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雲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雲鑼是一種源自中國的打擊樂器,並傳至東亞其他地區,古代《元史》禮樂志中就有過記載,也叫雲璈[1],或九音鑼、九雲鑼。至今仍可見於南管、十番等等民間音樂。

雲鑼是由大小一樣但厚薄不同的所組成,以三根繩懸掛在木框上,用木槌敲擊演奏。銅鑼面數不等,有十面、13、14、15、24、38面等,懸掛方式也不固定,有橫向兩排的,有三排的等,木框有帶架的,也有帶柄手執的,面數多的可以雙手用兩個槌演奏。定音、音域也不盡相同。

歷史發展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將音高不同的小銅鑼編排起來,用於音樂實踐中。宋代畫家蘇漢臣的《貨郎圖》中,一 貨郎身掛數件樂器,其中有一件為十面雲鑼,可知早在宋代民間已有雲鑼流傳和使用了。六百多年前的元代,雲鑼不僅在民間流行,並且在宮廷宴樂中使用,當時稱為雲墩,《元史·禮樂志》「宴樂之器」中有:「雲墩,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這也是見於文獻的最早記載。元代雲鑼還用於宗教音樂中,如在山西芮城縣永樂鎮的永樂宮元代壁畫《奏樂圖》和三清殿斗拱間的裝飾畫中,均畫有演奏雲鑼的圖像,宮中壁畫反映的是道教生活,表明雲鑼早期已用於道教音樂。元代的史籍和壁畫看來,就有十、十三和十四音雲鑼。清代前期,雲鑼曾發展到二十四音, 《揚州畫舫錄》記載着在福建地區曾流行過十四音雲鑼。據《清史稿》載,雲鑼在清代宮廷音樂中已廣泛用於御前儀仗樂、丹陛大樂、中和清樂、導引樂、鐃歌及鐃歌清樂、凱歌、慶神歡樂、賜宴樂等。清代曾有《雲鑼譜》傳世,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收藏,梅先生在《太真外傳》一齣戲中用過雲鑼[2]。《雲鑼譜》後由梅先生贈予好友宋先生。該《譜》詳盡地介紹了雲鑼的音律和每面雲鑼的規格尺寸。

《元史·禮樂志》記載:「雲璈制以銅為小鑼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長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擊之。」但從山西永樂官的元壁畫看來,元代每架雲鑼所用的小鑼,還不限於十三個,也有用十個,和十四個的。明清以來,長期普遍流行的一種雲鑼,全付由十個小鑼組成。但偶然也有例外,如清初曾有過全付用二十四個的雲鑼,較後在福建又曾有過全付十四個的雲鑼。《清史稿》記載,雲鑼用於御前儀仗之樂、祀先蠶樂章、丹陛大樂、中和清樂、導引樂、鐃歌及撓歌清樂、凱歌、慶神歡樂、賜宴樂、蒙古樂、班禪之樂(稱為蒼清)。

傳統雲鑼多由十面小鑼組成。鑼面無臍,邊緣被垂直於鑼面的鑼沿所固定,鑼邊鑽有小孔,用繩繫於裝着木格的特製木架上,因最上方的一面小鑼(名「高工鑼」)不常用,故民間又稱「九音鑼」。小鑼大小相同,面徑均為8厘米,因厚薄有別,故能發出高低不同的音響。音色清晰明朗,音域分別為g1—d3、a1—d3,有一個多八度。十面小鑼系在木架上,架子分為三扇,左右兩扇各分三格,中間一扇四格,三扇都插在一個木柄上,成一整體,架高約52厘米。雲鑼的音位排列,因地區、樂種和使用場合的不同而各異。演奏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左手持木架柄或將柄抵在桌上,右手用單棰(竹片制把,牛角制頭)敲擊,這種奏法花點較少,另一種是卸下木架柄,將三扇木格上端墊高,斜置於桌面上,雙手持棰敲擊。在「蘇南吹打」,「十番鑼鼓」等器樂合奏中,雲鑼多奏旋律的骨幹音,有很強的色彩性。「西安鼓樂」則用兩架雲鑼,分別裝在特製的底座上,面對面依一定角度立置於桌上,由一人執棰敲擊,成為獨具特色的雙雲鑼演奏。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音樂工作者和樂器研製者不斷對傳統雲鑼進行改革。1963年,濟南部隊前衛文工團趙行如同山東周村魯東樂器廠合作,在民間九音鑼基礎上,參照山東曲阜孔廟編鐘形式,首先製成二十九音雲鑼,音域g—f3。北京民族樂器廠製作的三十六音雲鑼,音域#c—c3。瀋陽軍區文工團田德忠和魯東樂器廠合作,在二十九音雲鑼基礎上,制出三十八音雲鑼,音域c1—c4。此外,還有十五、二十六和三十七音雲鑼。

樂器特色

雲鑼屬於金屬體鳴樂器族內的變音打擊樂器類,音色清澈、圓潤、悅耳、餘音持久,但音量不大。不是小型民族樂隊的固定編制,但大型民族樂隊中較為常用。其作用如西洋樂隊中的三角鐵,音量雖然不大,但點綴作用明顯。

視頻

雲鑼 相關視頻

中國樂器音色展示:雲鑼
【【中國傳統樂器】雲鑼】

參考文獻

  1. 門道文化|雲鑼:雲璈制以銅為小鑼,知乎,2018-09-25
  2. 中國民族打擊樂器,道客巴巴, 201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