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善導大師

 

 

 

目錄

釋善導

善導大師一般指釋善導 善導大師(613年-681年),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二代祖師,淨土宗實際創始人。 臨淄人(今山東淄博市)。 生於隋大業九年,少年出家,看見西方道綽禪師淨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 修余行業,迂僻難成。 為此淨土法門速超生死。 唐貞觀中到并州去拜謁道綽大師,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門。 進入長安廣度民眾,寫了十萬餘卷《阿彌陀經》, 畫淨土變相三百壁。 最初住過終南山常常來光明寺說法。 晚年住過長安實際寺,又管理着洛陽龍門奉先寺洞的營造。 大師為人護持戒法,未曾舉目而視女人,心不念名利。 平生以乞食為生,粗衣淡飯持戒精嚴,而對人慈愛寬恕信念強堅。

生平簡歷

淨土宗實際創始人----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山東臨淄(一說安徽泗縣)人,出生於隋煬帝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往生於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世壽六十九。 10歲,依密州明勝法師出家,廣習《法華經》《維摩詰所說經》等大乘經典。 18歲,見「西方淨土變相」,立定往生極樂之願。 20歲,初遇《觀經》,玄悟深遠, 悲喜交嘆:「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 23歲,入終南山悟真寺,入定修觀,不出數年,證悟三昧,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眼前。 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29歲,至山西并州玄中寺,師從道綽大師,受淨土教,成為最傑出弟子。 33歲,回悟真寺,創立淨土宗,楷定古今。大師一生在悟真寺生活修行、住持弘法近三十年,其深證三昧、開宗立教皆在悟真寺,《觀經疏》《觀念法門》等五部九卷多在悟真寺完成。 其間亦往返京師光明、慈恩、實際諸寺,大弘法化。 56歲,移住京師實際寺,後改名溫國寺。 60歲,受高宗詔請,為檢校僧,督造洛陽龍門盧舍那大佛及奉先寺,直到63歲完成。 69歲,時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長安,神返淨土。 身體柔軟,容色如常,空中異香妙樂,久久方歇。 大眾悲仰,傾城哭送,哀別之盛,閭里空巷。 其弟子懷惲等,葬大師遺骸於終南山麓神禾原,立十三層「崇靈塔」,並於塔旁建香積寺,作為永志之所。 高宗皇帝及武后常往敬禮,大興供養。

著作思想

大師留世的作品有五部九卷: 《觀經四帖疏》四卷 《觀念法門》一卷 《法事贊》二卷 《往生禮讚》一卷 《般舟贊》一卷。 其中《觀經四帖疏》為淨土宗開宗立教之根本教典,建立「一向專念彌陀佛名為往生正定業,順彼佛願故」之理論古今大德皆尊稱為「楷定疏」或「證定疏」,奉為金科玉律,崇敬如經。 印光大師贊言:「淨業行人之指南針」。 《法事贊》《觀念法門》《往生禮讚》《般舟贊》四部,分別說明圍繞阿彌陀佛之讀誦、觀察、禮拜、讚嘆四種助業修行方法,以導歸一向專念之正定業。 善導大師對淨業修持,特重專精,認為能否做到專精,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 善導大師說: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 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 百時希得一二, 千時希得三五。 何以故?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與教相違故, 不順佛語故, 繫念不相續故, 憶想間斷故, 回願不殷重真實故, 貪瞋諸見煩惱未間斷故, 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善導大師的著作中,對時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 《觀經四帖疏》云:「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有一種說法,說善導大師是純正的淨土思想,其他祖師的淨土思想是不純正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善導之後,淨土宗分化為三流, 即:專稱佛名的少康流、重悟解的慧遠流及教禪戒淨兼修的慈愍流, 三流都從不同層面繼承了善導大師的思想,而且三流的劃分也只是應機的差別,並無實質性高下,如同春蘭秋菊,各有其美,淨土思想同樣也並不存在純正與不純正之分。 善導大師淨土思想要點 善導大師的著作,現存的有五部九卷,思想豐富,鑑於篇幅所限,這裡只列出最核心的幾個要點。 (一)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這段文是善導大師最核心的思想,告訴眾生認清自己是宿業結縛的凡夫,靠自力難以出離,只要對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懷疑、不顧慮,乘佛願力,一定往生。 (二)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段文是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為什麼我們凡夫念佛會往生呢? 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攝取你往生的。 願力在哪裡呢? 在六字名號中。 (三) 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又如《觀經》九品云:一一品中,所告眾生者,皆是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五濁凡夫,遇善知識,勸令生信,持戒、念佛、誦經、禮讚,決定往生。以佛願力,盡得往生。 這兩段文,大師認為九品往生都是乘佛願力,同時也能看出,大師對稱名以外的其他修法是不排斥的。 (四)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 這是善導大師鼓勵行者發願文中的一段,文中可以看出大師很重視往生的內因外緣具足,並且大師是認可上品往生的,並不是真宗所說的超越三輩九品。

