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Geological Museum of Peking University)是一個集科普宣傳、人才培養[1]、標本存檔、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於一體的多功能、現代化的國家級高校地學博物館。該館整體由陳列館和檔案館兩部分組成,展廳部分包括陳列館和地質學綜合教學實習室兩個展廳。

該館網絡在線數字版本為北大地質數字博物館(Geological Digital Museum of Peking University)。2016年,博物館所依託的北京大學地空學院逸夫二樓接受校友捐贈。

2019年12月31日,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網站在北京大學計算中心的支持下,全新改版上線,以新的面貌迎接2020年元旦的到來。

簡介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由北京大學地質陳列館更名而來。早在1909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創設之初,就基於各學科實習室標本,逐步充實,成立了北京大學地質陳列館。

北大地質博物館位於燕園東門旁的逸夫貳樓(新地學樓)內,展廳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包括地質陳列館和地質學綜合教學實習室兩個展廳。地質陳列館是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科普場館,展廳面積為400平方米,按礦物、岩石、礦床、構造地質和古生物等內容常年陳列展出各類典型地學標本近千件。這些藏品主要系本世紀50年代中期北京大學地質地理學系恢復招生以後,由北大師生陸續收集積累的典型教學科研件標本、北大老師出國收集的國外典型地學標本、國內各地學研究機構以及海內外學者和友人捐贈的標本。地質陳列館還定期組織地學成果和地學科普知識的特展。地質學綜合教學實習室是新建的、主要面向學習地球科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專業展廳。展廳面積600平方米,分為三個展區:野外實習基地展區、專業基礎課實習展區、科研成果和特色標本展區。地質學綜合教學實習室陳列標本2千餘件。除此之外,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還配備有5個標本存檔室約1000平方米,收藏了各類典型和模式地學標本近10萬件。

博物館現有科研成果和特色標本展為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展。中生代為爬行動物的時代,爬行動物下海是這一時期的重大演化事件之一。博物館海生爬行動物展展示了產自華南三疊系的魚龍,海龍,鰭龍及原龍類,其中魚龍類標本完整的展現了從早三疊世下海之初的巢湖龍到晚三疊世可以進行遠洋巡遊的關嶺魚龍的演變歷程。

展館構成

展廳展示內容包括:史前生命,礦物,寶石和玉石[2],岩石,構造,礦床等。

生命的見證 洪荒世界的印跡

「化石」來源於拉丁文fossil,意思為「被挖掘出的」,原指任何埋藏的東西。不僅有石化動物、植物殘體,還包括岩石、礦石和人工製品,如鑄幣。現在,該詞專指史前生存但被自然埋藏和保存的有機體的殘體。

人類對化石的認識過程

人類對化石的興趣是由什麼時候開始的?也許可以上溯到人類剛開始出現的洪荒時代。因為在法國勃艮第地區的一個岩洞裡,曾發現一批腹足綱動物和珊瑚的化石,而這些化石竟屬於生活在大約8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所有;意大利的格里瑪爾蒂、英格蘭的鄧斯塔布爾高地、法國的伊索瓦爾等等——這些地名象徵着人類最早的起源,那些地方的史前岩洞、洞穴和遺址,藏有海膽、菊石、貝殼、角鯊的牙齒,統統都是化石而且大多穿了孔,仿佛曾經被人當作護身符配戴在身上;埃及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也發現過化石,有些鑲嵌着金屬屬於古埃及王朝(前3200-前343年)的人所有

世界化石圖鑑: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 植物

一塊塊精美的標本、一幕幕激動人心的發現,不斷吸引着古生物學者和越來越多的化石收集業餘愛好者加入到這一活動中來。1900年8月,西伯利亞東部兩個拉慕族獵人正在追蹤一隻麋鹿的足跡,突然他們發現在離路面幾米外的地方,藏有一團黑漆漆的龐然大物,上前一看,赫然是一具完好無損的屍體;1901年10月15日,冰封的草原上出現了一幅令人驚嘆的景象:10輛雪橇由馬拉着,一字排開,運送着現代人親眼目睹的第一隻長毛象;

1910年,羅伯特·福爾肯·斯科特爵士開始了其具有歷史意義、但充滿悲壯的南極探險。雖然他與四個夥伴最後都成為惡劣天氣的犧牲品,但他們留下了重要的科學發現——從探險家的遺物中發現了已形成化石的種子蕨,玉羊齒屬。這一發現充分證明了冰天雪地的南極洲曾是肥沃大陸的一部分;同時可以推知,斯科特了解他的發現具有科學的重要性。

