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隸屬湖北省宜昌市。清雍正十三(1735)年設立長樂縣,1914年改名五峯縣,1984年7月撤五峯縣,設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位於江漢平原向雲貴高原過渡區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縣域東鄰宜都,南接石門,西抵鶴峰、巴東,北至長陽,國土面積2372平方公里,轄5鎮3鄉。屬亞熱帶溫濕季風區,山地氣候顯著,四季分明,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氣溫15.3℃,年降水量1652mm。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1%,列全省縣域之首,是全省著名的「天然氧吧」、「天然藥谷」及武陵山區重要「生態屏障」。縣域茶旅資源豐富,被評為「中國名茶之鄉」,「採花毛尖」茶獲得「湖北名茶第一品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稱號。[1]

歷史沿革

五峯縣秦屬黔中郡,西漢隸屬武陵郡。

三國先屬蜀,後屬吳、晉。

元末土司錯處其間,隸屬容美土司,歸四川管轄。

清初隸屬湖廣彝陵州(今宜昌市)。於清雍正十三(1735)年改土歸流,將容美土司所轄五峰、水盡、石樑、長茅關諸司,並劃湖南石門縣和湖北長陽、宜都及松滋三縣部分區域合而設長樂縣。

因與福建長樂縣同名,1914年以縣城西南五個山峰並立改名五峯縣。1927年廢荊宜道直屬湖北省政府。1931年隸屬宜昌行政公署。

1949年11月全縣解放,隸屬宜昌地區行政專署。1984年7月撤五峯縣,設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仍屬宜昌行署。1993年撤宜昌行署及省管宜昌市,合而設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隸屬宜昌市。[1]

行政區劃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五峰初設城關、長樂坪、升子坪、採花等5個區;

1958年9月建8個人民公社,轄36個大隊;

1961年公社體制下放,設9個區,41個公社;

1975年撤區並社,設16個公社,轄45個管理區;

1984年2月,機構改革時撤社建區,管理區、大隊、生產隊分別更名為鄉(鎮)、村、小組,全縣設12個區鎮、41個鄉(鎮)、254個村、1785個小組。

1985年12月,實行鎮區合一,設五峰、漁洋關2個縣轄鎮,仁和坪長樂坪傅家堰、長茂司、灣潭等5個區級鎮,菖蒲溪清水灣謝家坪漲水坪、牛莊、後河6個鄉級鎮和30個鄉、255個村、1796個村民小組,9個農、林、牧、茶藥材場,8個居委會、20個居民小組。

1987年撤區並鄉,將原36個鄉(鎮)合併為16個鄉(鎮),全縣設5鎮11鄉、256個村。

1996年12月,縣鄉機構改革時,將原16個鄉鎮撤併為五峰鎮、長樂坪鎮、漁洋關鎮、仁和坪鎮、灣潭鎮和採花、傅家堰、牛莊3個鄉,下轄257個村民委員會,3個居委會,1796個村居民小組。

2000年村級建制改革時,將257個村合併為104個行政村、11個居民委員會。

2009年調整後為5鎮3鄉,97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

2016年調整後為5鎮3鄉(五峰鎮、長樂坪鎮、漁洋關鎮、仁和坪鎮、灣潭鎮、傅家堰鄉、牛莊鄉、採花鄉),96個行政村,12個居委會。[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縣境東鄰宜都市和松滋市,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與鶴峰、巴東兩縣接壤,北與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毗連,離宜昌水運口岸108公里,宜昌東站106公里,宜昌三峽機場101公里,呼北高速直達縣城,325省道貫穿縣境,國土面積237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位於江漢平原向雲貴高原過渡區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地處湖北省西南部,屬武陵山支脈,以喀斯特地貌為主,平均海拔1100米,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山區縣。

氣候環境

五峰屬亞熱帶溫濕季風區,山地氣候顯著,四季分明,年均日照1533小時,年均氣溫13-17℃,無霜期240天,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166天。[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初步查明有煤、石煤、鐵、銅、黃鐵礦、重晶石、白雲石、螢石、方解石、硅石、大理岩和瓦板岩等17種礦產,礦產地100餘處。其中鐵、硅石、方解石、重晶石等四類礦產儲量豐富、質量較好,其中以鐵礦最為豐富,湖北省礦產儲量表內有6個鐵礦區在五峰境內,儲量達24億噸左右,富礦占8000萬噸,可滿足開採的需要。

旅遊資源

五峰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是三峽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柴埠溪大峽谷風光迤邐,後河原始森林尋幽探奇,白溢古寨神奇厚重,民俗文化絢麗多彩。全縣旅遊資源基本類型實體502處,以洞穴和奇特象形山石為主要內容,屬資源豐富程度中等類型,歸為5大類23種,基本類型占全國56種的41.7%。自然旅遊資源占全縣旅遊資源基本類型的61%,占全縣旅遊資源實體的77%;人文旅遊資源分別占39%與20%。

