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蓮池大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蓮池大師

 

原圖鏈接來自 搜狗 的圖片

 

 

雲棲祩宏

蓮池大師一般指雲棲祩宏 雲棲袾宏(1535-1615),俗姓沈,名袾宏,字佛慧,別號蓮池,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 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蓮池大師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 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母亦永訣,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袾宏三十二歲,投西山無門性天禪師落髮,並於昭慶無塵玉禪師座下受具足戒。 大師一生致力於弘揚淨土法門,住持雲棲道場四十餘年,言傳身教接引無數佛子同歸淨土。 融合禪淨二宗,定十約,僧徒奉為科律。 清雍正中賜號淨妙真修禪師。 臨終前半月預知時至,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七月某日安詳念佛而逝,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 蓮池大師因弘揚淨土宗貢獻頗大,被後世尊為中國淨土宗第八代祖師。

人物生平

幼年經歷 袾宏,杭州仁和人氏,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生於望族世家。 父名德監,號明齋先生,母周氏。 初習儒業,十七歲補諸生,以學識與孝行著稱於鄉里。

夫婦出家 袾宏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母亦永訣,遂決志出家修行,與妻子湯氏決別,作七筆勾詞棄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髮,其妻隨後也削髮為尼。

修學參訪 袾宏受具足戒後,策仗遊方,遍參知識。 參學遍融禪師,老禪師教喻:「勿貪名利,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 大師拳拳服膺。 後參笑岩寶祖,辭別向東昌的歸途上,聞樵樓之鼓聲忽然大悟。 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雲棲山,見山水幽絕,遂結茅卜居修念佛三昧。 教化遠近,衲子云集,雲棲寺遂成一大叢林。

著書弘化 萬曆十二年(1584),袾宏編《往生集》,記傳古今往生者之事跡。 二十年,開法於杭州淨慈寺,又興戒壇之制,行自誓受戒之法。 于山中及城內外造放生池,作《戒殺放生文》,誡害物命。 弘揚淨土,著《阿彌陀經疏鈔》等,融會事理,統攝三根,至於淵奧。 袾宏坐道場40餘年,「其及門、授戒、得度者,不下數千計,而在家無與焉。 縉紳士君子及門者,亦以千計,而私淑者無與焉。」 最出名的有釋廣應、廣心、大真、仲廣、廣涌等,以及朝野名士宗應昌、陸光祖、張元、馮夢禎、陶望齡等。

安然辭世 四十三年六月杪,蓮池大師忽入城別諸弟子及故舊,曰:「吾將他往。」 還山,設茶別眾,眾莫測。 至七月朔晚,入堂曰:「明日吾行矣。」 次夕,入丈室,示微疾,睽目坐,城中諸弟子畢至,復開目云:「大眾老實念佛,毋捏怪,毋壞我規矩。」 眾留之,師作《三可惜》、《十可嘆》以警眾,面西念佛端然而逝。

主要思想

禪淨教律一體大成 蓮池大師是從永明延壽以來,融禪淨教律為一體之大成者,主唱禪淨不二,念佛含攝萬法之旨。 大師痛念末法眾生,掠影宗門,撥無淨土,有若狂象;教下講師,依文解義,說食不飽。 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門,橫截生死,普攝三根,於是單提淨土,著《彌陀疏鈔》十餘萬言,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 蓮池大師詮釋"一心不亂"云: 一心者,專注正境也; 不亂者,不生妄念也,一心不亂,有事有理。 如前憶念,念念相續,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 如前體究,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 非有非無,離於四句,觀力成就,獲自本心,名理一心,屬慧門攝,諸妄消亡,故兼得定。 此一心即實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薩念佛三昧,即達摩直指之禪,即是轉識成智。 故知念佛總攝一切佛法。 有人詰難大師:智人宜直悟禪宗,而今只管贊說淨土,將無執著事相,不明理性?大師回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曉得此意,禪宗淨土,殊途同歸。 ……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為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經論,記得幾則公案,即便能之,何足為難? 且汝既了徹自心隨處淨土,吾試問汝,還肯即廁溷作住止否? 還肯就犬冢牛馬同槽而飲啖否? 還肯洗摩飼哺伽摩羅疾,膿血屎尿諸惡疾人,積年累月否? 於此數者,歡喜安穩,略不介意,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 其或外為忍勉,內起疑嫌,則是淨穢之境仍分,憎愛之情尚在,而乃開口高談大聖人過量境界,撥無佛國,蔑視往生,可謂欺天誑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 ……淨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 似難而易,似易而難……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 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 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淨土疑辯》) 蓮池大師以正法眼藏與淨業功行,破斥邪見,開導迷茫,發人深省,於淨宗的弘揚,厥功甚偉。

