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將通經斷緯"等核心技術進行運用,在構造複雜的大型織機上,由上下兩人手工操作,用蠶絲線黃金線孔雀羽線等材料織出華貴織物,如龍袍。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有着完整的體系,是人類非凡創造力的見證[1]

名稱由來

南京雲錦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南京雲錦與成都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在古代絲織物中「錦」是代表最高技術水平的織物。而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則集歷代織綿工藝藝術之大戊,位於中國古代三大名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貢品,因其豐富的文化和科技內涵,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公認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亦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南京雲錦是至善至臻的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珍品之一。吳村梅有一句詩就是用來描寫南京雲錦的:「江南好,機杼奪天工,孔雀妝花雲錦爛,冰蠶吐鳳霧綃空,新樣小團龍。」南京雲錦是南京傳統的提花絲織工藝品,是南京工藝「三寶」之首。

南京雲錦配色多達十八種,運用 「色暈」層層推出主花,富麗典雅、質地堅實、花紋渾厚優美、色彩濃艷莊重,大量使用金線,形成金碧輝煌的獨特風格。由於用料考究,織工精細,圖案色彩典雅富麗,宛如天上彩雲般的瑰麗,故稱「雲錦」。現代只有南京生產,常稱為「南京雲錦」。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南京雲錦與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與蘇州緙絲並譽為 「二大名錦」)。

雲錦的「錦」字,是「金」字和「帛」字的組合,《釋名·采帛》:「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得服。」這是說,錦是豪華貴重的絲帛,在古代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穿得起[2]

歷史發展

南京雲錦的產生和發展與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關。

南京絲織業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東吳(222—280)時期,

東晉(317年~420年)末年,大將劉裕北伐,滅秦後,將長安的百工全部遷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織錦工匠占很大比例。

後秦百工中的織錦工匠繼承了兩漢、曹魏西晉和十六國前期少數民族的織錦技藝。

317年東晉在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被看做是南京雲錦正式誕生的標誌[3]

元代開始,雲錦一直為皇家服飾專用品。

明朝時織錦工藝日臻成熟和完善,並形成南京絲織提花錦緞的地方特色。

清代在南京設有「江寧織造署」,《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寧織造20年之久。這一時期的雲錦品種繁多,圖案莊重,色彩絢麗,代表了歷史上南京雲錦織造工藝的最高成就。

品種類型

鼎盛時擁有3萬多台織機,近30萬人以此和相關產業為生,是當時南京最大的手工產業。1949年後,儘管政府先後投資幾千萬元用於恢復和保護雲錦,南京市雲錦研究所還成功地科學複製了20世紀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褝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萬曆皇帝「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等,但云錦仍然面臨着後繼無人的局面,現在全國真正懂雲錦技術的不過50人。

雲錦過去專供宮廷御用或賞賜功臣之物。現代雲錦繼承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格而有所發展,傳統品種有妝花、庫錦、庫緞等幾大類(見「妝花」、「庫錦」、「庫緞」),庫金、庫錦等等以清代織成後輸入內務府「緞匹庫」而得名,沿用至今。

妝花類織物是代表雲錦技藝特色和風格的品種,圖案布局嚴謹莊重,紋樣造型簡練概括,多為大型飽滿花紋作四方連續排列,亦有徹幅通匹為一單獨、適合紋樣的大型妝花織物(如明、清時龍袍、炕褥毯墊等)用色濃艷對比,常以金線勾邊或金、銀線裝飾花紋,經白色相間或色暈過渡,以緯管小梭挖花裝彩,織品典麗渾厚,金彩輝映,是雲錦區別於蜀錦、宋錦等其他織錦的重要特點。

1949年後,在傳統品種的基礎上創新品種,如雨花錦、敦煌錦、金銀妝、菱錦、裝飾錦及台毯、靠墊等,供應蒙、藏兄弟族服飾和書畫裝裱、旅遊紀念品、外貿等的需要[4]

截止2009年,了解雲錦的人很少,即使是南京人亦是如此.關於雲錦的書則更少,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南京雲錦》,倒是既可以滿足欣賞者的好奇,又可以作為雲錦研究者的案頭書。著名紅學家李希凡先生稱讚這本書「把雲錦的美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工藝特徵

妝花錦從初學到精通原圖鏈接來自搜狐網 圖片

雲錦的傳統工藝主要有"妝花"、"織金"和"金寶地"等。

妝花錦

用色變化豐富,一種織物上的花紋配色多達十餘種,最多可達二三十種,圖案的布局嚴謹莊重、簡練概括織金錦,花紋圖案全部用金線或銀線,或金銀線並用織成;金寶地錦,花紋圖案全部用金絲織滿地,再在金地上織出五彩繽紛、金彩輝映的花紋。

