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盧舍那大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盧舍那大佛
原圖鏈接  


盧舍那大佛舍那大佛,是根據武則天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佛像,更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稱,被國外遊客譽為「東方蒙娜麗莎」、「世界最美雕像」。 [1-4] 盧舍那大佛作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大盧舍那像龕 [5] ,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 日本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則天,盧舍那大佛雕刻的消息傳入日本後,在光明皇后力勸下,740年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於是在奈良(平城京)東大寺建造盧舍那佛銅像。

歷史沿革

建造背景

盛唐是一個崇尚光明並充滿光明的朝代,不以苗條纖秀為美,開明開放富強是大唐的標誌,這些在盧舍那大佛身上都有所體現。歷史記載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的「報身像」。武則天自起名「曌」。姓,不用辨。則:在辭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麼的含義;天:在辭海里有顛,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義。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而盧舍那的譯意正好為「光明遍照」。

大佛開鑿

盧舍那大佛開鑿於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也許這是唐高宗為給武則天獻禮而專門開鑿的。時為昭儀,為盧舍那大佛的開鑿,48歲的武則天一人就捐錢兩萬貫,這裡可以說唐高宗和武則天之間達成一種默契。

佛像完工

佛像一鑿就是3年9個月,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 [7] 這座高高的盧舍那大佛就是則天皇后的形象與儀表及容姿,大佛的頭部就是武則天48歲時容貌的再現,大有母儀天下的威嚴與風度。 可是,則天皇后卻是在盧舍那大佛這座則天皇后報身像建成後近十年(公元684年)才臨朝稱制。 在這期間,則天皇后在弘道元年(公元684年)廢中宗(李顯)立睿宗(李旦)又廢睿宗,親理朝政,改元光宅。到公元690年,則天皇后直接自稱聖神皇帝,國號為周。改元天授。此時的武則天除唐高祖(李淵)外,已經歷了大唐四帝,成為封建社會和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以千古一女帝的氣魄、睿智、才華和堅毅,納諫用賢,協助高宗,扶助中宗、睿宗和親自治理國家50年。是武周皇帝開創了殿試的先河,親自考試貢士;是武周皇帝允許九品小官和百姓自行薦舉;是武周皇帝改官制,規定五品官可升入士流;是武周皇帝減賦稅、輕徭役;是武周皇帝督修了《姓氏錄》。 這些都是大唐國度開明、開放,公平、公正,社會穩定繁榮向上的延續和體現。直到武周皇帝死後近50年唐玄宗(李隆基)後期,才出現了安史之亂,大唐盛世的光環才略顯暗淡。

佛像簡介

所屬像龕

龍門唐代石窟中,大盧舍那像龕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過龍門的人,都會被盧舍那大佛的博大壯美所震撼。大盧舍那像龕位於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後代稱九間房。大盧舍那像龕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不採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摩崖像龕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70米,為一巨型露天窟龕。 在國內的石窟中,就保留成型的石雕佛像而言,洛陽龍門石窟算是比較少的,但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卻是最為著名的,說法也有不少。 一,何為盧舍那佛 二,盧舍那佛的建造 三,盧舍那佛關於武則天的傳說 四,奉先寺盧舍那佛的布局造型 五,盧舍那大佛的雙臂怎麼沒了

何為盧舍那佛

在佛教中,佛有三身,即法身佛、報身佛和應身佛。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為即是中道之理體也,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於常寂光淨土。 報身佛:盧舍那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 應身佛:釋迦牟尼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通俗地理解,佛的三身即體、相、用三位一體,法身佛是,如智慧、理想、絕對真理;報身佛是本源本體的附身呈相,即掌握或具備了智慧、理想、絕對真理二,盧舍那佛的建造盧舍那大佛開鑿於唐貞觀23年(公元650年)。也就是唐高宗即位後的第一年。也許這是唐高宗為給武則天獻禮而專門開鑿的。當時為昭儀的武則天二十五歲,她一人就「助脂粉錢二萬貫」。佛像一鑿就是25年,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武則天於680年稱天后,雖然十年之後武則天才正式稱帝,但大佛建成之後,她身邊的一些高僧,已經開始積極地做一些宗教活動,為其日後的登基打下了基礎。相傳武則天為造這座佛龕曾,並親率群臣參加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的佛,盧舍那佛就是這樣的佛身;應身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六,余光中長詩《盧舍那》