心淨土淨一心念佛 大師以華嚴一即一切的圓融理念詮釋念佛法門,認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含攝菩薩六度萬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義。由是,大師不主張閱藏,應一心念佛。 《示閱藏要語》云:"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 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 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 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 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 (《雲棲法匯》)大師對機而施教,亦不可死執。 大師道隆德盛,當時,李太后遣內侍齎紫袈裟白金問法要,大師書偈答曰:"……修福不修慧,終非解脫因,福慧二俱修,出世世第一。眾生真慧性,皆以雜念昏; 修慧之要門,但一心念佛。 念極心清淨,心淨土亦淨; 蓮台最上品,於中而受生。 見佛悟無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無倫匹,是名大尊貴。"

戒律淨土普勸念佛 大師深悲末法眾生,業深垢重,教綱衰滅,戒律鬆弛,此時修行,應以戒律為根本。 因而,大師整飭清規,在南北戒壇久禁不行的情況下,大師令求戒者具三衣,於佛前受之,大師為證明。 已受戒者,半月誦《梵網經戒》及《比丘諸戒品》。 其住持的道場,規條甚嚴,出《僧約十條》、《修身十事》等示眾。 各堂執事職責詳明,夜必巡警,擊板唱佛名,聲傳山谷。 布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絲毫無錯。 大師策厲清規,嚴明梵行,以救末世疲弊之習。 由此遂成大師淨土思想一大特色。 大師深感淨宗念佛法門乃至簡至易,普攝諸根,仰賴佛力,圓證菩提的無上大法,故殷殷普勸念佛往生淨土。

整飭清規真修實行 蓮池大師愛雲棲之環境,此地既離杭州不遠,又是個山幽境勝之地,大師結茅駐錫,終使雲棲寺成為歷數百年而不衰的專修淨土道場。 截至《寺志》成書之上世紀三十年代,淨土宗風歷三百六十餘年而不變,首應歸功於大師之德化風靡遠近,故道俗之來受教與乞受戒者甚多。 據《往生集》、《淨土聖賢錄》、《居士傳》等所載,就有數十人之眾; 《雲棲志·卷五禪德》所示者即有如榮、如清、廣槐、大賢、廣如、大冥、智瑛、圓信、廣印、廣彰、大掄、廣承、本金、鶴林、大善、方宜、成法、成傑、等圓、與明、與楷、交熙、維章、中庸、天壽等二十五人,諸師皆秉蓮池大師之教,虔信淨土法門,以蓮池大師手訂之制度為規則,導住眾皆篤修淨業使然。 其二,則由蓮池大師手訂雲棲寺之規制,使後人有法可依。

