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體仁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體仁閣
圖片來自wikimapia

體仁閣,位於紫禁城太和殿前廣場東廡,與西廡弘義閣遙遙相對。

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初改稱體仁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毀於火,當年重建。

歷史

體仁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內東側,坐東朝西,與弘義閣相對立。體仁閣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為「文樓」,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文昭閣」,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改稱「體仁閣」。清朝乾隆四十八年六月(1783年),體仁閣毀於火,同年依照弘義閣的形制重建。

明朝體仁閣的用途,見於記載的僅有永樂十八年三殿大火後到嘉靖年間,體仁閣一直用來存放《永樂大典》;嘉靖三十六年遭災後,體仁閣的使用情況不得而知。明代大朝會或頒詔大禮,欽天監於文昭閣報時、雞唱:日出卯、照萬方、光四表。洪武朝,相對武樓作為公主出嫁的典禮所在,文樓則作為皇帝大婚儀式、皇太子納妃儀、萬壽節賜宴的地方。康熙十八年三月(1679年),詔舉博學鴻儒143人於體仁閣[1],試詩比賦,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共同纂修《明史》。清朝各朝御容也曾收藏於體仁閣。乾隆年間重建之後,體仁閣兩廡作為內務府廣儲司六庫[2],內設收貯緞繡木架143座。

1919年和1921年,古物陳列所先後進行了體仁閣、弘義閣的加固維修工程,但因所用支頂的木柱過細而遭承重梁壓彎,1953年又進行翻修。「2003~2005故宮古建築修繕計劃」中顯示,體仁閣在2003年已被列為故宮博物院大修項目之一。體仁閣修繕工程啟動後,中途停工。2006年,據工作人員透露,體仁閣的停工原因是,修繕人員在修繕中發現閣內一根主梁已糟朽不敷使用,乃決定更換,但該主梁為金絲楠木搭建,施工人員遍尋中國也未找到可替換的金絲楠木,體仁閣大修工程遂停工。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主任李永革對此予以否認稱:「停工主要是因為修繕方案需要更改!」[3]體仁閣大修工程完工後,作為文物庫房使用。例如故宮博物院共收藏20件馬車,其中殘損者約15件,原存放在太和門的西府,「房子特別老舊,一腳踩進去,灰塵幾厘米厚」,後因修理房屋,又被遷至東南角樓,2013年時則正存放在體仁閣。[4]

建築

體仁閣高25米,位於崇基之上,分為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下層面闊九間,進深三間,明間設有雙扇板門,左右各三間安有一碼三箭式直欞窗,兩梢間、山牆以及後檐使用磚牆封護。檐下施單昂三踩斗栱。一層的屋檐上四周為平座,平座周圍廊安裝24根方形擎檐柱,以支承頂層的屋檐,柱間設有尋杖欄杆,在平座上可以憑欄遠眺。二層樓七間,四面出廊,前檐裝修斜格欞花槅扇28扇,梢間、山牆、後檐牆以木板做成封護牆,以減少下層的承重。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栱。檐角脊獸7個。

參考文獻

  1. 《元明清史》
  2. 《日下舊聞考卷十一》體仁閣、弘義閣兩廡為內府銀、皮、段、衣及瓷、茶六大庫,詳見官署門。
  3. 一億元修不完美太和殿,新浪,2006年01月24日
  4. 民進藝人「奉命」進宮 修復故宮文物須心存敬畏,騰訊網,2013-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