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方市,是位於海南島西部、瀕臨北部灣的一座港口和化學工業城市,面積2256平方公里,現有人口43.5萬人。地處海南省西南部,環北部灣城市群城市,歷史悠久,資源富饒,基礎厚實,後發優勢凸顯。行政區劃始於西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設九龍縣,隋朝改稱感恩縣,解放後縣城定址黎族東方峒,因而稱謂東方黎族自治縣,1997年撤縣設市。
東方市物華天寶,奇珍異禽,酸豆青梅,沉香花梨,珍奇林木數百種。素有「世界花梨看中國,中國花梨在海南,海南花梨數東方」之美譽[1]。
目錄
地理位置
東方市地處海南省西南部,北距海口210公里,南距三亞180餘公里。處於東經108°36′46″至109°07′19″,北緯18°43′08″至19°18′43″之間,昌化江下游。南及東南與樂東縣接壤,北至東北隔昌化江與昌江黎族自治縣交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隔海相望,北靠黎母山脈。
氣候水文
東方市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區,旱濕兩季分明,降雨量偏小,日照充足,蒸發量大。年平均氣溫24~25℃。1月平均氣溫18.4℃,極端最低氣溫1.4℃。7月平均氣溫29℃,極端最高氣溫為38.8℃。日平均日照時數最多達9.5小時,季風特性明顯,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盛行北風和東北風,4月至10月盛吹西風和西南風。年平均風速為4.8米/秒,為海南全島之最。年平均降雨量1150mm,沿海地帶雨量稀少,僅900mm左右。年平均蒸發量達2596.8mm,年蒸發量大於年降雨量。為海南全省之最。
東方市境內主要河流有昌化江、南開河、感恩河、通天河、羅帶河、北黎河、南港河、南堯河和東方河。
昌化江:昌化江是過境最長的河流,境內流長111公里,流域面積5150Km²。
南港河:南港河發源於境內的獨嶺,至南港注入北部灣。
感恩河:感恩河發源於樂東縣交界處的蒙瞳嶺,由東向西流經陀烈谷地至感城出海,流長60.2公里。
通天河:通天河發源於境內的瞎牛嶺,在通天港注入大海,流長31.7公里。全境海岸線長84公里,岸線蜿蜒曲折,形成八港七灣:八所港、英朝港、面前海港、馬嶺港、墩頭港、新村港、感恩港、南港和大洛灣、面前海灣、墩頭灣、魚鱗洲灣、感城灣、利章灣、南港灣。
地貌地勢
東方市地處海南省西南部的北部灣畔,地勢東高西低,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部為山地和丘陵,西北部為平原和台地,縣境內和縣境邊界上的山嶺共48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嶺7座。地貌有山地、谷地、丘陵、台地、平原、海積階地、沙灘等7種。地層主要由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構成。地質主要由砂質岩、花崗岩、石灰岩和河流沖積組成[2]。
自然資源
東方市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金、鋅、鐵、銅、鎢、鈦、石英砂、石灰岩、水晶、大理石。其中黃金儲量大,品位高,是海南省主要黃金產地[3]。北部海域天然氣儲量為1680億m³,東方1一l氣田是中國當今第三大氣田。
土地:東方市地域總面積2256Km²,南北長65.4公里,東西寬53.6公里。其中宜農地86.78萬畝;宜膠地70.56萬畝;宜熱作地14萬畝;宜林地102.94萬畝;宜牧草林地35.09萬畝;其他29.06萬畝。現有耕地面積37.5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11.1%,其中,水田面積17.37萬畝,旱地(含坡地、園地)面積20.21萬畝。
金屬礦藏:有黃金、磷、鋅、鐵、銅、鎢、鈦、鉛、銀、水晶、雲母、石英砂等。石英砂礦質純、色白,含硅量達99.3%,已探明的一個主要金屬礦藏有黃金、磷、鋅、鐵、銅、鎢、鈦、鉛、銀、水晶、雲母、石英砂等。石英砂礦質純、色白,含硅量達99.3%,已探明的一個露天礦約有18平方公里,儲藏量達2000萬噸以上。露天礦約有18平方公里,儲藏量達2000萬噸以上。
旅遊資源
大田自然保護區
內共有野生動物資源266種(獸類36種,鳥類81種,爬行類17種,兩棲類12,種魚類8種,昆蟲類10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種,二級保護動物20種,海南省重點保護動物17種。另有維管束植物450多種。
