壘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壘球(英語:softball),由棒球發展而來,規則也非常相似。 壘球於1996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為正式項目,只設女子組;不過在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後被剔除。 國際壘球總會將和國際棒球聯合會合作把棒壘球合為單一項目,申請重返2020年奧運。自2014年起亞運棒壘球合為單一項目。IOC於2011年7月5日決定將棒壘球列為2020年奧運候選項目[1]。壘球目前為奧運非核心(永久)正式項目,不定期(屆)舉行。
與棒球的主要差異
- 壘球用的球比較大。
- 球棒比較小,且重量較輕。
- 場地較小。
- 投手投球時必須由下而上拋球。
- 跑壘員在投手投出球之前不可離開壘包。
- 投手距離和壘包距離較短。
起源
壘球起源於1887年,美國芝加哥的G.漢考克和1895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消防隊員L.羅伯,想要在嚴冬或風雨時於室內打棒球,分別對1839年出現的現代棒球場地、器材和競賽規則作了修改,取名室內棒球(indoor baseball);不久,又將室內棒球搬到戶外打,取名為女孩球(kitten ball)、軟球(mush ball)、遊戲場球(playground ball),當時並沒有統一的場地畫法和競賽規則。1933年,美國業餘壘球協會成立,設國際聯合規則委員會,統一了規則。根據球的軟硬程度,正式命名為softball,意為軟球,中文則依跑壘的規則,命名為壘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壘球在美國發展很快。現在美國壘球協會每年舉辦16項成年和8項青少年全國性比賽,並稱壘球為「人人參加的運動」。壘球在1921年以後傳入日本,1949年日本壘球協會成立後,壘球成為日本普及的運動項目之一。
壘球運動的誕生完全是出於全天候運動的需要,由於惡劣的天氣和擁擠的城市影響,棒球運動轉移到室內,就形成了壘球運動。壘球誕生於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芝加哥,這項運動很快發展起來,並逐漸又轉移到室外,現在全世界有2000萬人進行這項體育運動。1965年,首屆女子壘球世界錦標賽得以舉行,澳大利亞隊奪得冠軍。1996年,該項目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並只有女子項目,美國隊獲得冠軍。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曾有投手投出了時速高達118公里的球(換算成棒球選手的體感球速,大約接近時速170公里)。壘球的投手與打擊手之間只有12.2米的距離,棒球為18.4米[2]。
器材
壘球運動的器材包括:壘球、球棒、手套、隊服和護具。其中護具包括打擊頭盔、打擊手套、捕手頭盔以及護脛和護胸等。
視頻
壘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棒壘球、壁球、摔跤:2020年奧運會候選項目,環球網,2013-05-31
- ↑ 壘球項目介紹,網易,200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