德業教化

大師念佛精誠, 戒若冰清, 律己峻嚴, 待人慈恕, 道行高深, 超凡入聖。 其念佛口出光明,神通智慧不可測度。 一生教化極其廣大,不可思議。 相關傳記中記載:入長安三年,化得滿城歸信,士女歸者無數,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屠夫失業,滿城斷肉; 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 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念佛三昧者、成就往生淨土者不可紀述; 書寫《阿彌陀經》十萬卷,近代在吐魯番發掘到大師真筆《阿彌陀經》,其流布教化之廣,令人驚嘆;畫「西方淨土變相」三百壁,據信敦煌千佛洞《觀經》曼荼羅即是大師親自作畫。 舉世共仰的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據考即為善導大師之所監造。 大師少時偶見「西方淨土變相」而起願生之心,了知藝術的感染力甚大,推己及人,致力於淨土宗藝術的弘揚。 大師本人具有詩歌、音樂、書法、繪畫、雕塑多方面卓越的藝術才華,大力推動了淨土法門的弘傳。 善導大師聖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 據《天竺往生略傳》雲,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 蓮池大師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 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 嗚呼大哉!」 。 印光大師贊言:「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靈異感應

大師至德所感,生前滅後靈異不可思議: 著作《觀經疏》時,每夜聖僧(阿彌陀佛)入夢,指示如何寫作。 著作完畢,諸佛皆來放光證明。 念佛一聲,口出一道光明,聲聲如是。 較量念佛,如意杖一指,滿堂佛像放光為之證明。 手指西方,即時顯現極樂世界,惡人一見,立即放下屠刀,念佛往生。 初入長安,路過滻水,聞滻水悉皆念阿彌陀佛,並預言三年化滿長安。 往生後一百餘年,少康大師在洛陽白馬寺殿中看見大師《西方化導文》屢放光明,光中有無數化佛菩薩。 由此啟發信心,立即前往長安瞻禮大師影堂。 大師遺像化為佛身,向少康大師說:「汝依吾教,利樂眾生,同生安樂。」 後來少康大師念佛一聲,隨出佛像一尊,被稱為「後善導」。 往生後五百餘年,日本淨土宗開宗祖師法然上人夢感善導大師上半身為尋常僧相,下半身為金色佛相,立於雲端,對法然上人說:「汝能弘通專修念佛,故來為證之。」 這便是日本淨土門中「二祖對面」的故事。 直到今天,大師及其靈塔、著作等神異感應事跡,時常聽聞。

