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冠狀動脈疾病(英語: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或簡稱冠心病(英語: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臟病、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英語: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AHD)和冠狀動脈心臟病(英語:coronary heart disease),是一群包含穩定型心絞痛、非穩定型心絞痛、心肌梗塞和猝死的疾病。冠狀動脈疾病是最常見的心臟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胸痛或不適,有時會轉移到肩膀、手臂、背部、頸部或下顎。有些人可能會有胸口灼熱的感覺。通常症狀在運動或情緒壓力下出現,持續時間不超過數分鐘且休息會緩解。有時會伴隨呼吸困難,有時則是毫無症狀。少數人以心肌梗塞為最初的表現。其他可能的併發症包含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

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抽煙、糖尿病、缺乏運動、肥胖、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過高、營養不良和酗酒等。其他的危險因子也包括憂鬱症。潛在的病理機制與冠狀動脈血管的粥狀硬化有關。心電圖、心臟壓力測試與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是常見有助於診斷的工具。

預防方式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體重控制以及戒煙。視情況合併使用藥物控制高血糖、高膽固醇或高血壓。只有很有限的證據支持對低風險且沒有症狀的民眾實施篩檢。最初治療和預防措施一樣,包括生活方式調整以及三高(高血糖、高膽固醇或高血壓)的控制。進一步的藥物治療包括阿斯匹靈、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或硝酸甘油的醫療用途。在病況較嚴重的情形下,會考慮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於穩定型心絞痛,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或是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對於提升存活年限或降低未來心臟病發的效果仍不明確。

冠狀動脈疾病在公元2002年是全球第一大死因,也是人們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2013年也是全球死因首位[1],死亡人數自1990年574萬人(12%)攀升至2013年814萬人(16.8%)。而隨着診斷及治療技術進步,經年齡校正後的冠狀動脈疾病死亡率自1980年至2010年則呈現下降趨勢,尤其在發達國家更為顯著。同時經年齡校正後的冠狀動脈疾病病例數在1990至2010年間亦呈現下降趨勢。根據美國本土於2010年統計,冠狀動脈疾病盛行率於大於65歲族群為20%、45至64歲為7%、18至45歲為1.3%。針對同一年齡層相比,男性的發生率較女性高。

目錄

治療

冠狀動脈是主動脈的分支,負責供應足夠氧和營養素予心肌。冠狀動脈被膽固醇或血凝塊阻塞時,會形成斑塊而引致心臟供血不足,患者需要接受俗稱「通波仔」的血管擴張手術以暢通血管。若冠狀動脈血液被嚴重阻塞,可引致很嚴重的後果。血液不能供應到心臟會引致劇烈的心絞痛,然後心臟會衰竭,最嚴重的可導致死亡。當冠心病發作時,須含服醫生處方的「脷底丸」(硝酸甘油),「脷底丸」可擴張血管,以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冠心病發作可引致嚴重後果,應立即叫救護車求助。

健康的生活方式

  • 卡德維爾·愛色斯坦與科林·坎貝爾證明,素食對改善冠心病和動脈硬化有很大效果[2]。他們的同事也從許多研究中確認,素食使得許多患者的病情得以停止發展,甚至出現好轉。此類建議(增加素食,減少葷菜)已經在至少50年前就被提出了。
  • 控制體重
  • 停止吸煙、酗酒
  • 鍛煉
  • 適量的魚油(尤其是海魚,如金槍魚三文魚)攝入,以補充ω−3脂肪酸。

視頻

冠狀動脈疾病 相關視頻

冠狀動脈疾病的總覽3分鐘
什麼是冠狀動脈,冠狀動脈的三個分支是哪幾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