圖案題材

廣泛,既有大朵纏枝花卉,又有各種動物(如龍鳳、仙鶴獅子等)和植物(如寶相花、蓮花佛手、石榴、梅、蘭、竹、菊等),還有表示吉祥的「八寶」、「暗八仙」、「吉祥」、「壽」字等。在配色方面,則運用了色暈與調和的技法,使紋樣色彩美麗動人。

主要特點

是「挑花結本」, 用古老的繩索繩記事的方法,把花紋圖案色彩轉變成程序語言,再上機進行織造,實際上是一種以線為材料進行儲存紋樣程序的創作設計過程。

此工藝技術要求很高,不僅要把紋樣按織物的具體規格要求,計算「分寸秒忽」,將紋樣在每一根線上的細膩變化表現出來,還要按紋樣圖案的規律,把繁雜的色彩進行最大限度的同類合併,編結成一本能上機織造,讓織手讀懂的程序語言花本。

技藝流程

紋樣花本

設計圖案一拼章連接一 繪彩圖稿一分鏟彩稿一計算畫格一打耳子線一划角子線一挑花一倒花一拼花一結本上牌

品種組織

組織設計——結構排列——打范綜打幛綜——上弓棚——備腳竹——各橫沿竹——穿柱腳盤

織機裝造

上范子——上幃子——掏頭——過竹筘——掏邊——鎖邊_壓伏扎——拴腳竹——數絲——引牽

材料裝備

經絲——繅絲——加捻——拼股——煉絲染色——翻絲—— 牽經——上邊

緯絲——繅絲——染色——拼頭——搖杼

絲絨——繅絲——煉絲——捶絨——染色——繃光——落絨——搖杼

金線——化金——拍葉——打箔——褙金——壓光——切金——搓線——搖杼

孔雀絲——剪羽——分色——做芯線——搓捻——防腐——定型——搖杼

織造工藝

拽花——兜花——繃花——過交——一輪——二飲——三抄——四全——五提——六捧——七拽——八掏 ——九剎

織造——起范子——拋緯梭——起幛子——鏟金——二鏟白——三鏟水紅——四鏟大紅——五鏟淺藍——六鏟深藍——七鏟土黃——八鏟青蓮——九鏟綠——十鏟羽線

檢驗整理

下料——匹量——研光——修絨——補花——定級——簡貨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是我國傳統文化遺產中的「活化石」,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文化瑰寶。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發展變化在某種程度上見證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歷程。特別是遺留下來的大量雲錦實物對於我們研究中國紡織品的發展歷史、探索紡織品的織造工藝、了解不同時代的文化取向和審美觀念,以及歷代職官制度、服飾制度和工匠體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是一項嚴密而系統的工程,其包含的科技內涵十分豐富,可以為中國工藝史、科技史、文化史提供實證材料,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公認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

傳承現狀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絲織新品種不斷湧現,服飾面料更新換代加速,市場對雲錦的需求量減少,加之雲錦的學藝周期長、勞動強度大,青年人多不願從事此項工作,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已瀕臨失傳。當代雲錦研究所確認的傳承人有24人,都是具有多年雲錦設計、織造經驗的技藝人員[5]

傳承人物

朱楓,男,漢族,1915年生,2009年去世,江蘇南京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申報項目:傳統技藝。

保護措施

1957年12月, 南京市雲錦研究所成立。雲錦研究所成立後,初期工作重點在搜集整理雲錦紋樣畫稿,總結歸納雲錦創作藝術規律,培訓藝徒,搶救瀕臨失傳的工藝絕技。先後整理出版了大型彩色圖案集《南京雲錦》和黑白圖案集《南京雲錦》,恢復了失傳品種"雙面錦"、"凹凸錦",開發出人民大會堂江蘇廳裝飾用錦"雨花錦"等;同時徵集購買了相當數量的一批雲錦匹料、塊樣、實物資料,為雲錦的研究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2年,國家輕工部撥專款籌建中國織錦工藝陳列館,後改名為"南京雲錦博物館"[6]

博物館內薈萃了從戰國到明清最具代表性的雲錦精品實物資料,以及近年來精心複製的我國歷代珍貴絲織文物,是一處獨具文化內涵和古代科技知識的民族文化遺產。

博物館曾先後受北京定陵博物館、湖南長沙博物館、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等國內外知名博物館委託,複製完成了數百年前甚至更早的古絲織文物,並通過研究、複製,進一步挖掘整理了傳統的織造技藝。

視頻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相關視頻

2018第一屆南京雲錦文化節活動回顧
南京周《雲錦時尚秀》古老織錦技藝與時尚的完美結合
接地氣的老手藝!南京雲錦新生:只為更好地傳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