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颶風伊歐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台风伊欧凯)
前往: 導覽搜尋

颶風伊歐凱(Hurricane Ioke)又名颱風伊歐凱(Typhoon Ioke),是有紀錄以來中太平洋出現的最強熱帶氣旋。作為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期間中太平洋形成的首場風暴,伊歐凱創下多項紀錄,不但縱橫太平洋達17天之久,而且強度先後3度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1]下的五級颶風標準。

氣旋由夏威夷州以南較遠處的熱帶輻合帶發展而成,由於水溫較高,風切變極少,還有良好的外流推波助瀾,伊歐凱迅速增強,在48小時內就從熱帶低氣壓強化成四級颶風。8月22日晚,風暴快速弱化成二級颶風,然後從約翰斯頓環礁上空經過。兩天後,氣旋又因外界環境有利而得以快速增強,於8月25日達到五級颶風標準並在不久後穿越國際日期變更線。伊歐凱繼續向西行進,其強度反覆波動,於8月31日以風力時速249千米強度從威克島附近經過。風暴接下來轉朝西北方向移動,之後又轉向北上,並在此期間逐漸弱化,於9月6日轉變成溫帶氣旋。系統殘留加速向東北前進,最終進入阿拉斯加州上空。

無論是在颶風還是颱風時期,伊歐凱都沒有對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任何人口常住地區構成影響。約翰斯頓環礁有12人在風暴來襲期間躲進颶風掩體,他們估計氣旋風速超過每小時160千米,對島上樹木構成破壞,但鳥類基本沒有受到影響。颱風在威克島構成中等程度破壞,部分建築受損,房屋的屋頂被刮掉,損失總額約8800萬美元(2006年美元,相當於2020年的1.12億美元),幸而所有軍事人員均已撤離,島上基礎設施也都完好無損。伊歐凱的溫帶殘留之後還在阿拉斯加州海岸沿線產生強烈風暴潮,引起海灘侵蝕。

氣象歷史

2006年8月中旬,熱帶輻合帶在夏威夷州東南方向較遠處海域催生出帶有下層環流的熱帶擾動。由於北面存在向西移動的強烈亞熱帶高壓脊,這股擾動天氣幾乎保持向正西方向移動,系統內的深層對流每天都在增長和消亡間拉鋸。隨着組織結構的緩慢改善,系統於8月20日清晨在檀香山以南約1247千米洋面發展成第一C號熱帶低氣壓。當時熱帶輻合帶10°經度範圍內都沒有關聯對流。氣旋所在海域基本沒有風切變,海面溫度又有28℃左右,兩項因素都非常有利於強化,中太平洋颶風中心此時預計氣旋會在4天內達到颶風強度下限,然後就會開始減弱。經過6小時的發展,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因此以「伊歐凱」(Ioke),即夏威夷語中的「喬伊斯」(Joyce)為其命名。氣旋接下來快速強化,到8月20日晚已發展出中心密集雲區並開始形成風眼牆,於8月21日清晨升級成颶風,這時距系統歸類成熱帶低氣壓還只過了24小時。

伊歐凱繼續向西偏北方向前進,對流穩步深化,風眼變得越來越層次分明,組成風眼牆[2]的對流也不斷深化。受國際日期變更線附近的鋒面槽影響,颶風轉向西北,並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增強後於8月22日在約翰斯頓環礁東南方向約450千米海域達到風速每小時217千米強度,已達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四級颶風標準。在四級強度下保持約18小時後,伊歐凱的內層核心因西南向風切變而略遭擾亂,風速很快就降至每小時約169千米。8月22日晚,風暴從約翰斯頓環礁以南約48千米洋面經過,風眼牆東北象限則在次日清晨經過。8月23日下午,颶風轉向西進,然後因風切變減少而再度進入快速增強期。到8月24日時,伊歐凱已凝聚出寬37千米的閉合風眼牆,並於8月25日在夏威夷考艾島西偏南方向約1560千米海域達到五級颶風標準。

保持五級颶風強度約18小時後,伊歐凱因眼牆置換而略有減弱。8月26日完成眼牆置換周期後,氣旋再度達到五級颶風標準。由於西側的低壓槽逐漸拉開距離,颶風前方得以形成亞熱帶高壓脊,促使伊歐凱向西南轉向。外界總體環境依然非常有利於風暴保持較高強度,西北方向較遠處的上層氣旋產生利好外流的同時,也使得風切變一直很少,並且颶風行經洋面也總保持着比較高的水溫。根據這些情況,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的颶風模型預計伊歐凱的風速會達到每小時350千米,最低氣壓低至860毫巴(百帕)。8月27日清晨,颶風氣壓降至915毫巴,並在不久後穿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成為風速每小時260千米的強勁颱風。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進入西太平洋的伊歐凱歸類為超級颱風,但這一認定不具備正式地位。進入西太平洋後,風暴強度在五級颶風標準下仍然保持了12小時,再於8月28日開始因北側的高壓脊導致內流增多而進入緩慢減弱階段。8月29日,氣旋沿亞熱帶高壓脊邊緣行進,先是轉朝西面移動,之後又轉向西偏北,其強度再一次達到五級颶風標準。8月30日,日本氣象廳估計伊歐凱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95千米的最高強度。當天下午,颱風減弱至相當於四級颶風強度,再於8月31日以風力時速約249千米強度從威克島近海掠過。

受風切變增多和乾燥空氣侵蝕的共同影響,到9月1日時,伊歐凱的風眼已被拉長並被雲層阻擋,風暴於次日進入新一輪眼牆置換周期。9月2日,氣旋以風速約每小時201千米強度從南鳥島以北約80千米洋面經過。颱風繼續弱化,並圍繞亞熱帶高壓脊逐漸轉朝西北方向前進。受低壓槽逐漸深化影響,氣旋轉朝北偏西方向前進,之後又轉向北上,在日本以東數百千米海域降級成熱帶風暴。向東北方向加速後,伊歐凱開始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9月5日宣布系統已轉變成溫帶氣旋。不過,日本氣象廳認為系統直到次日才減弱至颱風強度以下,並且9月6日中午才轉變成溫帶氣旋。該機構繼續追蹤伊歐凱的溫帶殘留,直至9月7日系統行進至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島附近。系統在逼近阿留申群島期間又一次增強,風速達到颶風標準。9月8日,風暴殘留進入白令海,然後在向東穿越阿留申群島後進入阿拉斯加灣,最終於9月12日在阿拉斯加州東南部附近消散。

視頻

颶風伊歐凱 相關視頻

2006年西北太平洋颱風季
夏威夷:颶風「萊恩」來襲 大雨不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