森林資源

境內森林資源豐富,林業用地1828333.3公頃,人均林地面積達0.8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1%,居湖北省各縣市之首,年林木生長量19萬立方米,蓄積量達到350萬立方米以上。

裸子植物亞門與被子植物綱共85科250屬737種。裸子植物主要有馬尾松、油松、華山松、落葉松、雪松、柳杉、銀杏、刺柏等;被子植物主要有香樟、枇杷、紫薇、杜仲、板栗、花櫟、柑桔、杜鵑、香椿、厚朴、石榴、泡桐、核桃、柿數、意楊、黃連、大葉櫸、白玉蘭、山楂、蘋果、刺楸、梧桐、冬青、化椒、桂花、葡萄、桂竹、紅楠、蓼葉竹、漆樹、槐樹等。後河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珙桐、水絲梨、鵝掌楸、黃楊、連香、銀鵲、紅豆杉等。

水力資源

境內有漁洋河、泗洋河、南河、天池河、灣潭河五大河流,支流30餘條,流域面積1956km2,水能蘊藏量34萬千瓦,可開發水能達到32萬千瓦,目前已開發20萬千瓦。[4]

區域人口

人口

截止2017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為19.8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97萬人、農村人口15.86萬人。戶籍總戶數7.43萬戶。全年出生人口1811人,死亡人口2247人。全縣常住人口19.24萬人,城鎮化率38.93%。[5]

2018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為19.7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00萬人、鄉村人口15.72萬人。戶籍總戶數7.39萬戶。全年出生人口1636人,死亡人口1669人(公安部門戶籍統計口徑)。全縣常住人口19.3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80萬人,城鎮化率40.4%。

民族

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土家族17454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4.77%。五峰境內除土家族和漢族兩大民族外,還居住有回、苗、滿、蒙古、侗、壯、維吾爾、白、朝鮮、瑤、黎、哈薩克等族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在全縣總人口的0.11%之內。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8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現價)70.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5.0%。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完成20.7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3.3%;第二產業完成24.3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5.3%;第三產業完成25.9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6.0%。三次產業結構為29.2:34.3:36.5。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806元。

2018年,全縣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4.69億元,增長2.8%。其中,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2億元,增長1.7%;稅收收入2.03億元,增長3.1%。實現地方財政總支出34.46億元,下降3.6%。其中,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1.03億元,增長19.5%。

第一產業

2018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74億元,增長3.6%。

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1.65萬畝,下降0.9%。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4.04萬畝,增長0.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7.61萬畝,下降2.5%。全縣糧食產量9.51萬噸,增長16.4%。

全縣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及總產量分別為:馬鈴薯,播種面積15.92萬畝、產量2.78萬噸;玉米,播種面積21.75萬畝、產量5.54萬噸;油料,播種面積2.93萬畝、產量0.33萬噸;中草藥材,播種面積4.25萬畝、產量1.10萬噸;蔬菜,播種面積14.57萬畝、產量25.81萬噸。

全縣年末牛存欄0.98萬頭,生豬存欄19.15萬頭,羊存欄9.95萬隻,雞存籠39.90萬隻,蜜蜂5.60萬箱。當年出欄肉牛0.11萬頭,出欄生豬26.95萬頭,出欄山羊7.75萬隻,出籠雞35.47萬隻。肉類總產量2.44萬噸,禽蛋產量0.14萬噸,蜂蜜產量28.56萬公斤。

全縣當年新植茶園面積0.54萬畝,年末茶園總面積21.45萬畝,增長0.6%。茶葉產量2.29萬噸,增長14.5%。

全縣全年水產品產量38.00噸,下降44.9%。

第二產業

2018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42.34億元,下降1.2%。實現工業增加值22.0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5.0%。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6.07億元,下降2.7%;增加值增速2.1%,增長3.4個百分點;銷售總產值34.54億元,產銷率達到95.8%;主營業務收入33.81億元,利潤總額3.58億元,資產貢獻率達到19.6%。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分別為:精製茶1.99萬噸、硅酸鹽水泥熟料80.93萬噸、水泥90.51萬噸、商品混凝土15.66萬立方米、機械化農業及園藝機具1.91萬台、電力電纜6.47萬千米。

全縣工業用電量12804萬千瓦時,增長29.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13.53萬噸標準煤,下降4.0%;原煤消費量12.90萬噸,下降3.0%。

截止2018年末,全縣共有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2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9.61億元,增長39.7%。實現建築業增加值2.2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6%。

第三產業

2018年,全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18億元,增長11.4%。分規模看,限額以上批零住餐業零售額4.40億元、限額以下批零住餐業零售額21.78億元。分區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7.05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9.14億元。