盧舍那佛關於武則天的傳說

據龍門山一帶的群眾說,盧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則天為模特雕塑的。傳說,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皇宮中。有一天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唐高宗在一旁誇讚道:「梓童(皇帝對后妃的愛稱)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武則天嫣然一笑說:「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唐高宗說:「這有何難!」於是一面命畫工為武則天畫像,一面命人在龍門西山半崖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取名奉先寺。準備工作就緒後,高宗命人選拔技術高超的石匠,按武則天的畫像雕鑿了一座大佛像。 大佛像塑好後,命名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曌(讀照)」,其意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樣。當地老百姓說不慣「盧舍那」這個詞眼,乾脆就把它叫作「武則天像」。直到今天,龍門街上的老百姓還是這個叫法

奉先寺盧舍那佛的布局造型

奉先寺位於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後代稱九間房。奉先寺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不採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摩崖像龕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70米,為一巨型露天窟龕,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等人主持修建。 大盧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頭部高4 米,髮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着腳下的芸芸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嚴,威嚴中又有着一種神聖與威武,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範。大佛端坐於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於裝飾性,烘托出主像的嚴整圓潤。1300多年來,大佛僅雙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質層的裂隙結構及氣溫變化因素而塌毀,其餘仍基本保存完好。 奉先寺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藝術家按照佛教的儀規,雕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氣質的大型群雕像,而且還把這組群像間的內在聯繫表現得水乳交融、淋漓盡致。阿難文靜溫順,外表樸素;菩薩華麗、端莊、幽靜、矜持;天王肅穆、碩壯、猙獰,具有鎮壓邪惡的力量;力士剛強、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擔着天王沉重身軀的地神,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具有一種奮力對抗的精神。這些雕像雖然是大唐佛教雕塑中常見的類型,但是仍然顯示出中國古代藝術家獨特的匠心。

盧舍那大佛的雙臂怎麼沒了

盧舍那大佛的雙臂現已不復存在,斷了手臂的盧舍那大佛原來的姿勢怎樣,到底是誰殘忍的破壞了盧舍那大佛?以下是幾個流傳的說法。 其一,美國人盜走了。1934年,美國大都藝術博物館的遠東藝術部主任普愛倫專程來華搜求美術珍品,這是一位以收集和盜竊中國古代文物為職業的所謂「文物學家」。他從中國的龍門、雲岡等石窟中盜鑿了大量的石雕佛像、頭像,面對巨大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像,他們實在無法動手,卻竟然把右手掌盜鑿而去。 其二,文物販子倒賣到日本。1979年,剛剛結束了浩劫的大佛因為年久失修雙手搖搖欲墜,有一個文物販子利用銼刀等工具將佛手摘下,轉賣給了泰國商人,該泰國商人又買給了日本人,現在佛手在日本神奈川縣的佛教博物館。 其三,趙匡胤乾的。據《洛陽古物記》手抄本記載,趙匡胤在洛陽夾馬營誕生時,天紅三日,當時人們認為是龍門石佛成精所致,因而百姓「去打石佛,殘去多數」。再加上歷代的戰亂,至元朝後期,龍門破壞的程度已經非常嚴重。據《洛陽龍門記》記載,「諸石像舊有石釁及為人所擊,或碎首,或捐軀,其鼻耳、其手足或缺焉,或半缺全缺,金碧裝飾悉剝落,鮮有完者。」 據傳明朝初期盧舍那大佛已經斷臂,從一張攝於1920年的照片看,盧舍那大佛已經失去了手臂,斷裂痕跡陳舊。有專家的分析:奉先寺的石質較差,即使在正壁上,南北不同區域的石質還有很大差異,開鑿以來,受自然因素等的影響,曾多次發生崩塌等自然破壞,應該推斷出是自然環境破壞了盧舍那大佛。

