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江鐘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江鐘樓位於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1945年。2012年7月16日公布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

內江鐘樓位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人民路79號。建於1945年7月7日,為紀念抗戰勝利,由時內江縣政府募資修建。鐘樓坐北朝南,樓基為正方形邊長5.7m,條石築砌,南北設門,二樓以上為磚木結構,木質樓面,以木梯相連,共七層,通高29.7m,四壁青磚築就,各層四面設窗,層層內收。頂層曾置吊鐘報時鳴號(現改為電子鐘)。青灰筒瓦,四角攢尖屋頂。鐘樓占地面積386平方米。樓內牆體鑲嵌存放有孫中山蔣中正張群馮玉祥等民國要人槌聯石刻、題記11處(幅)。內江鐘樓建築風格獨特,內涵豐富,是研究近代抗戰前後內江政治經濟、文化風貌的珍貴實證資料,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和歷史研究價值,已成為內江城區中心地標性建築。是一座濃縮民國風物,反映抗戰史跡的「袖珍博物館」。2004年,內江鐘樓被內江市市中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內容

內江鐘鼓樓位於城區中心,它的建築規模極小,但歷史內涵極為豐富,被稱為內江「袖珍博物館」[2]。現已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州(陽)一座塔,離天一丈八……內江有座鐘鼓樓,半截還在天裡頭。」這段民謠源起抗日戰爭勝利後,描述的是川東南地區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高層建築,它曾在民間廣為流傳。

史料記載,明洪武初年,在內江縣署(現市中區政府)大門前,「築台卷洞,上構譙樓」(古代城門上用以高望的樓)。天順六年至萬曆年的150年間,譙樓先後二毀二修。崇禎年間(公元1634年)續修,「樓下有門為通道,樓上懸鐘定昏旦。」故又稱鐘樓。明甲申(公元1644年)樓毀。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重建,為邑勝景。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譙門頃址,室宇卑陋,不足以瞻。」此後興工重建,規模宏峻。光緒年間,樓毀於火後復修。內江譙樓的命運,正如朝代的交替,在數百年間幾起幾落。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內江號召民眾捐資,並拆譙樓建鐘鼓樓慶賀。在一塊紀事碑上有如下記載:八年抗戰中,內江兩次遭日機轟炸,縣府亦罹於難。縣長黃希濂於繁忙政務之餘,親自擔綱圖紙設計並督率興建,歷四月時間而成。

建成後的鐘鼓樓坐北朝南,尖頂筒瓦、翼角,樓基為正方形,條石築砌,南北拱券設門,邊長5.7米。二樓以上為磚木結構,木質樓面,共7層,每層開方窗,逐層內收,木梯90餘級,層均面積16平方米,通高29.7米。塔頂端,有一座直徑約4米的機械鐘為全城報時辰。這在當年,是城區內最高的建築。

進入鐘鼓樓底層,牆體上鑲嵌有14幅石刻,內容是振興民族、慶祝抗戰勝利的 「還我河山」、「拯民水火」、「多難興邦」、「至誠大公」、「凱旋」等題撰,落款是孫中山、于右任、馮玉祥、鄧錫侯等。據了解,抗戰時期,連通成、渝兩地的公路必經內江城區而過,過往者一般會短暫休息或留宿。所以,這些題撰大多為手跡。這些珍貴題刻原安放在大會堂內,後因這幢建築被拆除而移遷於內。

視頻

內江鐘樓 相關視頻

街拍:內江市中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