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與湛盧劍的創始人。福州古稱冶城,市北的冶山和劍池,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另福建北部的湛盧山,浙江龍泉七星井,均有歐冶子鑄劍遺蹟。

另一說為古代甌江流域生活着的閩族匠人。

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併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為楚國的屬國。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第一把鐵劍「龍淵」(後改名龍泉),開創中國冷兵器之先河。

歐冶子鑄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銅名劍,冠絕華夏。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與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歐冶子曾為越王勾踐鑄了五柄寶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名劍:龍淵(即龍泉劍)、泰阿、工布。

快速導航 詞條圖冊城市百科 中文名 歐冶子 女 兒 莫邪 特長 冶金術 所處時代 浙江寧波(一說為福建福州) 主要成就 古代鑄劍鼻祖,鑄造多種寶劍 所鑄寶劍 湛盧劍、勝邪劍、工布劍等 職業 鑄劍大師 國籍 越國 出生日期 公元前514年前後 目 錄 1人物介紹 2生平介紹 3主要作品 4文獻記載 5出土文物 6所鑄名劍 龍淵劍 故事 備註 泰阿劍 故事 備註 工布劍 故事 備註 湛盧劍 備註 純鈞劍 故事 備註 勝邪劍 故事 備註 魚腸劍 故事 備註 巨闕劍 故事 備註 7鑄劍遺蹟 湛盧山 歐冶池 冶父山 將軍廟 8詞條圖冊 1人物介紹編輯 歐冶子 歐冶子 歐冶子(約公元前514年前後),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寶劍創始人。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併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國的屬國。

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了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龍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

同時,歐冶子是歷史上另一位鑄劍大師干將的岳父,莫邪正是歐冶子的女兒。

以上文字些許謬誤: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第四

闔閭元年

干將者,吳人也,乃歐冶子之徒,俱能為劍。越前來獻三枚,闔閭得而寶之,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一曰干將,二曰莫耶。莫耶,干將之妻也

2生平介紹編輯 歐冶子 歐冶子(2) 歐冶子的事跡見於《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第十三》,書中說,越王勾踐有五把寶劍,請善於相劍之士薛燭為其看劍,當看「純鈞」(寶劍名)時,越王說,有人想用「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pǐ)、千戶之都二」作交易,可否?薛燭答曰:「不可。當造此劍之時,赤堇(jīn)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雨師掃灑,雷公擊橐(tuó);蛟龍捧爐,天帝裝炭;……歐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巨闕……今赤堇之山已合,若耶之溪深而不測。群神不下,歐冶子即死。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此一物,有市之鄉二、駿馬千疋、千戶之都二,何足言哉!」

上述記載,雖然帶有傳說的成分,但也足見歐氏所鑄之劍之絕妙。所用原料為銅和錫,顯然鑄的是青銅劍。據現代考古發掘報道,1965年底,在湖北江陵出土越王勾踐劍。該劍出土時完好如新,鋒刃銳利,劍身滿布菱形花紋,用鳥篆刻鏤的銘文為「越王鳩淺自作■」。經北京鋼鐵學院等用質子X射線熒光非真空技術分析得知,劍是用相當純粹的高錫青銅鑄成的,黑色花紋處含有錫、銅、鐵、鉛、硫等成分,鑄造工藝非常高超。這一考古發現給上述歐氏鑄劍的記載提供了一個實物佐證,說明歐冶子鑄寶劍並非神話。

又據《越絕書》記載,歐冶子曾應楚王之邀與干將(傳說與歐冶子同師)一起「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一作工市)」。楚王曾引泰阿之劍大破晉鄭王三軍。