余光中長詩《盧舍那》

2014年端午節當日,余光中遊覽了龍門石窟,在舉世聞名的盧舍那大佛前,他講:「我對洛陽龍門神往已久,盧舍那果然名不虛傳!」回到台灣後,86歲的余光中激情難抑,創作了長詩《盧舍那》。這是余光中的創作生涯中,為數不多的一首長詩。

想當初江湖滿地,鱗鱗蛟龍 大禹疏洪,鬼斧神工 把鬱郁磊磊從中劈開 讓伊水自在向北面流來 要等多少劫數啊岩壁 才有幸雕磐作龕,刻骨成佛 接受胡漢五體的羅拜 想達摩東來,玄奘西征,一張地圖 攤成幾千里絲路牽引 才牽來多少隊駱駝絡繹 駝鈴搖醒中亞的岑寂 蹄印縱橫,一步一陷坑 早被風沙一層層掩埋 留下斑斑這龍門古蹟 上面是柏樹林勃勃,天機不改 下面斜行着地質露筋,遠看 像一片蜂房參差,近看 有深有淺,各有各的玄秘 只要有佛,那怕只高三厘米 每一壁也自成一龕洞天 兩千多神龕供着十萬尊佛像 又似在戶內,又似在露天 都對着伊河粼粼,坐西 朝東,其中有一龕與天相通 洞裡朝廷的氣象,巍巍拱着 一佛,二徒,二菩薩,二天王 二金剛;至尊坐鎮在中央 左右賢徒是近身的弟子 大弟子迦葉,肅穆苦行僧 阿難多聞善記,廿五載隨行 仍然對稱,左文殊,右普賢 不乘青獅或白象,只能脅侍 再左右依次是天王,力士 夜叉佝僂在腳底,負重呻吟 如此排場,兩側供奉着誰 誰才配中間坐在主位 除非盧舍那,佛陀的化身 盧舍那,佛陀修煉成正果 華嚴淨滿,光明乃能普照 背負着圓光,火焰紋升騰 只見他,寬額豐頰,螺髻高戴 眼瞼微垂着慈祥,目光 隱隱,俯接信徒的仰望 至於佛身,通肩的衣紋 弧線疏疏若漣漪展圈 雙手已斷於歲月,但手勢 引據之間,施無畏或與願 仍可想見。九尊石灰岩像 盧舍那居中,崇逾十七米 嵯峨相當四層的高樓 文殊,普賢十三米,二徒,二天王 二金剛,各為十米,儼如重臣 侍帝王於朝廷,當旭輝 自香山背後凌伊水照來 奉先寺這一窟巨龕,坡半 高據,橫闊又縱深,拾長階 百級而更上,不勝其優勢 香客尚不及蓮座,抱佛腳 是妄想,攀佛膝更不能 惟盧舍那的眼神將我們 已攝住,那神秘的磁場 降吧,再回神已莫能 史家說,是唐咸亨三年 高宗與武后乾坤共政 起建龍門這浩大的工程 多達二萬貫是武后所捐 原是她自己的脂粉錢 這豪舉不免引起了傳說 說匠師揮錘敲鑿的法相 難免暗傳武后的風姿 三年後,神工終畢於一龕 耳長近二米,只算是常規 但眉彎新月,杏眼修長 幾乎要入鬢,竟雙倍於唇寬 幾令我忘記俯臨吾身 是佛陀的報身,而非才人 妙手的雕師啊,雌雄同體 竟疊合了天人於一瞬 則天姓武,性卻近文,施政 叵測,臨朝卻露出真性 在龍門東山建寺落成 率眾臣方頂禮,忽嗅到 芬芳襲人,為山多香葛 名山為香山,並命眾臣 賦詩以誌慶,先成者賞錦袍 左史東方虬最先,即得袍 領賞回席未定,宋之問 繼獻所作,文采可觀 武則天讀而悅之,即刻 奪回東方虬手中錦袍 改賜了次交的宋之問 千五百年前,如此奇女子 自為天下所不容,政體 倫理,都被她一掃而開 徐敬業兵起,駱賓王草檄 理直氣壯,數盡了她的罪名 道觀,佛堂,後宮,前殿 才人,昭儀,皇后,周帝 任由她出入,來去 龍子龍孫,任由她廢立 男女之大防,任由她取捨 欲斷唐祚,卻尊李耳為真經 殺人不怯,卻自命彌勒降世 天縱聰明,兼容這許多矛盾 十惡不赦,偏如此愛才知人 能詩能文,遺作竟不傳後 驚世駭俗,遺容竟托佛相 而不朽。可惜我來遲了 遲來了足足十五個世紀 啊不,與此人同朝共代 未必能避災:哀哉!善哉! 但隔着時光如伊水迢迢 伊水不回頭而青山長在 功過且歸歷史,名勝等待遠客 象教自能推佛法,色空何曾空 都說大乘西來,此乃東方美 之典型,想起了米羅女神 同樣可惜都缺了雙臂 別具不完美之美,想起 蒙娜麗莎,不知要瞞些什麼 笑意盈盈神秘到現今 想起菩薩來中土,空淨之中 常含着一漣笑意,解嚴了 眼神與唇態,像難以捉摸 (佛曰不可說)的倒影 偶然,歷史也會眨一眨眼睛 難說究竟是有意或無心[1]