在博物館您將看到的是一代代古生物研究者的發現和研究成果,是他們心血和汗水的結晶。

礦物與岩石:地球的細胞

自然界的冰、雪,組成大地的土壤和岩石中的各種礦物,以至於我們吃的食鹽、用的大多金屬材料等等,莫不都是晶體。

結晶學:是以晶體為研究對象的一門自然科學,在礦物學母體中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歲月才脫胎而出。它雖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卻與礦物學保持着密切的血緣關係。

礦物學:是研究礦物的一門科學,是地質科學的重要分支之一。

礦物的概念是人類在從事採礦、冶煉的生產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在早期的原始概念中,就是把採礦過程中採掘出來的未經加工的天然物體稱為礦物。但是,隨着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不斷進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逐步深化,礦物的概念也不斷地有所發展。

岩石學:地質學的一個分支,它是研究岩石的分布、產狀、成分、結構、構造、分類、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學。

礦床:珍奇的天賜寶藏

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的東北邊緣,阿爾泰山脈的東端南麓,額爾齊斯河的源頭,有一個和共和國命運息息相關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號礦坑。

可可托海三號礦坑規模之大,礦種之多,品位之高,成帶性之分明為國內獨有、世界罕見,是全球地質界公認的「天然地質博物館」,蘊藏着鋰、鈹、鉬、銣、銫、鉿、鈾、釷等多種稀有及放射性元素;有色金屬銅、鎳、鉛、鋅、鎢、鉍、錫等;黑色金屬錳、鐵等;非金屬礦物雲母、長石、石英、重晶石、藍晶石等;寶石礦藏海藍寶石、石榴子石、芙蓉石(粉色水晶)等。這個大坑,不僅為中國第一顆核彈提供了必需的稀有金屬,而且更為航空航天事業以及相關尖端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資金後盾。當年在成功爆炸核彈之後,國防科工委向礦區專發了一份賀電和感謝信,已被永久收藏。自1956年算起,近50年的時間中,可可托海的鈹礦是中國唯一的鈹礦來源——是我國鈹工業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這個大坑,專家稱之為共和國的功勳礦。最讓人大飽眼福的是這裡出產的礦物珍品,人們採到過16公斤重的海藍寶石、17公斤重的黃玉、60公斤重的鉭鈮單晶礦、500公斤重的水晶塊、12噸重的石榴子石、30噸重的綠柱石晶體等。最引人注目的是60公斤重的鉭鈮單晶礦,它通體黝黑,鉭鈮含量超過70%。鉭、鈮合金被廣泛應用於火箭、人造衛星、航天飛機等的製造。

礦床學(mineral deposits):研究礦床在地殼中形成條件、形成原因、形成機理和分布規律,是地質科學中的主要學科之一。

萬仞高峰竟堪折——構造地質學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構造地質學:地質學主要二級學科之一,是研究岩石圈內地質體的形成、形態和變形構造作用的成因機制,及其相互影響、時空分布和演化規律的地質學分支學科。構造作用或觸發的主要因素,因此,構造地質學說通常也就成為地質學的基本學說。

漫談 常識 趣聞

這裡將概述地球科學的科普常識,介紹多樣的常見礦物、岩石、構造標本,敘說地球科學研究的新鮮趣聞。豐富多彩的地質學世界,會讓你耳目一新。栩栩如生的志願者講解,會讓你如臨其境,兩屆化石周的多彩活動會讓你感嘆地球演化的神奇,化石文化周期間還有VR體驗哦 [7] !來一起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吧!

建築布局

陳列館

陳列館部分創立於1909年,是我國最早的地學專業博物館。展廳面積400m2,匯萃了北京大學地質學系90餘年教學標本的精華和世界各地的典型地學標本;是北京大學進行學生素質教育和科普宣傳的基地。

檔案館

檔案館部分是1996年以後由北京大學和國家教育部「211」工程支持的新建項目,擁有1個科研和教學成果展示廳(現地質學綜合教學實習室,600㎡)、4個研究工作室、1個信息處理室、2個標準脊椎動物化石修理室、5個標準地學標本存檔室(1000㎡)、近50個軌道存儲櫃以及齊全的數字化硬件設施,包括各種現代化的地學標本存檔和研究設備、以及可供教學活動和學術交流的多媒體演示系統;是北京大學培養地學人才的教學科研實踐基地。

陳列館、檔案館(含地質學綜合教學實習室)總面積約2500㎡。

參考文獻

  1. 人才培養的3種方式 ,搜狐,2017-12-18
  2. 玉石原石的五大鑑別方法 ,搜狐,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