歐冶子鑄的劍以湛盧劍最為有名,稱為「天下第一劍」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載:「越王允常(勾踐之父)命歐冶子鑄劍。」歐冶子到閩、浙一帶名山大川遍尋適宜鑄劍之處。當他見到湛盧山(今福建松谿縣)清幽樹茂,薪炭易得,礦藏豐富,山泉清冽,適宜淬劍,就結舍於此鑄劍。3年辛苦,終於鑄就了鋒芒蓋世的湛盧之劍。時世上五大名劍是:湛盧、鉅闕、勝邪、魚腸、純鈞(又作純鈎),名列第一的是湛盧。此劍可讓頭髮及鋒而逝,鐵近刃如泥,舉世無可匹者。後代詩人題詩曰:「十年雲臥湛盧下。斗間瞻氣有雙龍,人間何處問歐冶?歐冶一去幾春秋,湛盧之劍亦悠悠。」,湛盧山也因此稱為「天下第一劍山」。

從元代湛盧書院山長楊纓帶神話色彩的描繪中可以看出湛盧之劍的名聲何其顯赫:「歐冶子挾其精術,徑往湛盧山中,於其麓之尤勝且絕者,設爐焉。取錫於赤謹之山,致銅於若耶之溪,雨師灑掃,雷公擊劈,蛟龍捧爐,天帝裝炭,蓋三年於此而劍成。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斗耀,星斗避怒,鬼神悲號,越王神之。」明代馮夢龍所著的《東周列國志》中說:湛盧劍「乃五金之英,太陽之精,出之有神,服之則威」。

《東周列國志》中還寫了一個故事:湛盧寶劍鑄成,越王視之為國寶。越國被吳國攻滅,吳王闔閭獲此劍。但有一天此劍忽然不見了!而某日在楚昭王的枕邊突然發現這把寒光閃閃的寶劍。相劍者入宮解謎道:此乃吳中劍師歐冶子「湛盧」寶劍,吳王無道,殺王僚自立,又坑殺萬人以殉其女,吳人悲怨,豈能得此劍?比劍所在之國,其國祚必綿遠昌熾。楚昭王大悅:「此乃天降瑞兆也!」可見,湛盧寶劍已成為預示國家興亡的神物了!唐朝詩聖杜甫有詩詠道:「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歷代詩文提及湛盧的很多。

湛盧劍幾經輾轉流傳,據說唐時為薛仁貴獲得,後傳到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手中。紹興十二年(1142年),岳飛父子遇害後,湛盧劍不知下落。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雖然無法確定是否為歐冶子所鑄,但作為同一時期的青銅劍,可以為考證湛盧劍工藝水平提供珍貴資料。

3主要作品編輯 歐冶子 歐冶子 關於「龍淵」劍的誕生過程,《越絕書》越絕書中有「楚王見劍」的記載:

楚王命令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冶子,叫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制出利劍來。最後他來到了龍泉的秦溪山旁,發現在兩棵千年松樹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淨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就鑿池儲水,即成劍池。

歐冶子又在茨山下採得鐵英,拿來煉鐵鑄劍,就以這池裡的水淬火,鑄成劍坯,可是沒有好的亮石可以磨劍,歐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尋萬覓,終於在秦溪山附近一個山岙里,找到亮石坑。發覺坑裡有絲絲寒氣,陰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異物。於是焚香沐浴,素齋三日,然後跳入坑洞,取出來一塊堅利的亮石,用這兒水慢慢磨製寶劍。

經兩年之久,終於鑄劍三把: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這些寶劍彎轉起來,圍在腰間,簡直似腰帶一般,若乎一松,劍身即彈開,筆挺筆直。若向上空拋一方手帕,從寶劍鋒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為二。斬銅剁鐵,就似削泥去土,之如此,皆因取此鐵英煉鐵鑄劍,取這池水淬火,取這山石磨劍之故。

楚王見劍大喜,乃賜此寶地為「劍池湖」,唐乾元二年此地置縣就以第一把寶劍為縣名,叫「龍淵縣」,因避唐高祖名諱「淵」字,改叫「龍泉」,一直叫到今天。為了紀念龍泉寶劍鼻祖歐冶子,後人在劍池湖建了「劍池亭」和「歐冶子將軍廟」,成了一方千年古蹟。