雕像規模

大盧舍那石雕像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盧舍那佛,梵文 Locanabuddha,即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智的佛身。 「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1500年來,大佛僅雙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質層的裂隙結構及氣溫變化因素而塌毀,其餘仍基本保存完好。雖然如今人們已經無法真切地看到當初大佛被粉飾一新,受人頂禮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當初皇家貴族在此舉行隆重祭禮的場面。無疑,這裡的一切所表現的是大唐盛世的偉大和繁榮。站在近處,舉目凝望大佛,會使人驚嘆不已。大佛身着通肩大衣,自右肩迴繞至左肩,覆蓋着全身的舒緩的衣褶,飄逸而浩蕩。看似流水,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卻顯示出壯碩軀體的健美之質感。透過佛身壯實厚重、韻律般的道道曲線,以及額面上大而彎曲的眉線和微微浮起的唇線,我們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鮮活的藝術氣息。大佛的身後光艷奪目,是馬蹄形的神光和寶珠形的頭光,突出了大佛氣宇軒昂之勢。身光上冉冉躍動的火焰紋,以及飄然飛動的飛天,給大佛以舒適悠然之動感。尤其三層熠熠生輝的頭光使得原本不大的頭部質感,加上那長長的內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質感,使其更加清麗幽靜和厚重莊嚴起來。當你和它那永恆、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對視時,你會頓覺心境空靈升華,恬然平靜,會立時變得大徹大悟,超凡脫俗。

造像布局

大盧舍那像龕造像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藝術家按照佛教的儀規,雕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氣質的大型群雕像,而且還把這組群像間的內在聯繫表現得水乳交融、淋漓盡致。阿難文靜溫順,外表樸素;菩薩華麗、端莊、幽靜、矜持;天王肅穆、碩壯、猙獰,具有鎮壓邪惡的力量;力士剛強、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擔着天王沉重身軀的地神,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具有一種奮力對抗的精神。這些雕像雖然是大唐佛教雕塑中常見的類型,但是仍然顯示出中國古代藝術家獨特的匠心。大盧舍那像龕坐西朝東,開鑿於唐高宗時期,是中國第二個波瀾壯闊的造像高峰。據盧舍那佛座北側、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補刻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碑》記載,大盧舍那像龕始造於咸亨三年(672年)4月,是唐高宗發願為他的父親太宗李世民建造的,皇后武則天施以兩萬貫脂粉錢贊助建造工程,至上元二年(675年)12月完工,歷時3年9個月。據學者考證,這一時間應該是大盧舍那像的開鑿時間,而並非是整座大龕的開鑿年代,據推測,整座大龕的營建至少要用15年以上的時間。