全年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350萬人,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2.10億元,分別增長14.7%和17.6%。[5]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全縣擁有公共圖書館11個(含分館),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8個,文物管理所1個,博物館1個,歌舞劇團1個,劇場、影劇院1個。公共圖書館藏書總量20.97萬冊。歌舞劇團全年演出190場次,觀眾達到16.50萬人次。農家書屋覆蓋率達到100%,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達到100%。

體育事業

全縣擁有體育場館2個,全年參加市級以上各類體育賽事10次,獲得金牌6塊、銀牌8塊、銅牌3塊。村級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群眾性體育活動參加人數達到2萬人次。

新聞廣播

截止2018年末,全縣共有文化市場經營單位76家,農村公益電影放映達到1156場。全縣共有衛星收轉站37174座,微波實有站5座,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全年公共電視節目共播出6570小時。

教育事業

全縣共有教育機構57個,其中:幼兒園22所、教學點7個、小學11所、特校1所、一貫制學校4所、初中4所、職業中學1所、高中1所、其他6個。幼兒園專任教師189人,在園幼兒2972人。小學專任教師488人,在校學生7164人。中學專任教師459人,在校學生數5276人。中小學占地面積43.46萬平方米,圖書27.76萬冊,計算機2139台,固定資產總值2.79億元。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均達到100%。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10.5年。

社會保障

全年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了1.12萬人、1.60萬人、1.10萬人、1.55萬人、0.63萬人。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了10.58萬人、16.04萬人。城鎮靈活就業人數2311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46%。

全年全縣撫恤補助1297人,發放撫恤補助金822萬元。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28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007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97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758人,臨時救助4047人。年末養老床位數1466張。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27.2%。社會福利院9個,在院人數537人。[6]

歷史文化

民俗風情

五峰地處高寒地帶,糧食以包穀為主,小麥、土豆和紅薯為輔。過去這裡有吃不過的面飯懶豆腐,穿不過的草鞋家織布之說。玉米飯稱為面飯,用黃豆磨的合渣叫懶豆腐。土豆是土家人從古至今一直都偏愛的食物,在過去的年代有這麼一句話:家住來岩邊,燒的栗柴火,喝(抽)的蘭花煙,啃的洋芋果。土家人喜歡用十碗八扣來招待客人,逢年過節或是家中來了貴客主任便會用十碗八扣來招待客人。所謂十碗八扣是指十碗最好的菜,第一碗叫頭子菜,其次有蒸魚、蒸肉、圓子等等,而其中有八碗是用碗倒扣這的,所以叫十碗八扣。土家人性格粗獷豪放,喜愛酸辣食物。每年殺完年豬會把豬肉掛在火炕上方用煙熏干,而不是用太陽曬或風乾。在招待貴客的時候除了用十碗八扣更多用的還有抬格子。抬格子是用以個大抬籠裡面放了很多的東西,有排骨、土豆、玉米面、南瓜和在一起大火蒸熟。口感非常好,這道菜可是我們土家族的大餐,一般逢年過節或者是招待貴客的時候才能吃到。

五峰是一個避暑的好地方,夏季氣溫比江漢平原要低10℃左右,這裡的氣候也就是五峰的三怪之一,「夏天要把棉被蓋」。不用電扇,不要涼蓆,天然空調來得舒坦自然。所以人們常說「清涼仙境柴埠溪,酷暑不用搖蒲葵」。這裡的蒲葵,就是人們常用蒲葵做的扇子。夏天,這裡的人們是不需要扇子的,因為這裡很涼快。每年七八月份,當江漢平原和武漢市等其它地方正處在火爐中烘烤時,我們五峰特別是柴埠溪卻是一處清涼世界。那麼另外兩怪是什麼呢?一是「陌客當作親人待」,陌客就是陌生的客人,民風淳樸的土家人熱情好客,有道是「來的都是客,不管認得不認得。」二是「火坑四季飄煙來」,火坑是土家人的家庭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大事小事都圍繞火坑進行。「噼噼啪啪」的柴火上,掛着一個燒開水的炊壺被煙薰得烏黑烏黑的,人們喝着濃茶,抽着葉子煙,或商議、或嬉鬧、或閒扯(我們土家人管「閒扯」叫「日白」)。土家人認為無火即無主,那是一年四季不能斷的。在火坑裡你才能真正體驗什麼是土家文化,你才能體驗什麼是「閒時竹板敲明月,醉後山歌鬧夕陽」。

土家人喜愛酸辣食物,加上性格粗獷豪放,自古以來都喜歡喝酒,特別是有喝「咂酒」的習慣,咂酒又叫鈎藤酒,是用糯米、苞谷和小麥釀成的一種甜酒,裝在罈子裡面儲藏幾個月或一年多,然後用涼水沖泡,用竹管吮吸,每逢親朋好友來家作客,主人都會用咂酒盛情款待。

