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劍(sword)是一種尖頂且雙面開鋒的兵器,是種可以用來刺擊和砍殺的武器。但歐洲僅用於受封儀式的慈悲劍或用於斬首的斬首劍(沒有戳刺的需要)則是無劍尖的劍。劍的長度差異很大,短劍長約40公分,用於近身搏鬥;長劍則可以長達140公分,有些須要雙手才能揮動順暢。世界上許多文明都早從青銅時代開始就使用劍這種武器了。
目錄
定義
劍是一種傳統冷兵器,在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裡的括含範圍不同。西方古代只有雙刃和直型的劍,對西方人來說刀也被定義為劍的一種。雖然如英文在細分時會用Saber一字來指(單刃的)軍刀,Falchion來指(單刃的)彎刀,但它們也被包括於西方文化的劍中。
而在中國文化裡,劍與刀是兩種不同的武器。
劍特指同時滿足「單手握持」、「尖頭」、「直型」、「雙鋒」、「鋒刃無鋸齒」等特徵的刃具。
刀的定義則要廣泛得多,首先刀的定義不需雙手握持,也不指定直彎型態,因此「單鋒尖頭刃」和「單鋒平頭刃」都屬刀類,而不常見的「雙鋒平頭刃」(如農村使用的開山刀)也被定義為刀,近代步槍所使用各種異形槍刺也定義為刀(刺刀)。
在中國有分刀與劍,在日本則沒有分刀與劍,因此在日本刀與劍是相通的。
結構
最基本的劍法延續了數千年從未改變,但劍術卻因時代和地域而改變。神話、小說和現實中的許多名劍展現了劍在當時極高的地位。一把劍通常由劍身和劍柄兩部分組成。劍身包括前段、中段、後段,前段為首。中段分為身、脊、縱。後段分為末、鋒、尖。劍柄分為劍顎、護手、莖環、莖。劍首可分為環、後鼻。後鼻可以繫劍穗。劍鞘分為鞘口、護環、劍鞘、劍鏢四個部份,可以套在劍身上,有保護劍身和方便攜帶的作用。劍在收納時通常有製作精美之劍衣來保護存放。[1]
劍身
劍可以做出三種攻擊:砍、割和刺。細分有二十種使用法:錯、掛、攅、劈、沉、弸、斬、撥、截、刺、削、砍、戳、摸、撩、纏、拋、托、剪、挑、欄。劍刃有單刃和雙刃之分(西洋劍),還包括後來的劍尖雙刃的單刃直型佩劍。
不同的劍有不同的劍術,簡單來說,長劍或是劍的中後部可用來割或直擊,而短劍或劍鋒用來反手擊。有的劍可通過手的位置進行長劍和短劍的轉變。[1]
劍刃上的血槽可以減輕重量但不減強度和硬度,與I字型鋼鐵的原理相似。劍總是向劍鋒漸細,鋒利的尖端可用來刺。
劍柄
劍柄是與劍刃連在一起並可讓人操縱劍的部分,包括了把手、劍尾圓頭和護手(護手在中國稱為格),護手可以是一字型、十字型(西洋劍)或是半圓型(佩劍)的。劍尾圓頭只在西洋劍中出現,可以增強平衡性,中式劍中只有一個帶環的鈍頭,可用來繫劍穗。[1]
柄腳就是劍刃包裹在劍柄內的部分。
劍首
指劍柄的頂部裝飾,故又叫劍頭。其作用主要是平衡重心以利手感,二則裝飾用。
古代劍首上一般無孔,而柄靠近首部有孔,可穿繩或者系劍穗。現代劍的穿繩孔一般在劍首末端,又稱劍墩。劍首造型多樣,常見的有單純扁圓柱形、突起成冠狀,或其上鏤有花紋裝飾。根據劍名、劍意,特殊造型有龍紋劍首、蝙蝠劍首、如意劍首、雲紋劍首,牡丹劍首、太極八卦劍首等等。其材質以金屬或玉石裝飾為主。
據《晉書。輿服志》記載:漢制,皇帝百官皆佩劍。貴者劍首用玉頭,其次用蚌、金銀、玳瑁為雕飾。晉張敞《東宮舊事》:「太子儀飾有玉頭劍。」《漢書。雋不疑傳》又載:「晉灼日古長劍首以玉作井鹿廬形,上刻木作山形如蓮花初生。」[1]
劍把
指手握部分之主體。又稱劍柄、劍夾。有單、雙手之分。單手劍把長10至20厘米,雙手劍把長20厘米以上。劍莖指劍身後面穿入或者兩片膠合式固定劍莖。劍把的材質有木、玉石、象牙獸角等。木把上有雕刻圖案,有的包裹有鮫魚皮,還有的纏繞繩結,例如越王者旨於賜劍柄纏繞絲帶,以利握持且固定把柄。劍把的前部靠近護手處一般有虎口套圈,主要作用是套牢木把、防止開裂、頂緊護手。劍把中部有的綴以寶石、玉石或金銀等貴金屬為飾。有在劍把上鏤刻器主名號或其他銘文。
劍格
俗稱護手,古稱鐔、格。指劍身與握柄之間作為護手的突出部分,防止兩劍相格後刺傷握持之手而設,另一個重要功能是防止刺物時手滑到劍刃上受傷。
現代龍泉所產劍中少數劍借鑑了現代做法,劍格附近設有卡榫,以鎖住劍鞘,防止劍身滑出劍鞘。護手為整劍的視覺中心,也是鑄劍師匠心設計裝飾的重點,以表現劍名、劍意的文化內涵。故護手之造型最為豐富多彩,其裝飾之圖案,舉凡日月星辰、山川大海、祥獸吉物、花卉魚鳥均可採用。材質多與劍首同,以求配套,或加飾其他寶石珠玉,以顯華貴。[1]
