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水窟 (南投花蓮交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水窟

圖片來自lookit

大水窟布農語:Oniyap),又名大水窟池,是臺灣一座高山湖泊,位於大水窟山東南方約6公里處,地處花蓮縣卓溪鄉南投縣信義鄉之交界,為八通關越嶺古道必經之地,也是玉山國家公園一處自然景點。[1]

歷史

清領時期,總兵吳光亮奉清廷開山撫番政策,率飛虎軍開闢中路通過於此,地名分別有二種版本:《臺灣通志稿》記載「水崛」,《臺灣輿圖》記載「架扎」,因此在玉山國家公園調查報告中判定這二處地名應是指現今大水窟。

日治時期也開闢一條八通關越道路通過於此,日人將此地視為全線東段與西段的分界點,大水窟則成為清、日二條古道的交會點。因大水窟地處台中州花蓮港廳之交界點,臺灣總督府為治理山地原住民,在大水窟池畔興建一座外觀六角狀的涼亭,其功能類似於檢查哨,每年三月至十一月會派員駐守,一旁還有立碑寫著「州廳界」三字。此外,臺灣總督府也在海拔3,150公尺處興建大水窟駐在所,座落於南大水窟山東側的平坦肩稜上,是八通關越嶺道沿線所有駐在所之中海拔位置最高。

1980年代,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楊南郡進行勘察,發現大水窟營盤址有遺留陶瓷殘片,經考究被證實是出自於清咸豐同治年間的福建德化窯產物。

地理

大水窟的海拔高度約3,280公尺,位於大水窟山與南大水窟山之間鞍部上。水源仰賴降雨以及融雪而來,因地形之故而無缺口外流,為封閉型天然湖泊。就登山路線的位置而言,大水窟是中央山脈縱走與八通關越嶺古道之二條路線交叉上,為南北通往大水窟山、達芬尖山以及東西通往瓦拉米玉山的重要樞紐,因此在距離大水窟200公尺設有一座大水窟山屋,由太陽能供應其照明電力,入內可容納24位登山者休憩及住宿。

周邊景點

自然類
人文類

參考文獻

  1. 大水窟,look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