歐冶子春秋春秋時越人。籍貫、生卒年不詳。冶金術。

4文獻記載編輯 湖北省文物局工作隊: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5,第33—39頁。

馬肇曾、韓汝玢:越王勾踐劍表面黑色紋飾的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6(1987),2,第170—174頁。(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5出土文物編輯 據現代考古發掘報道,1965年底,在湖北江陵出土越王勾踐劍。該劍出土時完好如新,鋒刃銳利,劍身滿布菱形花紋,用鳥篆刻鏤的銘文為「越王鳩淺自作。經北京鋼鐵學院等用質子X射線熒光非真空技術分析得知,劍是用相當純粹的高錫青銅鑄成的,黑色花紋處含有錫、銅、鐵、鉛、硫等成分,鑄造工藝非常高超。這一考古發現給上述歐氏鑄劍的記載提供一個實物佐證,說明歐冶子鑄寶劍並非神話。

6所鑄名劍編輯 龍淵劍 (全名「七星龍淵劍」,故又作「七星劍」,後改作「龍泉劍」)

屬性:誠信高潔之劍

長度:不詳(亦有資料記說1.2米)

材質:鐵

外貌:金色

鑄劍:歐冶子、干將

主人:伍子胥

故事 歐冶子 歐冶子 話說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某日被追至長江之濱,無路可逃之時卻招一「漁丈人」橫舟搭救。伍子胥為報恩並囑託漁丈人不要泄露他的行蹤,漁丈人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出自《吳越春秋》。)

備註 當年為紀念龍淵劍出世,楚王賜名此劍出產之湖為「劍池湖」。唐代亦為紀念龍淵劍,欲將龍淵劍出產之縣命名「龍淵縣」,但忌諱用高祖李淵之名的「淵」字,故改名「龍泉」。龍泉縣由此得名,龍淵劍亦從此改名為「龍泉劍」,更揚名天下。

泰阿劍 (亦常寫作「太阿劍」,異名「太哥」)

屬性:威道之劍

長度:三尺

材質:鐵

外貌:青色,劍身天然鐫刻篆體「泰阿」二字

鑄劍:歐冶子、干將(另一說秦昭王所鑄)

主人:楚王、秦始皇

故事 晉國出兵伐楚,圍困楚都三年,為奪楚國鎮國之寶「泰阿劍」。楚國欲城破之時,楚王無奈親自拔劍迎敵,突然劍氣激射,飛砂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晉軍全軍覆沒……(出自《越絕書》。)

備註 無

工布劍 (異名「工市」)

屬性:不詳

長度:三尺

材質:鐵

外貌:不詳

鑄劍:歐冶子、干將(另一說為秦昭王所鑄)

主人:秦始皇

故事 不詳

備註 霸道之劍

湛盧劍 (亦作「湛瀘劍」或「湛廬劍」,異名「冗盧」)

屬性:仁道之劍

長度:不詳

材質:銅錫

外貌:通體黑色,渾然無跡,無堅不摧而又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

鑄劍:歐冶子

主人:越王(允常、勾踐)、吳王(闔閭、夫差)、楚昭王、薛仁貴、岳飛

備註 1常被歷代詩文提及,如杜甫的《大曆三年出瞿塘峽久居夔府將適江陵》中寫到「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

2資料說是越王允常懇求歐冶子造出的湛盧劍,留于越國。越國戰敗時理論上來說應該是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但很多資料都說吳王闔閭(夫差之父)就曾擁有此劍,不得其解。

純鈞劍 (異名「淳鈞」「純鈎」)

屬性:尊貴無雙之劍

長度:不詳

材質:銅錫

外貌:黃色

鑄劍:歐冶子

主人:勾踐

故事 某日,已擊敗吳國的越王勾踐找「天下第一相劍大師」薛燭相劍,先後拿出毫曹和巨闕兩把名劍,薛燭卻不以為然。最後越王勾踐命人取出純鈞劍,薛燭大驚,更言用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換之而不可。