地位影響

大師本跡不可測度。古今共尊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蓮池大師說:「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 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 嗚呼大哉!」印光大師說:「善導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聖人。」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說善導大師所說同於佛說,金口誠言,千古不易,其利無窮。 日本法然上人贊曰:「彌陀願王之垂跡。」 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的實際創立者,是世界各國淨土宗信徒共同認可的大祖師。 其所提倡的「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修行法門,直接、間接影響了古今中外億億萬萬的人。 在世界漢文化圈內,幾乎沒有人沒有聽過、念過阿彌陀佛的。 在中國佛教史上,曾風生雲涌許多大師, 但能夠如此超越時代、超越地域,廣受崇仰,後續不絕, 深入億萬眾生心靈, 影響億萬眾生日常生活, 令億萬眾生獲得安身立命, 啟發億萬眾生往生成佛的,只有善導大師一人。 所以《瑞應珊傳》說:「佛法東行,未有禪師(善導大師)之盛德矣!」 在大師的眾多弟子中,以懷感、懷惲二者最為著名。 懷感是長安千福寺的沙門,因為專學法相,且博經通論,起初不信念佛往生淨土之說。 後受大師的啟迪與引導,遂深信淨土法門,並且精誠地念佛用功,三年後即得念佛三昧,撰有《釋淨土群疑論》七卷,用以通釋修學淨土的種種疑難問題。 懷惲,初於長安西明寺出家,後往光明寺於大師座下侍座十餘年,盡得真傳。 大師寂後,他率眾於終南山神禾原建靈塔以葬之,並於塔旁建伽藍作為紀念場所,繼承師業,專弘淨土念佛法門,常講《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等。 則天永昌元年(689)奉敕為長安實際寺主,寂後受諡為「隆闡大法師」。 孟銑亦曾在《釋淨土群疑論序》中給予善導大師這兩位弟子高度的評價,說「惲與感師,並為導公神足! 

大師故事

放下屠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話婦孺皆知,但多數人可能不知道,在唐朝的長安城中就曾真實地發生了這樣的一幕,而且此事就和善導大師有關。 善導大師在長安弘法布教,廣泛勸人深信因果、改惡向善,念佛求生西方,隨着教化年深日久,漸漸百姓家家戶戶斷肉食素念佛,滿長安城到處都是念佛的聲音,儼然一個佛國世界。 眾所周知,唐朝長安城是世界上的最有名的國際性大都市,人口在百萬以上,更有數不清的流動人口,想想看,古代唐朝並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印刷機器,甚至沒有高音喇叭,在交通、通訊、印刷技術等等都極其低級原始的情況下,善導大師是如何做到使全城斷肉念佛的,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然而正所謂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自有其特別的感化之力。 那時候,長安城裡有個姓京的賣肉屠夫,眼見攤上的肉一天比一天難賣出去,心裡不覺莫名其妙,跟人打聽,才知道原來城裡人是受一個名叫善導的僧人的勸化而紛紛吃素了,此時忿恨之意立時如箭入心。 一日,屠戶忽然提刀,氣勢洶洶地闖到寺院,賭誓要殺掉那個斷其財路的善導。 他在寺院四下問人,知道善導大師住處,於是握緊了手中的刀,快步向前走去。 然而屠戶走到大師面前,猛一抬眼,大師慈悲莊嚴、攝人心魄的德相,如同一道光明,瞬間照顯了他內心的罪惡,屠戶心頭猛然一震,凶戾忿恨之心竟一時間如冰遇日,化去無遺,屠戶此時反覺慚愧莫名,手中的刀也不覺落地,撲通一下,頂禮合掌懺悔。 善導大師心知對方得度之緣已經成熟,慈悲地為屠戶開示善惡、因果、輪迴受報等事,並勸其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為截斷心疑,使之信知極樂世界,大師以其道力遙指西方天空,空中立現極樂淨土莊嚴景象。 聞大師開示,得睹極樂勝境的京姓屠戶慚愧歡喜以極,慚愧自己居然對如此慈悲高德的善導大師起殺害之心,慚愧自己多年來賣肉殺生無數,造罪無窮; 歡喜他今日惡緣竟轉成了佛緣,蒙大師親口開示,知有西方極樂世界,更歡喜的是知道了自己這樣的必墮地獄之人,阿彌陀佛也不嫌棄,確信自己只要念佛就能夠往生西方淨土。 屠戶進而又想,自己在這個娑婆世界幾十年,八苦交煎,造罪無邊,種種困苦,有無止息的煩惱,不由心中升起極深極切的厭離心,當即發願舍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同享無量光明、無量壽命。 於是爬上寺院旁一棵柳樹,合掌高聲唱佛,墮地往生。 當時圍觀的眾人皆見阿彌陀佛親來接引,屠戶的神識從頂門出而隨佛西去。 事實上,也只有在善導大師所開創的淨土宗,才真正能夠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裡的「成佛」並不是比喻性、象徵性的, 因為,按照善導大師開闡的淨土教理, 一切善惡凡夫靠佛力往生, 皆得往生阿彌陀佛的報土, 也即是眾生一旦往生西方便如同點鐵成金般「入佛知見,同佛受用」, 證悟、智慧、慈悲、神通統統與佛無異。其餘法門,最多可以讓屠戶「放下屠刀」,但若令其「立地成佛」, 可說是遙遙無期,因為倘若靠自力修行, 雖使其人明白了修行的理路, 尚待其人本身努力修行,漸修漸證, 不知何年何月才是成佛之時。