土家族的房子多數是土木結構的平房,也有用樹皮蓋成的「杉皮頂」,用石板蓋成的「岩板屋」。一般有堂屋、臥室和火坑屋。火坑裡面放三角架,火坑上鋪有炕樓。火坑既可以取暖,又可以做飯菜,炕樓主要用來烘乾糧食,炕樓下面可以熏制臘肉。所以我們柴埠溪也有「火坑四季飄香煙來」的說法。另外,土家族聚居的鄉村,還有住「吊腳樓」的習慣。吊腳樓用木材作架子,分為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是廁所和牲畜的欄圈。現在這種原始的吊腳樓已經很少了,多半都是經過改造後建起的土木平房,有些隱約還能找出一點吊腳樓的影一陣影子。

其實土家族的禁忌和婚喪習俗也是蠻有趣的。我縣土家族節慶很多,有過「趕年」、「正月十五趕毛九」、「二月十五花朝大期」(土家男女一般在這個時候婚配)、「四月初八嫁毛娘」、「六月初六曬龍袍」等,其中,土家人最重視的節日是過「趕年」。所謂過「趕年」,就是指的提前一天過年,大月呢在臘月二十九日,小月呢則在臘月二十八日。根據《長樂縣誌》記載:土家人在除夕之夜都有吃團年飯的習慣,但是在容美土司後,因為他的先人曾經跟隨胡宗憲打擊倭寇,在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十二月二十九日,將士們先飽餐一頓,也就是象徵性的吃團年飯,在除夕之夜,趁倭寇不備,突然襲擊,取得了抗倭的勝利。後人都將這一習慣繼承沿襲,就有了「過趕年的習俗」。我們縣土家族群眾至今在過「趕年」的時候,在當天晚上都要手拿「吹火筒」在房前屋後走一圈,名叫「出征」;也有的人拿獵槍上山走一趟,名叫「摸營」,可見,土家族過「趕年」的習俗,是和他們的先輩從事侵略鬥爭密切相關的,有着積極的意義。

土家族的婚嫁喪葬非常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婚俗的一大特色就是「哭嫁」。新娘出嫁前半個月,就開始哭嫁。有一個人哭的,也有鄉鄰姐妹姑嫂陪着哭的,那麼,土家族的葬禮呢多用土葬的方法,信奉道教。一般都要打喪鼓、跳喪、請道士「開路」、「發行」、「下葬」。在靈柩前「跳喪」,是沿襲至今的古老祭祀形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舞蹈。

民間藝術

打溜子: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土家「打溜子」(俗稱「圍鼓」或稱「抽溜子」、「打十盤鼓」、「打家業」、「打點子」、「打路牌子」、「打小傢伙」)是土家族獨特的一種民間器樂演奏形式。據《五峯縣志》記載:「[圍鼓]又稱『打溜子』,一般4至5人,有鼓、土鑼、雙鈸(頭鈸、二鈸)、馬鑼等。曲牌(鑼鼓經)近百首,其節奏鏗鏘多變、律動感強。」《土家族簡史》亦有記載。早在前210年左右,「打溜子」由湖南石門和湖北鶴鋒、松滋等地傳入五峰。藝人們多為非職業性樂手,平時分散在各村莊亦農亦藝,隨時由班主召集去參加豐收喜慶、節日活動及民間婚喪習俗等儀式的演奏活動。

南河鑼鼓:南河鑼鼓起源於南河河畔,是一種歡快、熱鬧、喜悅的打擊樂。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為了表現歡喜的心情和對親人的哀思,創造出不同的曲牌和曲譜——文譜子和武譜子。文譜子多用於喜慶活動,比如婚嫁迎娶、過竹米、上樑、祝壽、賀匾、集慶等場合。武譜子多用於白事,如出殯、送葬等。南河鑼鼓現流行於五峰仁和坪鎮南河流域一帶,保持了最原始、最獨特的打擊方式。南河鑼鼓由一面鼓,一面鑼,兩副拍子,一面鈎鑼組成,演奏時總共需要5人,由鼓手發端指揮,用不同的手勢和鼓點來告訴大家下一個曲譜打什麼,其餘四人隨鼓指揮,互相配合,不時變換曲譜與節拍,打擊出抑揚頓挫的音樂。

撒葉兒嗬:撒葉兒嗬,漢稱跳喪,是湖北清江流域中游地區土家的喪俗歌舞。那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喪儀:在孝家堂屋裡的亡者靈柩前,四山五嶺的鄉親相聚一起,男人們載歌載舞,女人們穿戴着紅紅綠綠的鮮亮服飾圍觀助興,通宵達旦。在他們看來,人的生死有如四季的變化,是自然而然的。享盡天年的老人辭世,是順應了自然的規律,值得慶賀。它真正做到了喪事當做喜事來辦,而且有絕妙的歌腔舞態。

