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十八愁》是一則繞口令。
繞口令又稱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是一種民間傳統的語言遊戲[1],由於它是將若干雙聲、疊韻詞或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有意集中在一起,組成反覆、重疊、繞口、拗口的句子,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讀起來使人感到節奏感強,妙趣橫生。
繞口令結構方式有對偶式和一貫式兩種[2]。對偶式兩句對偶,平行遞進,如《四和十》:「四是四,十是十;要想說對四,舌頭碰牙齒;要想說對十,舌頭別伸直;要想說對四和十,多多練習十和四。」對偶式的繞口令最有名的是中國民間流傳的繞口聯[3],如:「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丫頭啃鴨頭,鴨頭咸,丫頭嫌。」這副繞口聯同音異義,頗為繞口,實屬巧對妙聯。「求自在不自在,知自在自然自在;悟如來想如來,非如來如是如來。」上聯下聯各列出四個「自在」和「如來」,而四次出現的含義各不相同,耐人尋味。
“ |
狼也愁,虎也是愁,象也愁,鹿也愁,騾子也愁馬也愁,豬也愁,狗也是愁, 牛也愁,羊也愁,鴨子也愁鵝也愁,蛤蟆愁,螃蟹愁,蛤蜊愁,烏龜愁,魚愁蝦愁個個都愁。 虎愁不敢把高山下,狼愁野心耍滑頭,象愁臉憨皮又厚,鹿愁長了一對大犄角。 馬愁鞴鞍就行千里,騾子愁它是一世休。羊愁從小它把鬍子長,牛愁本是犯過牛軸。 狗愁改不了那淨吃屎,豬愁離不開它臭水溝。鴨子愁扁了它的嘴,鵝愁腦瓜門兒上長了一個『錛兒嘍』頭。 蛤蟆愁了一身膿皰疥,螃蟹愁的本是淨橫摟。 蛤蜊愁閉關自守,烏龜愁的膽小盡縮頭,魚愁離開水不能夠走,蝦愁空槍亂扎沒準頭。 |
” |
特點
繞口令可以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倖保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4]。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聲疊韻詞。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於中國勞動人民的口頭語言之中了。
繞口令多是詼諧而活潑,節奏感較強,富有音樂效果。有的用方言朗讀更具有濃郁鄉土特色,毛澤東同志生前也喜歡繞口令[5]。
值得一提的是,繞口令是語言訓練的好教材,認真練習繞口令可以使頭腦反應靈活、用氣自如、吐字清晰、口齒伶俐[6],可以避免口吃,更可作為休閒逗趣的語言遊戲。
視頻
十八愁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傳統語言遊戲——繞口令 ,搜狐,2020-07-26
- ↑ 繞口令的特點 ,豆丁網,2011-01-13
- ↑ 繞口令對偶式的結構是怎樣的? ,愛問,2018-09-30
- ↑ 一門特殊的繞口令語言藝術,住哪兒網
- ↑ 繞口令越繞越有趣 ,央視網,2007-07-31
- ↑ 常練50「繞口令」:孩子練就好口才,聰明又伶俐,搜狐,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