名稱來源

傳說盧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 在佛教中,盧舍那是報身佛。盧舍那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法身「毗盧遮那」的簡稱,釋迦如來在立名時,把他的報身和法身立在同一個名中,表示法、報不二。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質、最圓滿的智慧,是無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無分別,都是摩訶毗盧遮那佛(漢譯為 大日如來)。報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來的報應身,是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表現。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都屬於報身佛,盧舍那如來也是。釋迦如來原本是蓮華藏世界中,盧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薩,也是盧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來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門修行而成就了盧舍那的報身。 釋迦牟尼佛則是化身。他以盧舍那化身的身份,來到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一切佛像實際上都是以他為根本原型而塑造的,包括我們不曾見過的阿彌陀佛藥師佛、盧舍那佛,甚至毗盧遮那佛等等。 20世紀20年代,瑞典漢學家喜龍仁寫了一本有關龍門石窟的專著,對龍門石刻藝術給予很高的評價。過去西方學者總是用鄙視的眼光看待東方的雕刻藝術,而喜龍仁在深刻透析過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後,認為東方雕塑更具「整體平靜的和諧」。

建造技藝

這座大佛是大唐國師善導監製的,《像龕記》中保留了一些「支料將」的名字,他們是李君瓚、成仁威和姚師積。他們的名字對世人是那麼生疏,而那些為雕造這座大佛而付出畢生精力的匠師們更是默默無聞。為什麼他們沒有像米開朗琪羅、羅丹一樣留下輝煌的名字?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匠師社會地位低下的原因。然而他們創造的奇蹟、創造的輝煌為人類留下了大唐文化的精粹。這座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龍門西山的大盧舍那像龕是唐高宗咸亨三年開始修建的,共花了三年零九個月完成。它供奉的主神為盧舍那佛,「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民間又稱他為報身佛,除此之外還有肋侍菩薩兩尊,佛弟子、金剛、神王各兩尊,高度則逐漸降低,造成一種眾星捧月的效果。 整個像龕東西進深38.7米,南北寬33.5米,由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等人主持修建。主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 米,頭部高4 米,髮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着腳下的芸芸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嚴,威嚴中又有着一種神聖與威武,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範。大佛端坐於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於裝飾性,烘托出主像的嚴整圓潤。大佛依山而坐,居高臨下,使前來瞻仰的人們需登到半山腰才可見到大佛,增添了人們的崇敬之感。盧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雖然手足有些殘破,但其整體所顯示的當時佛雕的高超技藝仍令人嘆服。

修復保護

列入世遺

2000年11月,在第24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區以南13公里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在西南部山腰,有一座巨大的摩崖像龕,它南北寬約36米,東西進深40.70米。佛龕的正壁上,便是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通高17.4米,頭高4米,光是一隻耳朵就將近兩米,這尊佛像便是盧舍那大佛。 和其他的佛像相比,巨大的盧舍那佛像面相豐滿圓潤,眉若新月,雙目寧靜含蓄,嘴角內陷,略作微笑,神態莊嚴又不失慈祥。 在盧舍那大佛的須彌座兩側,有兩處題記,北側的題記這樣寫道: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佛龕……大唐高宗天皇大地之所建也。 由此題記可知,大盧舍那佛像龕是唐高宗皇帝下旨所建。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22歲的李治即位,成為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而他的妻子正是中國著名的一代女皇--武則天。 盧舍那大佛於公元676年完工,武則天於680年稱天后,雖然十年之後武則天才正式稱帝,但大佛建成之後,她身邊的一些高僧,已經開始積極地做一些宗教活動,為其日後的登基打下了基礎。盧舍那大佛的建成,和武則天在唐朝的政治地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大佛建成後,唐高宗還在附近修建了大奉先寺,直到宋元時期,該寺仍然香火不斷。歷經風雨,雖然而今大奉先寺已經消失了,但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依舊帶着永恆的微笑,面對着世人。 [8]

