衡之後,仍選擇了馬龍·白蘭度,結果起死回生的人就成了白蘭度。
  • 幾年後,威爾斯又獲邀為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StarWars)中的黑武士配音,這次,卻是他主動拒絕了。還有次機會,科波拉籌拍《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Now),本來庫爾茲上校角色非他莫屬。科波拉起初屬意威爾斯飾演庫爾茲上校,但最後又一次選定曾合作過的馬龍·白蘭度,令威爾斯再度與黑暗魔王的角色失之交臂。
  • 在威爾斯潦倒的晚年裡,新好萊塢的後起之秀們仍對前輩給予極高尊重。他在邁克·尼科爾斯《第22條軍規》(Catch?22)中出演准將,並結識了新銳導演彼得·博格丹諾維奇,兩人一見如故,從此結為忘年之交,博格丹諾維奇此後更成為威爾斯的代言人。威爾斯終身未寫自傳,但他和彼得·博格丹諾維奇曾進行長時間的對談,後來出版的《我是奧森·威爾斯》(ThisisOrsonWelles)是了解威爾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
  • 1969年威爾斯授權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使用自己的名字建立一座電影院——奧遜·威爾斯電影院,直到1986年。

晚年時期

  • 因為一直收到美國電視台和製片廠的邀約,加上歐洲的小報不放過他和OjaKodar的私人關係,威爾斯毅然放棄了《唐吉訶德》的剪輯,於1970年回到美國。
  • 他不再為大製片廠工作,只是參與一些小投資的電影和電視拍攝,他還發現自己成了脫口秀的紅人,這段時期他的主要經歷集中在完成TheOtherSideoftheWind的攝製,一共花了六年,但最終也未完成。許多曾幫助過他的前輩、晚輩一起出現在其中,影片講述年老失勢的導演拍片所遇到的重重困難,不過是威爾斯自身經歷的再現。為這部影片,威爾斯自己掏了1百萬美元,又從一家巴黎的伊朗公司籌到1百萬美元,這家公司的老闆是當時伊朗國王的妻弟MedhiBoushehri,在拍攝過程中,一個西班牙投資人捲走了約25萬美元並消失。伊朗公司答應補上資金缺口,但也因此得到了影片80%的版權,他們最終拒絕威爾斯剪輯影片。與此同時,伊朗國內爆發了革命,國王下台,影片的拷貝落入新政府手中,這部電影從此離開了威爾斯。時至今日,還有許多人在為這部影片的命運而努力,威爾斯晚年的摯友PeterBogdanovich為此奔走了20多年,2006年10月初,PeterBogdanovich稱「事情現在進行得比較順利,兩三個月內會有確切的消息發布。」

電影特點

  • 新浪潮的導師安德烈·巴贊說過:「對奧遜·威爾斯來說……(技巧)不僅僅是一種處理攝影機、布景和演員的方法(導演方法),它揭示出故事的真正性質。正是這種技巧使電影藝術進一步偏離戲劇藝術,變成敘事多於演出。的確,就像在小說中一樣,重要的不僅僅是對話、明晰的描述……而是透過語言呈現風格,從而創造意義。」

主要作品

個人評價

  • 威爾斯認為「歷史是短暫的」。生活在20世紀也好,18世紀也好,其實和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並沒有什麼太大差別。《電影手冊》影評人讓·杜馬其(JeanDomarchi)稱威爾斯為「來自十六世紀的人」,把他比作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和蒙田。威爾斯不置可否,卻說如果讓他自由選擇生活在某一個時代,他會選擇十二世紀。
  • 他一生的悲劇就是一個中古世紀的騎士的悲劇。如果塞萬提斯筆下的唐吉訶德,威爾斯永遠不合時宜。他向比他強大得多的體制挑戰,結果必然遍體鱗傷。
  • 如果來考察威爾斯電影生涯中主演並導演的角色,會發現相當多角色的命運與他本人的經歷極為相似,凱恩、邁克爾·奧哈拉(MichaelO'Hara)、查爾斯·蘭金(CharlesRankin)/弗蘭茲·金德勒(FranzKindler)、謝里夫·奎林(SheriffQuinlin)、福斯塔夫甚至包括奧塞羅——都在心理意義上是個失敗者,哪怕他們在表面上看來可能強大無比,但都並不是自己所幻想成的那樣,他們最後的結局是徹底的坍塌毀滅。從一方面看來,這便是威爾斯自身的寫照。他過強的統治欲望和常人難及的天賦恰恰是毀滅自己的內在動力。
  • 可以這麼說,左右威爾斯一生的外部力量有三種,一方來自好萊塢的權勢人物,比如赫斯特及相關力量;一方來自公眾,威爾斯的可悲之處在於他的作品始終無法吸引大量觀眾入場,獲得商業時代在電影界立足的基礎——票房,這又導致他不會受第一種力量的青睞;第三方來自評論界,以巴贊為代表的歐洲影評人率先「重新認識」威爾斯,他高度評價威爾斯是「20世紀美國的文藝復興人士」,盛讚威爾斯是那種追求只存在於藝術創作之中的聖杯的藝術家。然而自評論界獲得的聲譽並無助於他再獲得像《公民凱恩》那樣拍片的機會。特呂弗說,「(威爾斯)真正的悲劇在於30年來他花了那麼多時間同權力無邊的製片人打交道,他們請他抽雪茄煙,卻連一百英尺的膠片都不捨得給他。」

獲獎記錄

  • 奧斯卡金像獎
  • 1971年 第43屆奧斯卡金像獎榮譽獎 (提名)
  • 1942年 第1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獲獎)
  • 1942年 第1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提名)
  • 1942年 第1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提名)
  • 戛納國際電影節
  • 1966年 第1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 (獲獎)
  • 1966年 第1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20周年獎 (獲獎)
  • 1966年 第1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獲獎)
  • 1959年 第1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獲獎)
  • 1952年 第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電影節大獎 (獲獎)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1970年 第3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獲獎)
  • 1962年 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提名)
  • 1948年 第1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提名)
  • 1947年 第1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提名)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1968年 第2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提名)
  •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1982年 第39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男配角獎 (提名)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1968年 第2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外國男演員獎 (提名)
  • 意大利大衛獎
  • 1983年 第27屆意大利大衛獎盧奇諾·維斯康蒂獎 (獲獎)

參考資料

  1. [1]奧遜·威爾斯 簡歷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