造疏感夢 隋唐時代,《觀無量壽經》是佛門中最受歡迎的經典之一,不只是為淨土教的學人宗師尊重囑目,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體的敏銳注目,很多人在演講、研習、讀誦此經。 然而彼時整個時代,真正領會《觀經》要髓的大師可說沒有。 他們各自站在自宗的角度立場上註解、解釋這部經, 進而一盲引眾盲, 普遍得不到本經真實的殊勝利益, 進而一盲引眾盲, 用善導大師的話來說即是「自失誤他,為害茲甚」, 善導大師目睹此景,憂心忡忡,於是,為了徹底糾正教界對此經的誤解,力挽狂瀾,決心撰寫《觀經疏》。 撰寫前,他在佛前至誠標心結願,首先申明表白說:「某今欲出此《觀經》要義,楷定古今。」 我善導想要向世間顯明此《觀經》的真實精要之義,過去、現在、未來之人,但有解釋此《觀經》的人都要以我所作之此疏為標準,「楷」即是法式、標準、典範的意思,「定」則有更定、確定、決定之義,善導大師以如此自信豪邁的口吻像諸佛申明,接着又說:「若稱三世諸佛、釋迦佛、阿彌陀佛等大悲願意,願於夢中得見如上之所願一切境界諸相。」 如果我所作疏符合諸佛共宣之淨土法門的真實原意,請在夢中顯示種種聖境證明之。 果真,善導大師即在發願的當夜即見到西方種種莊嚴景象:百重千重的雜色寶山,種種光明照在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地上有諸佛菩薩,或坐或立,或語或默…… 此後每夜即有一聖僧來入夢中,指導教授大師《觀經》的科判及玄深義。 此疏完成後,此僧便消失不見了。 待整部書寫完脫本後,善導大師再度祈請靈境現前,接着連續三夜又見種種聖境。 在書的末尾,大師寫道:「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 這本《觀經疏》顯明之經義, 已經得到了諸佛的證明和確定, 後世若有人書寫供養此疏者, 要如同抄佛經一般, 一字一句也不可隨意加減。 這本《觀經四帖疏》是善導大師開宗立教的根本元典, 後世皆謂此書為「彌陀傳說」,珍重如經; 此書一出,《觀經》的真實義,猶如杲日當空,朗朗然徹照大地, 釋迦本懷、彌陀願力徹露無遺, 古德由是贊言:「善導獨明佛正意」 意指只有繼承曇鸞大師、道綽禪師的淨土宗正脈的善導大師, 才真正顯明了《觀經》的真實目的和意趣, 所以善導大師又被後人稱為「楷定古今之大師。」

佛像放光 在善導大師之前,隋唐很多高僧各自站在自宗的立場上理解淨土法門,他們不約而同的認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容易的,需要種種凡夫難以企及的條件,故當時整個時代,大部分修行人多被這種自力思想所蒙蔽,普遍不知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 隨着善導大師建立了淨土宗,且以洶湧磅礴之勢將淨土法門弘揚開來,淨土法門逐漸恢復了「易行」、「安樂」的本來面目。 但畢竟歷史積重難返,在這個過程之中,大師的迥異於諸師的講法也遭到了很多高僧的質疑與反對。 有一次,在長安城的一個寺院裡,善導大師和一個金剛法師依理論判念佛功德的勝劣,對方堅執已見,認為只靠念一句名號不能往生西方。 善導大師觀其根性,不以特別手段折服,他是不會信服,於是當即在座上莊嚴發願道:「依照佛經,世尊所說之念佛往生西方的法門,善惡眾生但能上到一輩子地念佛, 下到七天、一天,乃至十念、一念地念佛 ,必定得以往生西方淨土。 如果這是真實不虛的, 佛沒有打妄語欺誑眾生的話, 那麼請佛令殿堂里的兩尊佛像放出光明, 為我證明; 如果這個法門是虛妄的, 眾生念佛不生淨土, 佛打妄語欺誑眾生的話, 那請佛叫我善導從此高座之下, 直接墮入阿鼻地獄, 長時受苦, 永不出離!」 大師說完, 將手中的如意杖指向堂中佛像, 佛像頓時大放光明。 金剛法師目睹此景,驚得慌從高坐上跌落下來, 匍匐於地, 慚愧的向大師謝罪。 自此金剛法師臣服於大師淨土之教, 專修念佛, 求願往生。

