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后稷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后稷廟位於中國山西省聞喜縣陽隅鄉吳呂村,是祭祀后稷的廟宇,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后稷廟始建年代不詳,中軸線上現僅存后稷殿和戲台。后稷殿建於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坐東朝西,建築面積184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柱頭鋪作為四鋪作單下昂,補間鋪作各一朵。戲台為明清重修,正對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廟內還有清碑二通。

基本概況

后稷廟位於山西省聞喜縣陽隅鄉吳呂村[1]。創建年代至晚在元代,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五十三年(1788年)均有修葺。

占地16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尚存戲台、水陸殿,均為元代遺構。戲台磚砌台基,石條壓沿,高達1.5米,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殿內梁架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前檐施圓形通長額枋,平柱向兩側外移,尚存元代遺制。水陸殿單檐懸山頂,殿內施天花板。廟內尚存明嘉靖年間重修廟記碑兩通。

古老肅穆的后稷廟,是石城縣客家先輩為尊祀太古時期的先租「后稷」而建,以祈求「五穀豐登」和「幸福吉祥」之意。雖經千年風雨蒼桑,后稷廟仍然是那樣的莊重,那樣的輝煌。

傳說后稷為黃帝的第四世孫,帝嚳之子,母有邵氏女,曰姜原,為帝嚳之妃。一日姜原在野外見一巨人而懷孕生下后稷,姜原視之為不祥之人將后稷棄於野外的小路上,奇怪的是牛馬在小路上經過時,均會避開而行,不會踐踏在后稷身上。後又將他棄於冰雪地上,無數鳥類不約而同的飛集於他身上用羽毛將其覆蓋,為他取暖。

這些奇蹟又使姜原認為他是神的化身,將后稷抱回家中小心撫養。因此,后稷的別名地稱為「棄」。后稷自幼聰明過人,長大後精通農事,並教授他人農事技術,為促進當時的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聞名於中原大地。帝堯得知後,封后稷為「農師」,深受後人敬仰。

后稷廟始建於宋朝祥符年間,後經多次修繕,此廟也留下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蹟。初建時只供奉后稷神像,後來又供奉了作為陪襯的道教神像。此廟為磚木結構,內設有正殿、庭院及東西廂房、古戲台。大殿結構為穿斗式木作梁架,梁倒板上繪有栩栩如生的麒麟動物彩畫。木柱礎石為雙層八角形,各面均雕刻有動物、花草。廟內充滿了龍文化及道教文化的氣息[2],是研究中原文化與客家文化淵源關係不可多得的歷史古蹟。

該廟座落於客家古驛道「閩粵通衢」的入口處,是通往閩粵的咽喉要道之地,南來北往的客家人途徑此地都會入內拜祀一番。自古以來廟內香火極為旺盛,朝拜者、旅遊者絡繹不絕。直至今日每年在此廟都要舉辦隆重的廟會,廟會期間都會邀請多家戲班子在古戲台上演出數日,熱鬧非凡。

如今廟內還存有五塊古代的碑刻,二塊為明碑,三塊為清碑,詳盡記載了后稷廟的歷史沿革。歷經千年的后稷廟也記載着客家先輩的文化意念和創業歷程,同時也展示着客家文化的深厚內涵。

民間文化

后稷是一位兼具人與神雙重品格的傳說人物,在中華文化的歷史上有其獨特的傳承方式。正統的稷祀文化一直有着重要的歷史地位,但其傳承於民眾中間的記憶文化系統也是后稷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地方知識體系的構建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將對其傳承於民間的隱性資源所構建起的文化和諧系統予以民俗理論的觀照,探尋其對構建社會和諧文化的積極意義。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后稷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位傳說人物,兼具人與神的雙重品格。

在與社會歷史文化的融合中己經構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后稷文化。對於中華民族農業文明、封建國家的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的審美心理,甚至中華民族性格的養成都有着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在今天社會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文化、社會、人三者的緊密關係也為人們越來越關注,深入研究三者之間的規律性聯繫對於社會文明的構建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民俗文化正是在這樣一種實際需求之下而被重新認識和定位。然而在面對駁雜的民俗文化形態時如何能做出「合宜」的選擇和評判,各學科研究者應作出及時的理論思索。基於以上思考,我們希望能通過對后稷神話傳承於民間的隱性資源所構建起的文化和諧系統給以民俗理論的觀照,探尋其對構建社會和諧文化的積極意義。

視頻

后稷廟 相關視頻

中國影像方志 你知道被尊為中國「穀神、農神」的后稷嗎?
后稷農耕始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