劍身
指劍有鋒刃之部位。其材質視不同品種和使用要求,分別採用中碳鋼、不鏽鋼、花紋鋼、合金鋼或鋁合金等。為增強劍身強度,有包鋼(鋼芯)或刃部嵌鋼。劍身修長,兩側出刃,中間為脊。為使劍身輕薄而堅韌,其剖面形狀常見的四邊菱形(菖蒲形)、八邊菱形、劍身中部凸起一個菱形脊等三種。劍身上還常鏤刻、鎏銅、錯金圖案或銘文。
劍身又分劍顎、劍脊、劍刃和劍鋒(尖)四個部位。[1]
劍顎
俗稱吞口,劍上較少見。指劍身與護手間的銅片,作為防止劍鞘滑落,格擋來劍或美觀之用,又稱肩。劍顎附近區位,多在此鏤刻劍名、劍主字號、工匠名,或造劍時間等銘文。唐詩人劉禹錫有「故人贈寶劍,鏤以瑤華文」之句。
劍脊
指劍身中央突起部分,有增強劍身強度的作用。有單脊、雙脊或三脊(成血槽狀)。要求劍脊平直,兩面刃對稱,以保持劍的平衡。
劍刃
古稱鍔,指劍身兩的鋒利部分。常在刃部夾鋼,以增加劍的銳利。
劍鋒
指劍身末端、劍尖附近部分。其形狀一般有尖鋒和圓鋒二種。
劍鞘
又名劍匣、劍室,俗稱劍殼。駱賓王《詠懷古意上裴侍郎》:「劍匣胡霜影,弓開漢月輪。」劍鞘的裝飾歷來為人所重視,唐代盧照鄰有詩云:「翠羽裝劍鞘,黃金飾馬鞍」。[1]
劍鞘主要是用來保護劍刃。在人類歷史中,劍鞘曾用皮革、木材、以及銅鐵等金屬材料充當。現代劍多用普通花梨木,少數也有鐵、銅、不鏽鋼等金屬製作,上有刻花。」
劍刃進入鞘的地方叫做鞘口,這一部分比劍鞘本體要寬,方盒狀,上面有個小環或是圓扣便於攜帶。皮革劍鞘在保護劍端部分通常使用金屬或金屬環包裹,以免劍鞘被穿通。
劍的鑄造
劍的冶煉,從初期的青銅劍轉化為鐵劍演變到夾鋼劍,再發展到純鋼劍。夾鋼劍的鍛造過程大體如下:
錘打
將鐵塊在爐中燒熔,經滲碳工藝製成劍坯,反覆多次,其程度視所制劍質(硬劍、軟劍或武術劍)而定。
刨銼
用鋼刀削銼,使劍身厚度適中,劍脊與劍刃之間呈一定坡度,劍脊須居劍身正中,並成一直線。
淬火
運用傳統淬火之法,「強鍛」後,使用特殊淬火劑作「柔化」處理,使劍身剛柔並寓,能屈能伸。屬高精工藝,非一般匠工所能得心應手。
磨光
將已銼之劍置於厝石上磨光。用金鋼沙布裹鐵尺均勻磨擦。先用粗沙布粗磨,後用細沙布細磨。磨光之工倍於錘打與刨銼。
鋼磨
將已具彈性之劍,再用鋼塊磨礪;或用鋼尺緊扎劍身,置於厝石上磨。龍泉北鄉有座山,特產厝石,俗名「亮石」。劍經「亮石」磨後,不用鍍鎳,劍身青光照人。
鑲嵌
磨光後,在劍身上用鋼針鏤刻圖案、劍名、店號及定製者囑題之字,嵌上赤銅,經化工處理,使青光劍身上呈現金色,產生色彩對比,具有靈光寶氣感。工匠鏤刻圖案,不用描圖,只憑一支鋼針在寬僅寸余的劍身兩面運針自如,鏤刻黃龍金鳳,栩栩如生,奔騰欲飛,龍鳳呈祥,幸福縈繞;七星如北斗行天,光耀奪目,極具藝術構思。
劍質的優劣,除鍛鍊技術外,還與淬礪的水質、淬火劑、氣候等都有很大關係。[2]
中國古代名劍
承影劍
上古名劍,承影是一把精緻優雅之劍,十大名劍之一。鑄造時間不明曾被商王帝所收藏,與含光劍、宵練劍並稱殷(依燕穎)商王帝(天子君主)三劍。相傳出爐時,"蛟分承影,雁落忘歸",故名承影。後有由春秋時衛國藏劍名家孔周收藏。[3]
純鈞劍
銅錫合金,是一把尊貴無雙的劍。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人歐冶子所鑄
又名純鉤劍。在《越絕書.外傳記寶劍》中,是這樣述它的:「如芙蓉始出,觀其(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
純鈞劍,外觀雖然精緻華美,觀之,令人賞心悅目,但鋒芒決不因其華美而減之,它斬金截鐵,依然如同摧枯拉朽。也就是它將亮麗優美與鋒芒不減完美地融為一體,被喻為尊貴無雙的千古絕唱之劍。[3]
魚腸劍
意謂極小之匕首,可藏置於魚腹中
古寶劍名。《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使專諸置魚腸劍炙魚中進之。」一說謂劍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魚腸。見《淮南子·修務訓》:「夫純鉤魚腸之始下型,擊之不能斷,刺之不能入」漢高誘注。參閱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魚腸劍,也稱魚藏劍,據傳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錫;若耶溪之銅,經雨灑雷擊,得天地精華,製成了五口劍,分別是湛盧劍、純鈞劍、勝邪劍、魚腸劍和巨闕劍。[3]
