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歷史區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歷史區域位於巴爾幹與安納托利亞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波斯弗如斯佩寧蘇拉,是一個同時擁抱着歐、亞兩大洲的名城,作為古代三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首都的伊斯坦布爾,保留了輝煌的歷史遺產,其所擁有的博物館、教堂、宮殿、清真寺、市場以及美妙的大自然風光,讓人們流連忘返,陶醉其中。1985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描述

伊斯坦布爾歷史區域位於巴爾幹與安納托利亞、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波斯弗如斯佩寧蘇拉。兩千多年來,伊斯坦布爾總是與一些重要的政治、宗教和藝術事件聯繫在一起。它的傑作包括古代君士坦丁堡競技場、6世紀的哈吉亞•索菲亞教堂和16世紀的蘇萊曼清真寺。這些遺蹟現在受到了人口過盛、工業污染以及過度城市化的威脅。

重要的政治、宗教和藝術中心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公元前7世紀,希臘人初建這座城市後,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於公元330年改名君士坦丁堡,別稱新羅馬;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該城後,才開始叫伊斯坦布爾,從那時起,該城一直是土耳其帝國的首都。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遷都安卡拉,但至今伊斯坦布爾仍是土耳其全國最大的城市。兩千多年來,伊斯坦布爾一直是重要的政治、宗教和藝術中心。

有着數目驚人的中國古瓷和絲綢的托普卡匹宮

伊斯坦布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以前。它先後是羅馬、拜占廷、奧斯曼三大帝國的首都,長期作為中東地區的政治和宗教中心。並且此城建於亞洲、歐洲兩大洲結合部,是"絲綢之路"亞洲部分的終點,它與歐亞大陸政治、宗教和藝術史上的重大事件聯繫在一起,東西方文化、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這裡相交流、相滲透,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地區。城內保存着君士坦丁賽馬場、聖索菲亞教堂、托普卡珀、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等一批建築傑作。其中許多建築對歐洲和亞洲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是,現在過剩的人口、工業污染和無控制的城市發展正危害着這座城市。

「拜占庭與奧斯曼文明獨一無二的見證」

有人這麼描述:「伊斯坦布爾承載着拜占庭與奧斯曼文明獨一無二的見證」。伊斯坦布爾建立於公元前667年,在古代希臘時期,拜占庭(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是一個信奉東正教的君主專制國家。)享有海上霸權。君士坦丁堡(即後來的伊斯坦布爾)正是公元324君士坦丁一世宣布的羅馬帝國的新核心的。大帝對這座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隨着羅馬帝國在395年的分裂,作為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就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查士丁尼一世國王統治時,其建築成就達到其所能實現的顛峰。君士坦丁堡通過一系列的戰爭保護其貿易路線並擴大其領土。在馬其頓王朝(867-1081)統治下,強盛達到頂峰,那時候的城市,已經擴展到相當大的面積,到處是建築精品。後來的一系列的侵略與失敗後,君士坦丁堡在1261年被別的民族奪回,隨着在1453年被土耳其接管,成為了繁榮的奧斯曼帝國(1451—1566)的光榮首都。

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博物館

伊斯坦布爾市的心臟部分三面環水,一面是城牆(建於413年,以後不斷修建),市中心是通向帝國的陸路交通的發散點;一條東西向的要道向城門擴展。即使在今天,這種早期的結構在伊斯坦布爾非常稠密的城市建築中還能看到。伊斯坦布爾的臨近地區(城牆外的蘇萊曼地區,宰里克地區和考古公園)也受到保護,那裡有豐富的古蹟。在低矮的城市山中間是經過這座城市每個階段的歷史考驗過的精品:羅馬帝國(君士坦丁競技場,324年)、拜占庭帝國(聖索菲亞教堂,六世紀)、和奧斯曼帝國(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550-1557)。

西方世界最偉大的城市成就

伊斯坦布爾歷史區包括伊斯坦布爾獨一無二的古蹟和全體建築的精品,市中心的古蹟(城牆、聖索菲亞教堂、)對歐洲和亞洲的建築發展、不朽的藝術與空間的組織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被認為是西方世界最偉大的城市成就。伊斯坦布爾在拜占庭帝國時期達到極盛。如今,幾座宏大的建築物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徵,其中包括:建於查士丁尼年間(公元527-565年)、坐落在考古公園內的建築傑作聖索菲亞教堂和聖伊雷內教堂,約翰二世年間(1118-1143年)伊雷內皇后在澤雷克區修建的"萬能的主"古廟,以及城牆圈內的卡赫里耶清真寺,寺內保存着14、15世紀的精美的鑲嵌和壁畫[1]。反映奧斯曼帝國時期伊斯坦布爾風貌的是考古區內托普卡珀宮和阿朱爾清真寺,蘇雷曼大帝在位(1520-1566年)時建築師柯卡·西南在蘇萊曼耶區修建的塞扎德清真寺和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以及同時期的525幢木房。現存名勝古蹟有康斯坦丁賽馬場、索菲亞大教堂和蘇萊曼清真寺。

