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來自攜程攻略的圖片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中文名稱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

地理位置 :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

海 拔 :最高2200米以上

景區等級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全景區包括麥積山石窟、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一個古鎮街亭溫泉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麥積山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集合,景區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形成自己獨特的山水景觀,人文景觀有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和仙人崖等,其中麥積山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有"東方雕塑館"的美譽,仙人崖為釋、道、儒三家共存地。[1]

發展歷史

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三八四年至四一七年)時期。區內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群峰環抱,麥積一秀崛起,古稱"秦地林朱之冠",是中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距天水火車站三十公里。2010年12月15日,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

地理環境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地處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區麥積山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山高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農家積麥之狀,故有此名",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著名的麥積山石窟就開鑿在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着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古木,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便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以及街亭古鎮和被譽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有"東方雕塑館"的美譽。[3]

主要景點

麥積山風景區海拔一般在1400米至1800米左右,最高峰可達2200米以上,是我國南北方沉積地層在地表上層的分界線,又是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整個風景區的岩層構造是由紅色砂礫岩層和淺色變質岩所構成。風景區內氣候條件也比較好,年平均降雨量為600--700毫米,氣溫最高為33℃,最低為-15℃,一般冬季低溫帶在-8℃,無霜期為230天,日照年為2307小時左右,空氣相對溫度為85%左右。由於風景區位於南北交界處,所以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熱,譽有"隴上小江南"之稱。麥積山風景區內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形成自己獨特的山水景觀,觀賞及藥用植物品種繁多,珍禽奇獸較為豐富,有些已為國寶。據調查小隴山林區內有被子植物1576種,分屬於138個科626個屬,裸子植物33種分屬8個科15個屬。在風景區內的約有111種,分屬於50個科106個屬。其中有很多是園林中的珍品:黃花槓柳、蒼松、翠柏、雲杉、冷杉、水杉、白皮松、紅豆杉,玉蘭樹和野生紫竹、野生百合、金背杜鵑、甘肅瓊花等。動物資源有珍禽奇獸:如熊、黃羊、野豬、麂子、鹿、麝、紅腹錦雞鸚鵡、綬帶等。

麥積山景區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因山體呈圓錐狀,酷似農家的麥垛而得名。麥積山風景區北跨清渭、南攜嘉陵,地處我國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線,又是東南、西北季風交替帶,蘊有南北兼備的各種野生觀賞植物和藥用植物。麥積山是西秦嶺山脈小隴山的一座孤峰,著名的麥積山石窟便開鑿在此峰之上,石窟主要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雕塑和壁畫,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之稱,是我國的四大石窟之一;此外還有雕巢峪、羅漢岩、香積山風景小區,有天池坪、嚴山瀑布景點及秦文公墓等古遺址。麥積山山勢險峻,林木蔥蘢,泉水清澈,飛瀑如練,風光旖旎,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譽,加之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著名的旅遊避暑勝地。據《玉堂閒話》和《秦州志》記載,風景區內山巒疊翠,群峰聳峙,風景特別優美,尤其是煙雨籠罩,橫雲飛渡之際,猶如進入海市蜃樓的幻景。評譽為:連崗蒼秀,深林茂草,細流交錯,飛瀑如練,北跨清渭,南攜嘉陵,譽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

仙人崖景區

仙人崖景區是國務院公布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之一。 位於天水市東南65公里處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麥積山石窟的東北方向,始於南北朝,距今近1600年。宋代稱"華嚴寺", 明代永樂皇帝賜名"靈應寺"。相傳此處過去常有高人隱居於此修行,故名仙人崖。仙人崖景區由三崖、五峰、六大寺組成,知名景點有"仙人送燈"、"淨土松濤"、"仙水湖光"等,其景色兼具北方的雄奇和南方的秀麗,景景相連,猶如仙境。其中位於朱家後川的淨土寺,是天水最有名的佛教淨土宗寺院。現為佛、道合一的石窟寺廟。仙人崖景區自然風景秀麗,人文景觀僅次於麥積山景區。自南北朝以來,歷代在這裡均有建築和泥塑雕像,遺憾的是遺存較少。長期以來,這裡是釋、道、儒三家共存的風景勝地。仙人崖景區主要由石蓮谷、仙人崖、羅漢溝、淨土寺、瀑布崖、翠英山和哭禱峽等景點組成。其中仙人崖由三崖、五峰、六寺組成。三崖即東崖、西崖和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寶蓋峰、獻珠峰、東崖峰和西崖峰;六寺即木蓮寺、石蓮寺、鐵蓮寺、花蓮寺、水蓮寺和靈應寺,而靈應寺又是仙人崖的通稱。在這一景點中最宏偉壯觀的是由"五峰"和羅漢溝群峰共同構成的"十八羅漢朝玉帝"的景象。在這裡現保存有北朝、宋、明、清等朝代的塑像一百九十七尊,壁畫八十七平方米,永樂年間的珍貴銅佛像5尊。以及明清兩代建造殿宇二十七座五十四間,多數建於天然岩庵下和巉岩奇峰顛,藝術價值極高。

