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台寺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古台寺遺址位於中國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麼莊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古台寺遺址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宿縣文管所調查發現,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隊對這該遺址和附近的小山口遺址進行了試掘。遺址左為京滬鐵路,右為306國道,面積至少有6萬平方米。考古發掘發現了漢代堆積、大汶口文化堆積和早期新石器文化堆積。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與小山口遺址相似。

歷史沿革

20世紀80年代初期,古台寺遺址在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原宿縣文物部門發現,並被確定為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1990年春,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對古台寺遺址再次進行調查。

1991年春,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對古台寺遺址再次進行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在遺址的東北部開5米×5米探方三個(T1—T3),在西南部開3米×7米探溝一個(T4),在探溝最下層發現了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存,並在T1大汶口文化地層中發現兩座兒童瓮棺葬。

遺址特點

古台寺遺址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遺址南部有一長方形高台,高出地面近10米,台體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5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遺址北部和東部邊緣有自然溝,有一自然河流沿遺址西側向南流過。古台寺遺址範圍內均為農田,南部土台上也被農民耕種,遺址西側有樹林分布。遺址地表散落大量陶片,器型多為、盆等,也採集到少量石器骨角器

古台寺遺址發掘部分文化層厚2.5—3米,地層堆積共分四層,除耕土層外,包括漢代、大汶口文化和新石器早期文化三個時期的文化層[2]

文物遺存

古台寺新石器早期文化堆積中,遺物均見陶器碎片,陶器均為手制,火候低,陶質軟,色不純,外表多為紅褐色或灰褐色,內表多為灰黑色。其中夾砂陶占91%,泥質紅陶占8%,泥質灰陶占1%。夾砂陶中夾蚌片陶約占4%。陶器表面粗糙,泥質紅陶中有一片施陶衣,手觸即掉,應是陶器燒成後塗上的。陶器多素麵,有少量的紋飾,以戳印紋為特點,線點比較密集。陶器基本器型以、罐類為主,器物的口沿外普遍有一周凸棱。該遺址早期文化遺存的文化面貌與小山口遺址早期文化有許多相同之處。如二者的陶器均為手制,火候低,陶質軟,製作粗糙,以夾砂紅陶為主,其中夾蚌片、夾草木灰的陶片占較高的比例。陶色不純,有的呈橘黃色,有的呈灰褐色,但多以外紅內黑為特點。發掘報告認為小山口遺址和古台寺遺址的早期遺存應屬同一文化類型,距今約8000年。

古台寺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存發現兩座瓮棺葬,均開口於三層下,圓形墓坑,直壁,平底,葬具為鼎和罐各一件,陶器內葬有幼兒骨骼,M2還出土一件骨鏃。大汶口地層出土遺物以陶鼎的數量最多,又以鑿形足、側三角形足罐形鼎為特徵,另外還出土有罐、缽等。陶器仍以手制為主,個別器型已出現慢輪修整,器型比較規整。陶器基本上分為夾砂紅褐陶和夾砂灰褐陶兩種,也有少量的灰陶和泥質紅陶。紋飾以籃紋為主,另有附加堆紋和繩紋。另發現彩陶片,泥質紅陶,褐色彩繪,上下為平行條紋,中間為方格紋。其他遺物有陶網墜、石斧石錛、石刀等。骨角器較少,有骨簪、骨笄、骨鏃、角錐。古台寺遺址的大汶口文化遺存與蒙城縣尉遲寺遺址的大汶口文化遺存有許多相似之處。如兩遺址均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較少,鼎均是兩遺址中典型器物之一,並以鑿形足為特徵,但在對足部的裝飾上略有不同,尉遲寺的足兩側多飾劃紋或窩紋,古台寺除個別有按窩紋外,多數無附加裝飾,而且端較寬。

視頻

古台寺遺址 相關視頻

宿州閔賢集、海螺水泥廠、古台寺遺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