拜占廷藝術的結晶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非亞大教堂:一直被公認為拜占廷建築的最完美的代表、拜占廷藝術的結晶。聖索菲亞教堂長94米,寬72米。主穹隆直徑長31米。這座教堂融合羅馬式長方形教堂與中心式正方形教堂的特點,採用新穎的屋頂設計。中心為一直徑33米的圓穹隆,落在4根巨大的塔形方柱上,頂端距地面60米。中心穹隆的東西兩側各連接一個較低的半圓形穹隆,使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主穹隆的南北方向由複雜的拱門、穹隅等結構支撐;東西兩側是兩個與它等直徑的半穹隆,它們相互鄰接,跨越中殿上部。教堂內部有着豐富的色彩裝飾和良好的照明。教堂內部圓柱和柱廊分隔成3條側廊,柱廊上面的幕牆上穿插排列大小不等的窗戶,中心穹隆基部環以40扇窗戶,使光線從四面八方透入堂內。主柱由紅色斑岩和蛇紋大理石製成,高達柱頭的牆壁,覆蓋着多色條紋大理石板,板頭高度以上的牆壁、拱門和拱頂表面都布滿色彩斑斕的鑲嵌畫。當日光透過長廊幕壁上的巨大弦月窗灑進教堂,透過主穹隆底部的窗孔充滿穹隆及其下部空間時,鑲嵌畫熠熠閃爍,而巨大的穹隆則仿佛漂浮或懸掛在空中似的,光線減弱了穹隆和窗間壁的重量感,造成了奇妙的視覺幻象。教堂外部,飛扶壁、拱頂、半穹隆等結構波浪式一層層推向高處,在主穹隆達到高潮。整個建築[2]體系有着宏偉的紀念碑效果。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也叫藍色清真寺

阿赫邁德清真寺:是奧斯曼帝國蘇丹艾哈邁德命令錫南的學生穆罕默德·阿迦在1616年建成的。建築主體的的中部是個大圓頂,四周又有4個直徑為大圓頂1/4的小圓頂,周圍高矗6座宣禮塔(一般清真寺只有4座)。禮拜大廳氣魄宏偉,寬敞豁亮,可同時容納3.5萬信徒做禱告;地面鋪紫紅色的土耳其地毯,牆壁鑲嵌2萬多塊藍色花瓷磚,光線柔和而靜謐,因而又得"藍色清真寺"的別號。

普卡珀宮:建於1462年。高大的帝王門,用精巧瓷磚修建的亭閣表明它昔日的威嚴與繁華,宮殿內的奇珍異寶有如恆河沙數,尤其是其中珍藏着數目驚人的中國古瓷和絲綢。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聳立在金角灣西岸,被稱之為伊斯坦布爾最美的清真寺。它是由奧斯曼帝國鼎盛時期最著名的建築師希南於1550-1557年間設計建造的。該寺庭院的四角各有一根尖塔高聳,顯示了它的寬廣宏偉。寺內的牆壁和布道壇全部由雕刻精美的白色大理石鑲嵌而成,與窗戶上的彩色玻璃相映生輝。寺中花園內有蘇萊曼及其妻子胡瑞姆蘇丹的陵寢,不遠處有建築師希南的陵墓。

從古至今,成為多少文學家、畫家之靈感來源,在詩句中被讚美,在歌曲中被詠唱,以其自然和歷史財富成為世界最美城市之一的是伊斯坦布爾。

連接歐洲和亞洲的大洲間之城市伊斯坦布爾,因其戰略地位,在歷史長河中一直成為關注焦點,且將無數文明涵蓋其中。在伊斯坦布爾及其周邊坐落的人類社會之蹤跡可追溯到公元前6500年代。而在公元前3000年,人類開始大範圍聚居於伊斯坦布爾。現今伊斯坦布爾的基礎則是屬於公元前七世紀的拜占庭。在公元四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重建後定都與此。伊斯坦布爾自那時起在近16個世紀的長河中成為三大帝國-羅馬、拜占庭和奧斯曼帝國的首都。

帶着這宏偉的歷史,伊斯坦布爾擁有了不同語言、文化、社會所創造的帶有相互融合的藝術特點的歷史與文化遺蹟。

與這些遺產見證了數千年歷史的伊斯坦布爾,1985年分四個主要部分被UNESCO列入世界遺產名單中。

該四個主要部分分為

-包括君士坦丁堡賽馬場(也叫跑馬場)、聖索菲亞大教堂、小阿亞索菲亞清真寺、蘇丹阿赫邁特清真寺(也叫藍色清真寺)、和托普卡帕皇宮在內的考古公園;

-藍色清真寺及其周邊在內的蘇萊曼尼耶保護區;

-澤伊雷克(Zeyrek)清真寺及其周邊在內的澤伊雷克保護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