修復維護

2007年3月28日,洛陽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前的腳手架全部拆除完畢,盧舍那大佛30多年來的首次「美容」手術結束,盧舍那大佛端莊秀麗的芳容再次展現在遊人面前,大佛額頭的白色水垢印跡消失了,左眼睛下面的兩道縫隙不見了。據悉,鑑於大佛保護狀況較好,此次保護人員沒有對大佛進行大的修復,只是對大佛表面除塵除污,封堵盧舍那大佛自身和周邊2000餘處細縫,使盧舍那大佛以更加靚麗的容貌呈現在遊客面前。盧舍那大佛雕刻於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2年),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的雕像,也是中國佛教雕塑的頂峰。 1971年,當時的中國文物研究所和龍門石窟文管所曾對盧舍那大佛進行過最大規模的修復,使殘破不堪的大佛煥發了青春。從那以後30多年來,盧舍那大佛一直沒有進行系統維護。 [9] 龍門唐代石窟中,大盧舍那像龕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凡是到過龍門的人,都會被盧舍那大佛的博大壯美所震撼。大盧舍那像龕位於西山南部半山腰間,後代稱九間房。大盧舍那像龕在開窟造像時,別具匠心,一反常規,不採取全部開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勢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種渾然天成的浩然大氣。摩崖像龕南北寬36米,東西進深40.70米,為一巨型露天窟龕。 拾級而上,登上窟龕的平台,崖壁間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帘,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大盧舍那佛像。大盧舍那是龍門石窟最為壯麗的一尊石雕像,它典雅安詳地坐在八角束腰澀式蓮座上,其明麗秀雅,雍容高貴的氣勢,把大唐藝術推向了極致。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會為它的神奇感到驕傲和迷惑。 在這個神聖與恢弘交織着的崖壁間,任何人都會被這氣勢雄偉、直上雲天、神態祥和寧靜的雕刻藝術所征服,感到前所未有過的身心震顫和靈魂的激盪。據說大盧舍那是釋迦牟尼的報身像,就是說,它是釋迦牟尼的另一種身份或境界,它是理想的化身。 [10]

燈光照明

2012年4月20日,由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歷經4月、耗資3000萬元精心打造的升級版「夜遊龍門」項目驚艷亮相,給遊客呈現了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不過,盧舍那大佛的一身「霓裳羽衣」也引發了一場文物保護和利用的大爭論。洛陽龍門旅遊集團總經理黃永燦表示,如果說原來的「夜遊龍門」為亮化的話,升級之後的「夜遊龍門項目」就是美化。所有設計按照佛學文化,做到靜而不鬧,佛像色彩搭配參照同時期佛像顏色儘可能復原。對於盧舍那大佛,設計人員在參考佛像過去色彩的基礎上,通過高科技的燈光技術,最大限度地還原了佛像當年的色彩。洛陽龍門旅遊集團景區策劃營銷管理部部長王青茹說,歷史上記載的盧舍那大像龕也是有色彩的,但歷經千年歷史風化而脫落,已難見整體造型,難現全部神韻。此次亮化升級再現了大唐盛世佛教繁榮的盛況,是對文物最完美的詮釋。「光源綠色、環保,不會對文物造成傷害。」龍門石窟亮化提升工程施工方有關負責人昝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為了不影響文物保護,亮化時絕大部分採用了24伏低壓冷光源,白天能收集太陽能,晚上自動放電照明,無任何污染。