傑出藝術 伊河如鏡,又如玉帶,波光瀲灩,岸邊楊柳依依。河畔邊兩山對峙,如蜂窩般密布於兩山崖壁上的石窟佛龕,蔚為壯觀。 伊水東山一處不時傳來「叮叮噹噹」捶斧鑿擊山石的聲音,山下數不清的人頭攢動不息,人們正緊張有序熱水朝天地完成者一場很大的工程,有的揮動捶斧鑿着山石,有的挑筐運走迸濺下的石塊,有的拿繩尺丈量長寬,有的背糧水供應大家飲食…… 有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僧,靜靜地站在山崖上佛容依稀漸露的大佛前,目光堅毅而深遠,神情清靜而慈悲。他就是整個工程的總設計者、監造者,古代稱其職為檢校僧的善導大師,他正領導着龐大的工程人員雕鑿着史上絕無僅有的傑作——龍門盧舍那大佛。 弛名世界的河南洛陽龍門大佛石雕,是善導大師留給後人的偉大而永恆的傑作。 唐高宗咸亨四年(672),唐高宗發心在龍門修福造佛,皇后武則天以其脂粉錢二萬貫作為資助。 由於善導大師的佛教藝術造詣早已名揚海內,上達天聽,於是皇帝下詔命他為檢校僧,負責前去主持監造。 大佛前後耗時三年,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 大佛依山而坐,居高臨下,使仰視者內心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佛陀的睿智與慈悲觸手可及,佛的博大胸懷與悲愍之心展現無遺。 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米,頭高4米,耳長1.9米,大佛端坐於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髮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般修長而舒展,目光文靜而含蓄、恬淡凝神,充滿了雍容睿智的神情與崇高不凡的氣宇,嘴邊微露笑意,顯示出內心的平和與安詳,其嚴整周密的幾何尺度和精緻的刀工技巧將佛陀的面相刻畫的莊嚴肅穆,佛陀內心的高尚寬宏,慈悲無盡,被展演得淋漓盡致! 正如唐朝以「豐滿」為美,今人以「瘦削」為美一樣,古今中外的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往往會隨着時代、地域不同而難以得到人們普遍地欣賞與認同,此方人以為精美絕倫,另一方人卻覺得平庸無奇,或覺索然無味。此一個時代人以為美妙無雙,另一個時代人卻覺得粗鄙造作,有時甚至會感到難以接受。特別是沒有經歷過藝術薰陶的廣大民眾的鑑賞眼光更是如此。 然而,這一尊盧舍那大佛,似乎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隔閡,每一方人,每一時代的人,都在一睹的當下不約而同地驚嘆於他的莊嚴精妙,磅礴氣勢,仿佛大佛所打動的是人類內心的最深處,在所有人內心最深度處,每一方人,每一時人,都是一樣的,人們看見大佛不覺會異口同聲地說:「這一尊大佛就是特別為我而雕鑿的!」這一點說來並無誇張,從洛陽龍門石窟景點每日數以萬計的遊客流量就可以知道,不管什麼日子裡,都有全世界不同種族膚色,不同信仰思想的人,千里乃至萬里迢迢來仰瞻這一新超越時空、無以倫比的大佛! 往生攝化 善導大師往生之後,他的威德攝化之力並沒有由此而歇止,除了他留下的五部九卷繼續在世間開化群迷、導歸極樂外,他還常從極樂世界回來應現於世,史上有後「善導」之稱的少康大師,就是善導大師之滅後靈儀,直接啟發、引導、成就的另一位蓮宗祖師。 少康大師俗姓周,浙江縉雲人。長到七歲時尚未開口說話,一日他母親帶他到靈山寺拜佛,在大雄寶殿中母親問他:「認識佛像否?」少康大師突然回答:「此是釋迦牟尼佛。」其母聽言甚感驚詫,心知此子必與佛有緣,便令少康出家了。 少康出家後,朝夕不懈地深研佛學義理,並遊歷四方,參學知識,唐貞元年(公元785年)他來河南洛陽白馬寺,在殿中禮佛時,見大殿閣中的佛典放光,細觀查之,發現是善導大師的《西方化導文》。少康觀見此番情景,歡喜異常,心想:善導大師乃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淨土宗的宗祖,他的遺文放光,莫不是啟發加被與我,引導我修習淨土?便於便在心中默默祝禱道;「若我真與淨土有緣,當使此文再放光明。」剛發願畢,即見彼文重放光明,光中還現出無數的化佛菩薩。 