備註 無

勝邪劍 (異名「磐郢」)

屬性:不詳(我認為應該是「性惡之劍」)

長度:不詳(一說為小劍)

材質:銅錫

外貌:不詳

鑄劍:歐冶子

主人:闔閭

故事 歐冶子鑄劍之時即認為劍中透着惡氣,每鑄一寸,便更惡一分,故名「勝邪」。

備註 無

魚腸劍 (異名「蟠鋼」「松紋」)

屬性:勇絕之劍

長度:不詳(總之很短,類似匕首)

材質:銅錫

外貌:白色

鑄劍:歐冶子

主人:闔閭、專諸

故事 公子光備辦酒席宴請吳王僚。當時吳王僚穿了三重鐵甲,使兵衛陳道,立侍持刃保護。喝酒喝到暢快的時候,公子光假裝腳有毛病,進入地下室,讓專諸把魚腸劍放到烤魚的肚子裡去獻魚。吳王僚正注意烤魚異常鮮美的氣味之時,專諸猛拔魚腸劍刺向吳王僚。兵衛用兵器架攔,魚腸劍斬斷兵器,貫穿吳王僚三層鐵甲,直穿其背。吳王僚透胸斷骨,隨後公子光上台,成為吳王闔閭。(出自《吳越春秋》《史記·刺客列傳》)

備註 1因專諸曾在太湖邊學燒魚之術,後人把他奉為「廚師之祖」,舊時城內居民時常前往焚香祭奠。現在蘇杭一帶的名菜「糖醋魚」乃「糖醋黃河鯉」的簡稱或俗呼,就是「全炙魚」(一說為「全魚炙」)的傳承及代表,而它的發明者正是教專諸做魚的人,春秋時期名廚太和公(或太湖公)。

2吳王闔閭,又作闔廬。姓姬,名光,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春秋末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軍事家,春秋五霸之一。

巨闕劍 (亦作「鉅闕劍」)

屬性:不詳(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鋒利之劍」,因為據說其為越五劍中最鋒利的一把。)

長度:刃長三尺有三,柄長七寸,刃寬約五寸(重約五斤)。

材質:銅錫

外貌:鈍而厚重。

鑄劍:歐冶子

主人:闔閭、勾踐

故事 傳說巨闕劍初成時,越王勾踐坐於露壇上,忽見宮中有一馬車失控,橫衝直奔,驚嚇了宮中的伺養的白鹿。於是越王勾踐拔出歐治子剛鑄成的巨闕劍,指向暴走中的馬車,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卻在這拔劍一指時,手中的劍氣卻將馬車砍為兩節。隨後越王勾踐又命人取來一口大銅鍋,用此劍一刺,便將銅鍋刺出了一大個缺口來,毫不費力,就如切米糕般輕易。巨闕也因此而得名。

備註 1傳說當年在造純鈞劍時剩下了一塊鍛造所用的神鐵,於是歐冶子用這塊神鐵,造就了一把匕首「問天」。這把匕首,後來受用於朝廷之中,因太過鋒利,而被用於古時最殘酷的死刑「凌遲」。

2越王勾踐實則應寫作「句踐」。古時並無「勾」字,用「句」字通之。乾隆刊武英殿本《史記》錯引了明代不正規監本寫成了「勾踐」,造成後世從誤者甚多,導致近代已積非成是。