五峰南曲:五峰南曲,原稱南曲,亦稱絲弦。主要流行於五峰長樂坪、蒿坪、漁洋關、白鹿莊、水盡司、謝家坪、紅漁坪、傅家堰,長陽資丘、漁峽口等地。後在長陽改名長陽南曲,五峰仍沿用舊稱。有時人們為了和長陽南曲區分,也叫它五峰南曲。大約產生於縣境改土歸流(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後,清道光年前,距今200年以上歷史。

薅草鑼鼓:薅草鑼鼓,是人們在田間從事農業生產時唱的歌,由於人們演唱這些歌曲的時候多用鑼鼓伴奏,所以也稱鑼鼓歌。五峰薅草鑼鼓,主要分布在灣潭鎮、採花鄉等地。一種是因不同的農事而命名民間藝術形式,如栽秧打的叫栽秧鑼鼓,扯草(水田)打的叫扯草鑼鼓,薅草(旱田)打的叫薅草鑼鼓,砍柴打的叫砍柴鑼鼓,又叫山鑼鼓。二是以鑼鼓的數量(編制)命名的,一個鼓,一個鑼叫一鑼鼓或單鑼鼓;兩鑼一鼓或三鑼兩鼓搭配的叫夾鑼鼓;兩鑼兩鼓叫對子鑼鼓;由鑼、鈸、馬鑼、鼓四樣組成的叫四樣鑼鼓或叫打四件;在一鑼鼓或四樣鑼鼓的基礎上加一支嗩吶叫吹鑼鼓。

西蘭卡普:「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採花鄉和灣潭鎮,土家山民家庭里都有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土家語中的「西蘭卡普」是一種土家織錦。「西蘭」是「被面」,「卡普」即「花」,「西蘭卡普」就是土家族的花鋪蓋。另一種傳說是,西蘭是人名,卡普是她織的花布。

名優特產

五峰名茶:人間珍品處處有,最難忘卻五峰茶。五峰是中國著名茶葉之鄉。五峰地屬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縣內海拔最低處150米,最高2320米。山間終年雲霧環繞,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形成了五峰「雲霧山中出好茶」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五峰是一個古老的茶區,早在公元3世紀的西晉時期就有「武陵七縣道出茶最好」的記載。古之武陵七縣道即包括今之五峰、長西晉陽兩縣之地域。公元758年陸羽所著之《茶經》,一開頭就有:陸羽「茶者,南方之嘉禾也,一尺、二尺及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州有兩人合抱者」。據考證,唐代的巴山峽州稱為峽州夷陵郡,它包括五峰(唐代稱巴山)、長陽、宜昌、遠安、鶴峰等縣。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就是生長在臨溪兩岸的大茶樹。這表明早在2300年前五峰境內就有自然生長的茶樹。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空氣濕度大,晝夜溫差大,具有明顯的長江河谷氣候特徵,土壤富含鋅、硒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十分適宜茶樹生長。有道是「高山雲霧出好茶,低山丘陵出早茶」。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地理天賦,自然底蘊,造就了五峰盛產上等名茶好茶。

早在18世紀後期,英國商人直接到今天的採花鄉和水濜司等地設立茶社,經營茶葉,其金字招牌「英商寶順合茶莊」至今仍保存在湖北採花茶業有限公司。

全縣擁有優質茶園15萬畝,年產綠茶7000多噸,擁有「採花毛尖」、「天麻劍毫」、「向師傅茶」、「水仙春毫」4個湖北名牌產品,5個設計專利、2項發明專利。核心品牌採花毛尖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進京迎奧運產品」、「釣魚台國賓館特供茶」、「中國馳名商標」等稱號,四度蟬聯「湖北名牌產品」、連續五屆蟬聯「中國農博會金獎」。

特色蔬菜系列產品:五峰山地立體氣候顯著,極適宜高山無公害反季節蔬菜生長,主產辣椒、西紅柿、土豆、歐芹、蔥蒜、蘿蔔、白菜、四季豆等產品,深受江蘇、福建、廣東、上海、武漢等地消費者青睞。2010年,五峰被定為上海世博會時期蔬菜耗費基地縣,已被端上世博會的餐桌。

五峰農業產業化龍頭湖北新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按照出口食品標準生產的空凍干脫水蔬菜系列和天蔥、天韭、香椿、蕨菜等「野山珍」系列地方特產,品質優異、特色鮮明,為「宜昌市名牌產品」、「三峽十大特產」,極具發展潛力,市場供不應求。

魔芋深加工系列產品:五峰是全國魔芋種植示範區,現有魔芋種植面積5萬畝,年產量愈10萬噸。為魔芋精粉、純化粉、魔芋食品、魔芋甘露低聚糖等深加工產品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應。目前,由該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五峰宏力魔芋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魔芋精粉、純化粉、濕法微粉、葡甘聚糖、魔芋膠、魔芋仿生食品等系列產品,自營出口韓國、日本及歐美市場。