石門景區

石門山位於甘肅天水市北道區東南方向50公里的隴南山區,素有"甘肅的小黃山"之稱。其山壁立千仞,四周峭崖,只有一條小路聯接南北兩峰,且南北峰之間的聚仙橋下石壁上,有一大方形黑渾圈 ,狀若門楣 ,故名石門山。相傳有虎豹出沒,俗稱臥虎台。石門山景色壯美,有小黃山之稱。主峰上有明、清重修的真武祠、王母祠、三清殿、無量殿、玉皇殿和鐘樓,峰間架通仙橋亭,從石門山腳下五陽觀登山,上十八盤,山勢蜿蜒,環繞攀登,古雅崢嶸的殿閣台榭掩映於白雲翠微之中,景色迷人。中秋夜,皓月仿佛從石門縫中徐徐升起,變幻無窮。石門月夜,意趣盎然,為天水十景之一。主要有斗姆、興龍、黃天、玉靈、麒麟五座山峰。石門山景區保存有明、清兩朝的古殿宇二十餘座以及塑像二十餘尊。

街亭溫泉景區

石門景區以西,就是街亭溫泉景區。街亭溫泉乃天賜之水,其蘊萬里山脈之氣象,溶玉宇蒼天淨水於泉台,奔秦嶺西峽而湧出。南臨麥積山,北依杜甫草堂,西迎石門奇峰仙人崖,東眺伏羲始祖卦台山,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街亭溫泉,水溫40.5℃,礦物質含量極為豐富,沐浴之後,肌膚滑若凝脂。昔日溫泉僅為帝王將相獨享,而今已為尋常百姓樂見。泉水更兼保健醫療之功效,於冠心病、糖尿病、皮膚病、類風濕關節炎等多種常見疾病,其療效遠非藥物能所及。

曲溪景區

曲溪景區是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四大景區之一,位於麥積山東南25公里處。 曲溪以山稱奇,以水叫絕。景區內山幽林靜,山崗上霧繚粼粼,純自然風情極濃。清清溪流,九曲十八灣,一步一景。河石、草坪、沙灘、湖光、林木交相輝映,置身其間,如在畫中。有"小九寨溝"之美譽曲溪景區純屬自然景觀,它深藏在小隴山林區茫茫的林海里,人跡罕至,景色佳妙。這裡曲水波光粼粼,林木蔥蔥鬱郁,峻岭巍然聳立,奇石千姿百態,山峽陡峭險要,遊人至此,仿佛進入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卷。曲溪之景,妙在因水得靈得秀,見清見幽。曲溪之水,於魚娃娃口接納冷水河,自東北向西南蜿蜒經流,其間或過峽谷,或經寬岸,曲曲折折,步移景異,有"曲溪十八彎"之稱。曲溪景區的形成,主要是由曲溪之水和冷水河之水在魚娃娃口交匯成一較大的河流,自東北向西南蜿蜒流去,直至觀音殿。在這一段之間,涮石成景,富有"曲溪十八灣"的天然美姿,且彎彎皆景,步移景異,溪水時而跌宕起伏,時而波平如鏡,"曲溪"之名由此而得。

石窟藝術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裡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裡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後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麥積山石質皆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勢陡然、獨峰聳立,最初有許多天然岩洞。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由於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沙礫岩,石質結構鬆散,不易精雕細鏤,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稱於世,絕大部分泥塑彩妝。被雕塑家劉開渠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麥積山石窟的驚險陡峻,在我國現存石窟中是罕見的。石窟布局獨具匠心,大都開鑿在20一30米及至70-8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層層疊疊。最大洞窟橫寬30多米,最小洞窟僅能容身,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連接通達,驚險雄偉。在我國著名的石窟中,唯麥積山石窟景觀環境最為秀麗,這裡翠柏蒼松、山清水秀、溪石相成趣,素有"隴上林泉之冠"的美稱。每當夏秋之季陰雨霏霏或雨後初晴,山嵐繚繞、煙雨濛濛,麥積奇峰時隱時現,便呈現出"麥積煙雨"之奇觀。

崖閣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緻地繪出了圖案。建於七十餘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麥積山石窟約自十六國後秦時期創建,歷經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歷時一千六百餘年,都有不斷開鑿和修繕。因歷代地震的緣故,中部山崖崩塌陷落,遂將山崖自然分為東崖和西崖兩個部分。洞窟現有編號194個。

各時代特點

  • 1、後秦(公元384-417年):創始階段--剽悍雄健 第74、78窟
  • 2、北魏(公元386-534年):輝煌發展階段--秀骨清像 第115、133窟
  • 3、西魏(公元535-556年):精練提高階段 --秀骨清像 第127、121窟
  • 4、北周(公元557-581年):創新階段--珠圓玉潤 第4、62、44窟
  • 5、隋代(公元581-618年):新發展期--豐滿誇張 第37窟
  • 6、初唐(公元618-712年):新發展期--豐滿誇張 第5窟
  • 7、宋(公元960-1127年):大規模重修期--寫實求真 第165窟

相關視頻

甘肅省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仙人崖景區,你去過嗎?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