大師所制之規約周而備, 計有: 1.大堂規約; 2.西堂規約; 3.律堂規約; 4.法堂規約; 5.老堂規約; 6.病堂規約; 7. 各房規約; 8.下院規約; 9.直院事宜; 10.定額人數; 11.節省財費; 12.出應期會; 13.暫到客眾; 14.外住法眷; 15.十方雲水; 16.眾事雜式; 17.僧約; 18.修身十事; 19.各執事約; 20.僧值凡例; 21.赴請三約; 22.善罰例; 23.免例; 24.擯例; 25.求住式; 26.學經號次; 27.受戒式; 28.過犯懺悔式; 29.津送式; 30.上方善會約; 31.流通藏本法寶約; 32.藏經堂事宜; 33.水陸道場規約; 34.誦經禮懺不誠敬罰例。 可謂堂堂有規約,事事有所依,執事明其職,修學各有式,誤事罰銀錢,賞罰甚分明。 明代中後期的佛教寺院,多飛檐翹角宏偉壯麗,雲棲寺雖是當時的佛教中心,住僧千餘,但大師無意寬宏寺宇。 僧舍欠缺,即於房外支閣以居,寺院卻依制管理得整整有條。 寺僧禮佛誦經或靜坐修持設有專房; 僧職分明,執事僧有辦公處所,每間房舍都安鎖鑰,定時啟閉; 院內老堂、病堂、浴室、客房一應俱全; 一日夜中由直板僧鳴板巡行,聞板隨聲念佛者舉善,晚間有直夜僧巡視察單,並由直院總管此事; 戒為三學之本,嚴格執行半月一次的「誦戒」和「羯磨」,按規定對寺僧賞功罰過,如有嚴重犯戒者,立即遷單。 規制中尚有《直院誡言》、《庫銘》、《堂銘》、《廚房銘》、《浴堂銘》、《齋堂條示》、《受食偈》、《定香銘並式》等,張貼當處以警示眾僧。 大師為寺院住眾和諧清淨,以精進於道業,更訂《僧約》十條,如有違犯,立即出院。 所訂僧約計有: 1.敦尚戒德約; 2.安貧樂道約; 3.省緣務本約; 4.奉公守正約; 5.柔和忍辱約; 6.威儀整肅約; 7.勤修行業約; 8.直心處眾約; 9.安分小心約; 10.隨順規制約。 為保僧眾個人的如法修持,

師訂立了《修身十事》: 1.不欺心; 2.不貪財; 3.不使奸; 4.不用謀; 5.不惹禍; 6.不侈費; 7.不近女; 8.不外騖; 9.不避懶; 10.不失時。 大師對出家之要求極嚴, 凡願於雲棲寺出家者: 1.必須由父母或極親之人親送至寺; 2.經審核非是忤逆不孝、非犯罪脫逃、非勢逼貧窮、非心圖放逸、非曾為惡事、非身屬大家、非負債不還、非家緣未了者方可; 3.讀誦經典方面應已粗知晨昏功課之經,如《心經》、《彌陀經》之類; 4.頗通書字:書不必博學,但亦曾少分讀習,字不必工好,但能隨分書寫。 另據《雲棲法匯》所載,有勿納沈氏子孫出家,當是取古人「易子而教」之義。 進寺之道友,須於剃頭前依號順序學畢規定經典,否則不能剃頭。

學經之號次分法字號:晨昏課經全堂,《佛祖遺教三經》、《沙彌要略》、《四分戒本》、《梵網戒經》、《十六觀經》、《大彌陀經》、《金剛經》、《圓覺經》、《維摩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起信論》。 報字號:晨昏課經,《沙彌要略》、《遺教經》、《四分戒本》、《梵網戒本》、《十六觀經》、《大彌陀經》、《金剛經》、《圓覺經》、《普門品》、《行願品》。 化字號:晨昏課經,《彌陀經》、《梵網經》、《觀經上品上生章》、《四分戒本》。 以上三號,俱依經次學完一經,再進一經,跳越學者罰銀一錢。 課經不完不得剃頭,《要略》不知不得進具戒,《具戒》不知不得受菩薩戒,年滿六十量處,晨昏課經未熟剃頭者,缺一事罰銀一錢。 雲棲寺由於「嚴淨毗尼,尊崇講誦,明因果,識罪福,整飭清規,真修實行」,故能歷數百年而不衰,大師所訂之各項規制,今人當引以為鑑。

倡導傳播戒殺放生 大師一生最重戒殺放生,曾購買萬工池、上方池和長壽池作為放生池,並定期為水陸眾生說法,竟至「木魚一響、萬鳥無聲」。 同時還撰寫了《戒殺放生文》、《殺罪》、《醫戒殺生》、《殺生人世大惡》等文,用許多栩栩如生的故事、事例和通俗的語言,論述了為什麼要戒殺和放生,多次印行,傳播極廣,影響很大,聲名遠播。