土家臘肉:在土家人家裡作客,主人最好的招待要數土家臘肉了。土家人有「愚要讀書,窮要餵豬」之說,尤是年豬不可少。歲過冬至,各家就殺豬宰羊了。先將花椒、八角香、山胡椒等佐料合鹽炒香磨研成粉,待豬羊修淨破腹後即砍下頭、腿、前胛,醃好入缸,所余按五、六斤一塊砍成條形,逐塊醃好,依層而放,每層再撒上鹽和佐料,如此醃製十日左右即取出上炕。炕臘肉時,忌燒松杉等含煙含脂重的薪柴,多以青棡、土荊條、香葉樹、柏枝等芬芳雜柴為薪,早炊暮饗,煙火不斷,這樣一直熏到第二年立夏後才下炕,冷卻後埋於稻穀中收藏。通過穀子吸收水份後,臘肉更耐貯存,且經久不腐,剖開後肉質鮮嫩有一股誘人的清香。土家臘肉,或清蒸,或清燉,或生炒青椒,或燜樅菌、豆腐,或煮熟後炒回鍋肉片,香而不澀,鮮而不膩,肥肉色澤橙亮,瘦肉嫣紅嫩柔。土家人喜歡大碗酒、大塊肉,臘肉切成巴掌大,吃起來更過癮。土家的臘羊肉更是風味特別。羊子宰殺前一個月,便實行精料圈養,長得膘肥肉滿,才一刀見紅地任其奔跑,以逼出腹腔淤血,這樣的羊肉又白又嫩。如法醃製熏烤,只是在佐料中加重了山胡椒的成份,有效地避開了羊肉的腥味,炒時加以辣椒、生薑、大蒜、桔葉,是下酒的好菜。

礦泉水:五峰白溢寨天然飲用礦泉水發源於海拔1800米的暑天冰穴,平均日流量1200立方米,泉水綿長甘淳,神奇獨特。專家認定這是一處難得的珍貴稀有、富硒含鍶、低納、低礦化度、重碳酸鈣鎂型優質天然飲用礦泉水。

此外五峰境內生長中藥材195類812種,年產700至800噸;年產香菌200多噸。還盛產核桃、板栗、柿子、獼猴桃等土特產品。[7]

風景名勝

後河天門峽景區

五峰後河天門峽景區為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湖北五峯縣西南部的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為後河自然保護區精華區域,景區規劃面積約12.9平方公里,因入口天門峽自然雄奇而得名。後河天門峽景區景型多樣、景點眾多,以險峰峻岭、深山幽谷、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為主。其中最著名的「稀有珍貴樹種群落」、「水絲梨群落」、「紅豆杉群落」堪稱北緯30度地理圈內孑遺植物的奇觀薈萃,其中「稀有珍貴樹種群落」被譽為「全國僅有、世界罕見」。遊覽區由沿山棧道、吊索橋與沿河游步道構成環形遊覽線全長4.2公里,景區內分布着大小33處景點,主要景點有百步坡、仙源橋、薄刀嶺、三跳泉等。景區距湖北神農架保護區168公里、南離湖南張家界116公里,同處110度29分經線上,景區面積2.9平方公里,它與百溪河濕地公園、獨嶺戶外體驗區共同構成後河生態旅遊區全貌。

景區內的薄刀嶺攀援區與五位張姓神仙淵藪傳說水乳關聯的仙源橋、仙願橋、仙緣橋、仙苑橋、仙圓橋,凝聚後河景區人文精華。其中仙源吊索橋全長148米,淨跨118米,橋寬1.56米,橋面與谷底高低差98米。其跨徑僅次于海南亞龍灣吊索橋。天門峽景區夏季空氣負離子每立方厘米高達12800個,達到世家衛生組織規定清新空氣負離子標準的十倍,是養身休閒的「人間仙源」,是宜居長壽的首善之區,天然氧吧殷勤相伴,舉手投足盡情享用;由於植被蔥蘢,雨水充沛,景區內平均氣溫遠遠低於其他區域,被譽為「淨淨的仙源,爽爽的後河」。天門峽景區獨特的生物多樣性,神秘莫測的原始氣氛,秀麗多姿的田園風光,古樸厚重的民族風情與淨潔味純的土家美食,共同建構人間少有的「純森後河,純粹自然」之境。

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

柴埠溪大峽谷風景區位於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東部,南連武陵源,北接清江水,東鄰大三峽,西通鄂西山寨,幽峽百里,奇峰三千,人稱「華中一絕」。總面積80平方公里,是以絕壁石林、幽谷清溪,原始生態和土家風情為主的,集休閒度假、戶外拓展於一體的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AAAA級風景旅遊區。