干將劍
莫邪劍
漢高祖斬白蛇之劍
干將、莫邪是兩把劍,但是沒有人能分開它們。干將、莫邪是兩個人,同樣,也沒有人能將他(她)們分開。干將、莫邪是干將、莫邪鑄的兩把劍。干將是雄劍,莫邪是雌劍。
七星龍淵劍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五,誠信高潔之劍。傳說是由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歐冶子和干將為鑄此劍,鑿開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仿佛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唐朝時因避唐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龍泉」,簡稱龍泉劍。[3]
軒轅夏禹劍
軒轅夏禹劍,又名軒轅劍[4]
泰阿劍
楚國的都城已被晉國的兵馬圍睏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世人都說,泰阿劍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但是兩位大師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說泰阿劍是一把諸侯威道之劍早已存在,只是無形、無跡,但是劍氣早已存於天地之間,只等待時機凝聚起來,天時、地利、人和三道歸一,此劍即成。
赤霄劍
赤霄劍,十大名劍之一。赤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寶劍。頗具歷史價值。
漢高祖所得,鐵,銘曰赤霄大篆書,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 高祖劉邦佩劍,起義時有鑄劍師打造的青銅劍。劍身仿秦劍。秀有花紋。"斬白蛇、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都指這把劍。
湛瀘劍
湛盧(zhàn lú)劍或湛瀘劍是春秋時期鑄劍名匠歐冶子所鑄名劍之一。五大蓋世名劍之首。十大名劍排名第二。
據《越絕書》記載,公元前496年, 越王允常懇求天下第一鑄劍大師歐冶子為己鑄劍。歐冶子奉命之後,帶著妻子朱氏和女兒莫邪,從閩侯出發,沿閩江溯流而上,來到了山高林密海拔1230米的湛盧山,這裡發現了鑄劍所需的神鐵(鐵母)和聖水(冰冷的泉水)。歐冶子在這裡住下後,闢地設爐,用了三年的時間,終於煉成。另一說為古地名,即指福建省北部的松谿縣。[3]
軒轅夏禹劍
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 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
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軒轅夏禹劍!對這樣一把劍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黃帝、夏禹!對這樣兩個人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勇氣、智慧、仁愛……一切歸於兩個字:聖道。
另有一說,夏禹劍和軒轅劍是不同的兩把劍。 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是軒轅劍。而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的是夏禹劍.[3]
劍
中國歷史現存最逆天的五把神劍,一把隕石打造,一把禁止出境!
鍛刀大賽-馬來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