7鑄劍遺蹟編輯 歐冶子鑄劍遺蹟有多處,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

湛盧山 春秋時期,諸國混戰,閩地為丘陵地帶,宜於短兵相接,利劍成了提高戰鬥力的重要武器.鑄劍的能工巧匠便在這樣的背景里產生,歐冶子就是代表之一。據《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允常聘歐冶子作名劍五枚。」歐冶子帶妻子朱氏、女兒莫邪,到閩、浙一帶名山大川遍尋適宜鑄劍之處。當他們看到湛盧山清幽樹茂,薪炭易得,礦藏豐富,山泉清冽,適宜淬劍,就結舍於此鑄劍。經過3年辛苦,終於鑄就了鋒芒蓋世的五枚劍,大刑三:湛盧劍(深沉、墨色,意為黑色的勝利),純鈞劍(劍出鞘如芙蓉出水,泱泱如水消溶),勝邪劍(取莫邪名之意)。小刑二:魚腸劍(吳臣專諸受公子姬光之意弒君主謀位,後被視為不祥之物),巨闕劍(巨:切之意,闕:銳利,皆如切泥削漿)。其中湛盧劍「可讓頭髮及鋒而逝,鐵近刃如泥,舉世無可匹者」,而被冠以五劍之首。元代湛盧書院山長楊纓帶神話色彩描繪了湛盧寶劍鑄煉過程:「歐冶子挾其精術,徑往湛盧山中,於其麓之尤勝且絕者,設爐焉。取錫赤謹之山,致銅於若耶之溪,雨師灑掃,雷公擊劈,蛟龍捧爐,天帝裝炭,蓋三年於此而劍成。劍之成也,精光貫天,日月斗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越王神之。」

歐冶池 據《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允常聘歐冶子作名劍五枚,傳數世無疆,國滅於楚,乃徙閩……或冶劍于山,淬劍於池,故皆以冶名。」

先秦時期的福州尚未經開發,人稀地廣,山川險峻,原始森林資源豐富,樹木是優良的冶煉燃料,然後因為當時的福州城還沒有現在這麼大,四周都是水,可以說是臨海,海邊有風,又是深山老林,選擇這樣的冶煉場所完全符合當時煉劍的環境。所以,在地理環境上,也能說明歐冶池就是當年歐冶子煉劍的地方。

冶父山 據傳春秋時,鑄劍之父歐冶子曾在此山鑄劍,山上存有鑄劍池古蹟,因此得名「冶父山」。後人為了紀念歐冶子,將其棲居的山嶺命名為冶父山,並在山石上雕琢詩一首:長劍欲一淬,夜尋冶父山,攬衣望奇氣,直在鬥牛間。記錄歐冶子鑄劍的經歷。

因冶父山峰巒疊翠,廟宇輝煌,古蹟遺存,佳傳甚多,有「江北小九華」之稱。 

將軍廟 為紀念歐冶子在龍泉鑄劍的功績,後人在劍池湖之北,建有歐冶子將軍廟。據明景泰五年(1454)的《寰宇通志》記載:「歐冶子廟,在龍泉縣南五里劍池湖前。」由此可見,歐冶子廟至少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現歐冶子將軍廟為南秦村民於近年在原址重建,廟門首上方的石匾書「劍池古蹟」四字;兩旁石門柱刻有楹聯:「劍池舊有七星井,古廟尚遺歐冶風」。門廊兩側牆上,有彩色「古劍池圖」和「歐冶子鑄劍圖」各一幅。廟內設歐冶子塑像,頭戴金盔,身披戰袍,雙手持劍,威嚴而坐。今日之歐冶子將軍廟白牆青瓦,古貌新顏,作為龍泉寶劍悠久歷史的一大遺存,吸引着眾多的遊客。

龍泉城南的秦溪山和劍池湖,作為歐冶子在龍泉鑄劍的遺蹟,是龍泉寶劍2500多年歷史的印證和文脈,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是龍泉獨特的寶貴財富。為進一步弘揚龍泉寶劍文化,龍泉市政府已規劃在這裡建造「中國寶劍城」,恢復古代劍池湖、七星井,整合原歐冶子將軍廟,設寶劍博物館,打造集寶劍傳統鍛制技藝、精品展示、影視基地、體驗參與、創作基地和中國五千年劍文化為一體的國家4A級景區。歷經風雨滄桑的劍池湖,必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