景區有自然山水景觀130餘處,具有奇、秀、險、幽、野五大特色,分為大灣口、罈子口、蛟口、斷山口四大景區和一個內口生態保護區。目前已建成大灣口和罈子口兩景區對遊人開放。大峽谷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地貌獨特,生物資源豐富,資源稟賦突出,是被原國家旅遊局規劃與財務司司長魏小安譽為「集北雄南秀於一身,現四季美景於一地」的好地方。峽谷兩岸絕壁千仞,一條清溪穿峽而過。兩岸山石經億萬年風雨侵蝕、風化和崩落,形成了眾多奇峰異石。象形山石、千姿百態,令人遐想,配以美麗的傳說,更加惟妙惟肖,傳神入畫。其中尤以「神筆峰」、「筆架山」、「對嘴石」、「聖水觀音」和「雀尕石」等最為造化神奇,令人嘆為觀止。

獨嶺

獨嶺地處灣潭鎮茅莊村,海拔2252米,是五峰境內的第二高山峰,獨嶺由獨嶺、猴子嶺、黃嶺、摩天嶺四條大嶺和無數支脈支撐。它是一處鮮為人知的「世外桃園」,天然雕飾的自然景觀,獨有的原始野味和浩瀚林海,晴天早晨,登上山頂,群峰若隱若現,光焰四射,有泰山日出之妙。每當紅日西照,太陽的餘輝斜射在獨嶺的雲毯之上的時候,一個紅色在外、紫色在內、中心部分像一面發亮的玻璃和彩色光環,你的人影映入光環之中,如佛體金身,身影分明,人動影隨,被稱為「獨嶺佛光」,給人以朦朧神秘、險奇、高峻的美感,特別是夏季氣候溫和怡人,環境清新幽雅,是人們避暑的理想勝地。

天氣好的話,浪漫唯美的星空自然不能錯過。來到獨嶺,你會發現,星河燦爛、滿天繁星是這般觸人心弦、令人震撼的畫面。

白鹿石林

白鹿石林風景區位於五峯縣長樂坪鎮白鹿莊、黃家坳兩村交界處,總面積315公頃,其中核心景區59.5公頃,南起獨寨子外100米,向北沿南旁山脊經白岩圈岩線至瓦場河、包基層場,東至黃家坳三岔路、賀家沖一線。包括獨寨峰、白岩圈、石林三片景區。

其中獨寨峰為一突起石灰岩山峰,故名。又名銀燭峰。屬武陵山。峰頂海拔1140米,相對高度約50米,略成錐形,多由石灰岩組成。山麓有石階經石窟至峰頂。山腰有並列三溶洞,南北穿通。傳昔有白鹿鳴於洞中,名鹿鳴洞。洞內多鐘乳石。有清建觀音廟遺址。白岩圈為一絕壁,是通向白鹿莊石林的入口,這裡地形獨特,有回音壁之妙。

石林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由岩石組成的「森林」。占地約1.5平方千米。分布在上起青岩村賀家沖,下至白鹿莊村梅家河,左至黃家坳鄉村公路,右至白鹿莊村紅岩口。這裡的岩石經風雨侵蝕,形成了如劍狀、塔狀、蘑菇狀及不規則柱狀石峰、石柱、石筍、石芽等形態,特別是連片出現的石柱群,造型奇特,石頭之怪、之美世之罕見,極具觀賞價值。

更奇特的是石林下面,還掩藏着地下「迷宮」。說白了這裡是一個地縫式石林。從地面上看,可見眾多石林林立,但石林與石林之間多夾縫,深巷,若下到夾縫底,才知別有洞天,即這些所謂「地縫」谷深幽長,兩邊岩壁相夾,大多寬度不足五米,多數石縫只能容一人通過。穿行其間,石壁陡峭,石形怪異,壁面石牙交錯,青苔滿壁,枯藤密布,谷底長着各種花草樹木。加上洞穴縱橫交錯,曲徑通幽,峰迴路轉,使人如入迷宮仙境一般,故又稱「夢幻石城」「石隙迷津」。

白鹿石林景區內大小石峰1000餘座,奇峰薈萃,石峰橫生,座座相通,眾多石林拔地而起,峭然兀立,象形山石,千姿百態,令人遐想,構成了大自然神奇絕妙的夢幻石林。

長生洞

鬼斧神工,天然鑄就的洞中絕景——五峰長生洞,位於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老縣城)城南,天池河西側100米處山腰,距慢城五峰鎮約4公里,距三峽明珠宜昌市約160公里,與湖北五峰後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同處神秘的北緯30°地理圈,全景區山明水秀,峽谷雄奇,溶洞幽深,風景奇特。