相關傳說

在龍門西山的半山崖上,有一個露天摩崖大佛龕,名叫大盧舍那像龕,寺里的主像是盧舍那大佛的坐像。這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單耳朵就長達五尺七寸。盧舍那是西天如來佛的報身像,也就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可是洛陽的老百姓卻把這尊像叫成「武則天像」,這是什麼原因呢?據龍門山一帶的群

盧舍那大佛

眾說,盧舍那大佛就是以武則天為模特雕塑的。 傳說,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居住在東都洛陽的皇宮紫微城中。有一天清晨,武則天正在梳妝。唐高宗在一旁誇讚道:「梓童(皇帝對后妃的愛稱)相貌端正,雍容華貴,有菩薩之儀態。」 武則天聽了這話,心裡暗暗高興。她靈機一動,立刻抹開了眼淚。高宗吃驚地說:「梓童為何如此悲傷?」 武則天抽泣着說:「眼前縱有千般好,百年之後還是一堆枯骨,有誰知道我的模樣?」高宗說:「這有何難?孤命畫工為梓童作幅精美的畫像。」武則天撒嬌說:「畫像雖好,只是薄薄一紙,不能流傳千年。」這下子,高宗可作難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門道,只得問武則天:「依卿之見?」 武則天嫣然一笑說:「陛下說妾有菩薩之相,何不在龍門山上開窟造像?」 唐高宗恍然大悟,說:「這有何難!」於是一面命畫工為武則天畫像,一面命人在龍門西山半崖上開鑿九間房大的露天佛龕,取名大盧舍那像龕。準備工作就緒後,高宗命人選拔技術高超的石匠,按武則天的畫像雕鑿了一座大佛像。為了把這座像雕得更精美,流芳百世,武則天還捐助了兩萬貫脂粉費。 大佛像塑好後,命名為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語是光明普照的意思,武則天為自己造字取名為「曌(讀照)」,其意為「日月當空」,也是光明普照的意思。因此,這尊像不但形態像武則天,連名字的含意也完全一樣。當地老百姓說不慣「盧舍那」這個詞眼,乾脆就把它叫作「武則天像」。直到今天,龍門街上的老百姓還是這個叫法。

價值影響

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則天,武則天創建的大雲寺被認為是仿效的對象。武則天在洛陽龍門大盧舍那像龕雕刻大佛石像的消息由入唐求法僧傳至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在參拜完河內國大縣郡(今大阪府柏原市)知識寺大佛後,聖武天皇發願「朕亦奉造」。於是日本建造東大寺,內部亦供奉「盧舍那大佛」。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盧舍那大佛位於龍門石窟景區的西山石窟部分的大盧舍那像龕內,故開放時間與整個景區一致。 白天開放時間 2月1日-3月31日:8:00-17:00,閉館18:00。 4月1日-10月7日:8:00-17:30,閉館18:30。 10月8日-10月31日:8:00-17:00,閉館18:00。 11月1日-1月31日:8:00-16:00,閉館17:00。 夜遊開放時間(西山石窟、香山寺) 4月8日-5月10日期間每天開放。 5月11日-10月11日期間,每周的周五、周六開放17:30-21:00(21:30停止入內)十一黃金周期間每天開放,如遇雨天,暫停開放。 開燈時間:18:30-19:30。 夜間清場時間:22:40,夜間閉燈時間:23:00。 最佳旅遊時間 以4月至5月和9月至10月為佳。 春季乾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 春天雖然天氣有些乾燥,但可欣賞到爭奇鬥豔的牡丹花。每年4月15—25日,是洛陽牡丹花會和節日,遊客眾多,物價會上漲。酒店、賓館需要提前預定。 對於不湊牡丹熱鬧的遊客,龍門石窟的最佳旅遊季節無疑是秋天,秋高氣爽,登山而游,實為快事。


相關視頻

盧舍那大佛是誰設計的,又花費了多少物資築建而成


標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