主要著作

袾宏一生勤於筆耕,著述豐富,共30餘種,由其弟子僧人大賢、居士李守一等人匯集成為《雲棲法匯》,共3函,34冊。 據《雲棲法匯目錄》,分列如下: 釋經類共3種: 《戒疏發隱》5卷(附《戒疏事義》、《戒疏問辨》),《彌陀疏鈔》4卷(附《疏鈔事義》、《疏鈔間辨》、《四十八問答》、《淨土疑辨》),《遺教節要》。 輯古類共16種: 《蓮池大師全集》 《諸經日誦》、《具戒便蒙》、《沙彌要略》、《尼戒錄要》、《禪關策進》、《僧訓日記》、《緇門崇行錄》、《華嚴感應略記》、《往生集》(附《勸修淨土三章》)、《皇明名僧輯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自知錄》、《水陸儀文》、《施食儀軌》、《誦戒式》、《放生儀》。 手著類共11種: 《楞嚴模象記》、《西方願文略釋》、《戒殺放生文》、《竹窗隨筆》、《竹窗二筆》、《竹窗三筆》、《正訛集》、《直道集》、《山房雜錄》、《遺稿》、《雲棲共住規約集》。

人物評價

惟蓮池大師的 才具,足以經邦濟世; 悟性,足以傳承心印; 教理,足以契合根機; 戒律,足以護持正法; 操守,足以警勵世人; 規約,足以療救時弊; 若不是法身大士來開朗末世重重昏暗,誰又能做到這些呢?」 (憨山大師贊) 此是雲棲老漢,肚裡最多思算, 諦觀末世法門,百怪千奇沒幹。 繞他梵語華言,不出威言那畔。 所以旋轉萬流,直指西方彼岸。 只圖腳底著實,何必門庭好看, 八十餘年暗室燈,聞風猶使頑夫憚。」 (蕅益大師贊) 明季蓮池大師,參禪大悟之後,力修淨業,重興雲棲。 以契理契機,莫過淨土。 遂著《彌陀經疏鈔》,發其甚深旨趣。淨土宗風,為之丕振。 而一生悲敬雙修,事理不二。 以故戒殺放生,濟孤利冥之懿範,數百年來,中外景仰。 (印光法師贊)

軼事典故

生死事大 袾宏年幼時,其鄰居有一位老婆婆,每日堅持念佛號數千聲,常年不怠。 袾宏問其故,老婆婆回答道:「先夫持佛名,臨終無病,與人一拱而別,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袾宏深受啟發,從此便棲心淨土。 為了警策自己精進用功,袾宏特於案頭上書「生死事大」四字。 一日,袾宏閱讀《慧燈錄》,失手打破茶杯,若有所省。 聞鼓大悟 大師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入京師參訪笑岩德寶禪師,亦有所省悟,在向東昌的歸途上,忽聞樵樓之鼓聲而大悟,並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伏虎祈雨 隆慶五年(公元1571),大師入杭州雲棲山,見山水清幽,易於安居修行,逐往山中結茅舍居之,常去山腳村落乞食以資養命。 山中時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師慈悲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便絕。 時歲又逢亢旱,村民懇請大師祈雨以解災情,大師手擊木魚,率眾繞田埂念佛,一時頃,所及之處,雨下如注。 村中民眾歡喜踴躍,對佛法生大誠信,並自發組織力量,為大師建造禪院。 自此之後,師於道場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 四方佛子聞風而至,海眾雲集,共修淨業,逐漸成為一大叢林。 鳩工築基 梵村舊有朱橋,常因錢塘江大水倒灌而沖塌,給人們的行走帶來極大的不便,大師見此即提議重建,師要求當地居民,不論貧富貴賤,每人捐銀八分。 有人認為造橋工程量大,怕事難成,勸師多征銀兩,但大師拒絕加重人們的負擔。 為時不久,修橋必需的資金齊集。 於是大師鳩工築基,每下一椿師為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數日,橋也就順利地造成了。   [1]

參考文獻

  1. 蓮池大師,搜狗百科,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