長生洞形成距今已1億4千年,洞口巧生於東西峭壁間,海拔680米,縱深300米,橫跨1500米。洞內上下三層,高50至100米,分布着「穿越時空」、「轉世蓮花」、「玄妙星象」等大小二十多處景點。千姿百態的鐘乳石與七彩幻燈交相輝映,時而流光溢彩,時而光怪陸離,時而五彩斑斕,天工造就的立體畫卷讓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相傳公元前11世紀,土家族祖先稟君常帶領家人、兵丁長期在洞中居住遊玩,過着神仙般的生活,一個景點一個美麗的傳說,渾然一體;相傳近代明末農民起義將領張獻忠,自長沙率兵上川,途經長生洞,特意在洞中休息七天後,精神大振,氣宇軒昂,驚嘆「洞中居七日,世上幾千年」。

長生洞內氣溫舒適、冬暖夏涼,讓人輕鬆愜意,長生、長壽、長樂,是休閒、養生、遊玩之最佳處。

火田坑

幽峽畫廊煙嵐處,柴埠溪岸有村莊。在五峰新城漁洋關之郊,有一處藏在深山、風景奇異詭秘的聖境——火田坑,正在向世人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這個源於茹毛飲血、刀耕火種而得名的地方,造就出令人怦然心動的原始、險峻、奇麗、幽野、粗獷……

方圓32平方公里的武陵山脈、喀斯特地貌,群山連綿,峽谷幽深,危崖羅列,奇峰林立,深溪潺流,溶洞瑰麗,雲海日出,巧奪天工,與奇花異草,古樹名木,田園風光,古村風情,民間文化,傳統民居,紅色遺址,景情交融,渾然一體;

這裡千畝高山無公害反季節蔬菜、漫山遍野的羊群,構成一道獨特風景,更是用一種最純粹的方式使生態得以完美詮釋,實乃綠色山村、山野味道;這個海拔千餘米的高山村落,年均氣溫22℃,夏季涼爽宜人,空氣濕潤清新,負氧離子醉人心脾,堪稱觀光探奇、休閒避暑勝地。

火田坑——北接清江畫廊、南靠柴埠溪、距五峰新縣城30公里的山村,躋身宜昌鄉村旅遊30強,擁有最奇特的風光,最神秘的風情,是你夢中的世外桃源!

興文塔

興文塔坐落在五峯縣城南門坡、省幹線公路旁,清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是宜昌市標誌性古建築之一,屬古今五峯縣城八景之一,1994年1月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五峰城及其周圍地脈輕浮,毗鄰長陽城及其周圍地脈凝重,地氣外溢難出棟樑之才,因建此塔以鎮之。塔基石建,身磚砌,頂銅製,七層六角,通高30餘米。底層塔門上嵌長3尺許,寬2尺余石額,鐫「興文塔」三字,左右嵌石條,刻「雲梯直上欣題雁,天闕遙開穩步鰲」對聯,並注建塔時間與人名。字體遒勁蒼古,人多臨摹。二層至六層,六面設石質圓窗,頂層六面置圓門,刻以各種花紋,設計精細,結構縝密,風格古雅,姿態穩健。

興文塔,用青磚、石條砌築,為七層六面一塔剎組成,通高二十二點三八米,占地面積四十二平方米。底層高五米,六面皆寬四米,門柱為石質,打磨成長條方型;門柱正面兩側鐫刻「雲梯直上欣題雁,天闕遙開穩步鰲」對聯;橫批為「興文塔」,三字各一尺見方,側刻有建塔時間。第二層東西南北四面、第三層南北二面各有直徑為零點七米的圓拱觀景窗;第四、五、六層左右側和第七層南北各有高一點四米、寬零點七米的拱項觀景窗;塔頂為青磚石「維修前」篆頂,塔剎為合金鑄建,成寶瓶狀。每層均有用青磚、青石疊重託起的塔檐和風鈴角。

栗子坪

採花鄉栗子坪村,位於採花鄉東南部,地處獨嶺山脈北麓。村委會駐地位於栗子坪村7組,距縣城25公里,因盛產板栗而得名。其東臨五峰鎮,南與灣譚鎮交界,西、北方與宋家河村接壤,是三鄉交匯之處,平均海拔達1300米。

栗子坪村始於明清時期的傳統建築,依山傍水而建,歷史遺存豐富,風景優美怡人,資源體系完整,景區群西險東奇:西邊金鼎帥印、絕壁中天眼飛瀑,東邊有渾然天成的三橋六洞、生動形象的龍鳳呈祥、五百年樹齡的椴樹、野生古老的紅花玉蘭群落,構成了一幅高山流水、洞橋相連、花影絢爛的優美畫卷。村內栗花山莊為「湖北省五星級農家樂」「中國金牌農家樂」,興鑫農家樂、四合農家樂被評為「中國金牌農家樂」,村書記何克廷被評為鄉村旅遊致富帶頭人。同時,栗子坪村被評為首批「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和「首屆十大荊楚最美鄉村。」[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