少康目睹這些瑞相,感動之心,無可名狀,遂五體投地頂禮遺文,發誓說:「劫石可將移動,我少康修學淨土、弘揚淨土的誓願絕不會變移!」 少康發此弘誓願後,為表心跡,特別前往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的影堂(即紀念堂),恭敬瞻仰頂禮善導大師遺像,乞願得見善導大師真身,頂禮之際,果見善導大師遺像化成金色佛身,光顏巍巍,於空中對少康作是語曰:「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 少康大師與善導大師宿緣深厚,故兩次得到善導大師的靈瑞加被,深明淨土法門,最為契合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基,是了生死、成佛道的無上妙法,立誓終生弘揚此道,永無二心。 少康大師後來到浙江新定,在城中乞食化緣,得到錢後,便誘引兒童念阿彌陀佛佛號,念佛一聲,即給一錢。後來,念佛的人多了,便改為念佛十聲,施予一錢。少康大師用此法化導一年後,新定地區的男女老幼,見到少康大師,莫不躬身合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漸漸念佛成為當地一種風尚,念佛的聲音盈滿街市道路。 唐貞元十年(公元795年),少康大師在新定城郊烏龍山上啟建淨土道場,高築三級法壇,聚集大眾舉行共修,於齋日時,四眾弟子聚集在大殿,少康升坐,高聲念佛,眾人跟着唱誦佛號。少康念佛一聲,就有一尊佛從囗中出來,十聲則有十尊佛出來,如連珠狀。少康對在場的幾千弟子高聲說:「你們當中有見到佛的人,必定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眾弟子聽到這個授記,欣喜異常,念佛更為懇切,有少數未見到佛的弟子,自知己身信願未專,悲感自責,因而加功用行,精進念佛。 唐貞元二十一年十月(公元806年),少康大師預知時至,臨終囑告身邊的四眾弟子說:「當於西方淨土,起欣樂願生心,於此閻浮提,起厭離心。」言畢,結跏趺坐,身放數道光明而化。當時,天氣陡變,狂風四起,百鳥悲鳴,烏龍山間所有草木一時變白。 少康大師念一聲佛,口即出一尊佛,善導大師一聲佛號,一道光明,前後兩位祖師之德能如出一轍,加之少康大師與善導大師甚深不可分的因緣,時人都贊稱少康大師為「後善導」,譽之為「今彌陀」。後來的天台德韶國師曾重修少康大師塔墳,稱之為「後善導塔」。 北宋之佛學大家無為子楊傑,感伏於少康,深仰於善導,乃作《善導和尚彌陀道場贊》,曾以詩偈贊言: 東峰壇級石嵯峨 十佛隨聲信不訛 後善導依先善導 今彌陀是古彌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 孤月澄禪照萬波 乘般若舟游淨域 度生還亦到娑婆 精要法語 編輯 播報 1、《觀經》〈流通分〉言: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2、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3、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5、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6、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7、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8、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9、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10、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已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1]

參考文獻

  1. 善導大師,騰訊,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