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界
![]() |
塔界,阿維塔科技(重慶)有限公司2025年申請的商標。
品牌歷史
2025年1月,阿維塔科技(重慶)有限公司申請註冊多枚「塔界」「勢界」商標,國際分類涉及機械設備、網站服務、科學儀器等。
2025年2月消息,華為已派了一支近300人的團隊[1]入駐阿維塔科技位於重慶的總部,並擁有一層辦公樓辦公使用。雙方正在就第二代產品的產品定義、用戶洞察、營銷策略等開啟聯合共創。
合作動態
華為已派了一支近300人的團隊入駐阿維塔科技位於重慶的總部,雙方正在就第二代產品的產品定義、用戶洞察、營銷策略等開啟聯合共創。
阿維塔與華為的合作始於2019年,最初採用HI(Huawei Inside)模式,後升級為「HI Plus」模式,覆蓋產品研發、生態服務及品牌營銷的全鏈條協作。
與鴻蒙智行的關係
![]() |
儘管阿維塔註冊了「塔界」商標,並引發了其或將成為華為鴻蒙智行生態的「第六界」的猜測,但華為內部知情人士已明確回應稱,「塔界」與鴻蒙智行無直接關聯。
目前,鴻蒙智行旗下已有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四大品牌,而阿維塔與華為[2]的合作雖深度加強,但仍以HI模式為基礎,並融合了部分智選模式的特徵。
阿維塔的發展規劃
阿維塔計劃未來三年推出17款新車型,覆蓋SUV、MPV及轎跑等細分市場,並目標2030年實現年銷50萬輛。
阿維塔與華為的合作旨在實現銷量和運營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為阿維塔2026年正式上市及後續的財務表現打下堅實基礎。
相關諮詢
阿維塔喜迎華為團隊入駐,「塔界」真的要來了?
汽車點評車叔
華為近300人團隊入駐阿維塔重慶總部,深化合作共創第二代車型。阿維塔與華為「HIPlus」模式升級協作,銷量大增但面臨智能化、海外及成本控制挑戰。雙方合作雖共贏,但「含華量」內卷引發品牌獨立性等問題。
2025年2月,一則「華為近300人團隊入駐阿維塔科技重慶總部」的消息引發行業震動。據阿維塔科技負責人證實,華為團隊自春節前後已入駐,並獨立使用一層辦公樓,雙方正圍繞第二代車型的產品定義、用戶需求挖掘及營銷策略展開聯合共創。
從時間線來看,此次合作並非突發,而是雙方長期協作的深化。早在2024年12月,阿維塔與華為簽署全面深化戰略協議,將原有的HI模式升級為「HI Plus」,覆蓋產品研發、生態服務及品牌營銷的全鏈條協作。相較於HI模式下華為僅提供智能駕駛和車機系統技術支持,「HI Plus」進一步模糊了傳統供應商與車企的邊界,華為團隊深度參與用戶調研、市場策略制定,甚至產品定義,但品牌主導權仍歸屬阿維塔。
值得關注的是,阿維塔在2024年12月申請註冊了「塔界」「勢界」商標,這一動作被外界解讀為阿維塔可能加入華為鴻蒙智行體系的信號。然而,華為內部人士迅速回應稱「塔界與鴻蒙智行無關」,強調雙方合作仍以HI模式為基礎。儘管如此,外界猜測亦未平息。
作為長安汽車、華為、寧德時代三方聯合打造的高端新能源品牌,阿維塔近年表現亮眼。2024年,其全年銷量達7.36萬輛,同比增長超100%,成為15萬-50萬元價格區間增速最快的新勢力品牌之一。
這一成績的取得主要是得益於技術差異化戰略。例如,阿維塔07 Pro+車型搭載華為乾崑智駕ADSSE系統,障礙物識別準確率高達99.9%,且支持三種智駕方案(雙激光雷達、三激光雷達及主視覺方案),成為市場唯一具備多技術路徑的品牌。此外,阿維塔計劃未來三年推出17款新車型,覆蓋SUV、MPV及轎跑等細分市場,並目標2030年實現年銷50萬輛。然而,阿維塔高速擴張背後卻有隱憂浮現。
2025年,阿維塔將銷量目標定為22萬輛,同比需增長近200%。為實現這一目標,其亟需在智能化技術、海外市場及成本控制上取得突破。,這有可能是阿維塔選擇繼續抱緊華為大腿的關鍵原因。
阿維塔與華為的合作始於2019年,是華為HI模式的首批踐行者。2024年8月,阿維塔以115億元入股華為子公司引望,持股10%,雙方合作模式進一步升級。目前,華為已為阿維塔提供包括智能駕駛、車機系統、高壓電驅在內的全棧技術方案。阿維塔選擇與華為進行深度技術協同的深層邏輯無外乎三點,首先智駕優勢,阿維塔車型搭載的華為ADS 3.0系統,未來L3級智能駕駛輔助功能也會跟華為一同發布。其次是成本,在華為的技術加持下,阿維塔智駕系統成本較行業平均水平低15%-20%,這讓阿維塔的身段變得更加靈活。再者是生態延伸,雙方計劃共建智能座艙生態,整合華為鴻蒙操作系統與阿維塔用戶數據,實現個性化服務推送。從現狀來看,雙方的合作確實可以實現共贏。
當然,儘管與華為合作緊密,阿維塔也是始終強調「品牌主導權」。這種「綁定式共生」既規避了智選模式下華為對車企話語權的擠壓,又通過技術賦能提升產品競爭力。
目前來看,整個車圈兒已經隱隱有一些「含華量」內卷的趨勢。2024年,鴻蒙智行旗下問界、智界等品牌全年交付44.5萬輛,驗證了「華為賦能」的市場號召力。然而,車企對「含華量」的盲目追逐正引發新問題。例如對品牌的稀釋,過度依賴華為技術可能導致車企喪失獨特性,其中問界與智界便因設計語言趨同,被詬病為「換殼車」。再比如利潤擠壓,華為在智選模式下會分走約10%的銷售額,可能導致車企淨利潤率降至5%以下,以及戰略失衡,即部分車企為迎合華為技術路線,放棄自研投入,長此以往或喪失核心競爭力。
阿維塔的「HI Plus」模式試圖平衡雙方利益,但若未來加入鴻蒙智行,仍需解決權責劃分與品牌定位難題。
叔總結
華為團隊入駐阿維塔,既是技術賦能的深化,也是汽車產業競合關係演變的縮影。對阿維塔而言,與華為的深度綁定為其衝擊22萬輛年銷目標、備戰IPO提供了技術背書,但「塔界」猜想背後的不確定性,也考驗其品牌獨立性。對行業而言,「含華量」競賽折射出車企在智能化轉型中的焦慮,華為的技術賦能雖能短期提振銷量,但長期看,車企需在合作中保持戰略定力,避免淪為「代工廠」。
參考文獻
- 移至 ↑ 怎麼管理好一個團隊?這四個方法很實用 ,搜狐,2023-03-07
- 移至 ↑ 華為所說的ICT產業到底是哪些行業?,搜狐,202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