坡鹿和大熊貓、金絲猴一樣,都是國家一級保護的珍貴動物,它全身皆為補品。除供觀賞外,在科研和醫藥上都有很高的價值。坡鹿之茸比其他鹿茸更有營養。海南坡鹿的形貌和梅花鹿相像,區別最大的是公鹿頭上的犄角。梅花鹿的角向後彎,而坡鹿的角則向前方,為一個大而彎的眉杈,和後面的彎曲主枝連起來形成獨特的一個大角度弧形。坡鹿能跑善跳,受驚時5米山溝一躍而過,喜歡活動在灌木叢生、雜草茂密的山坡邊緣。她們的視覺、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公鹿靠鳴聲尋偶;母鹿靠鳴聲呼喚乳鹿,雖相隔一公里亦能互相聽聞。登上保護區眺望塔,可觀群鹿嬉遊。坡鹿最喜歡紅色,每當朝陽初升或殘陽夕照時分,她們便成群出來活動。這時登塔觀鹿最佳,偶爾還可看到山豬等野生動物出沒。
猴獼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位于海南省東方市境內,與昌江、樂東交界,東經108°57′15″~109°07′21″,北緯18°48′33″~18°58′17″,總面積為12215.3公頃。保護區北部與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東南部與海南佳西省級自然保護區相連,南部與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西北部與大廣壩水庫相連。於2004年7月23日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保護級別為省級,是一個以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為主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海南東方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
海南東方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東方市四更鎮境內,總面積1429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黑臉琵鷺,屬野生生物類野生動物類型[4]。
黑臉琵鷺是瀕危珍禽,全球僅餘2000餘只。2004年1月3日,海南省林業局組織專家調查冬季越冬的濕地水鳥,在東方市四更鎮面前海灘首次發現了有大群黑臉琵鷺前來越冬,而四更鎮面前海灘也成為除了台灣曾文溪、香港米埔之外,在中國發現的黑臉琵鷺又一重要越冬地。
天南第一泉(漢馬伏波井)
天南第一泉為漢代古井,名叫「漢馬伏波井」。井口頗大,為漢磚青石砌成8.2尺方井,後來村民將這口漢代古泉井改砌為圓井,距今已有近2千年悠久歷史。該井位於八所鎮十所村,該有近2000年歷史,村名追溯於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伏波將軍馬援統兵南下平定交趾以後,渡海入瓊守衛南疆軍隊第十所的駐地。臨海駐防,兵馬苦於無井汲水。馬援組織士兵在村旁「飛來廟」處挖掘出泉水,水質甘甜,永不枯竭,有「感恩第一甘泉」之美稱。至今十所村民仍習慣於清晨圍井提水飲用,井旁仍鑲嵌清代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所立《漢馬伏波之井碑》。
「漢馬伏波井」被東方市人民政府列為重點保護的文物古蹟[5]。
感恩學宮
又稱文廟。位於感城鎮感城村。始建於宋,原址在今感城鎮入學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明正統年間遷至今址。明萬曆十——二十五年(1582年~1597年)隨縣治遷往大雅坡(今感城鎮生旺村)。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縣治遷回今址後重建的。由大成殿、崇聖祠、明倫堂、欞星門等組成。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知縣時待朝改建了大成殿和崇聖祠。今僅有改建後的大成殿保存下來。明倫堂和崇聖祠除基礎外已被改建他用,其餘建築無存。大成殿平面為長方形,抬梁式木結構,有16根柱支撐,面闊五間,18.5米,進深10.5米,重檐歇山頂。殿內的塑像,祭器及碑刻等文物均蕩然無存。現大成殿為感城鎮糧所使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鎮州城遺址
位於東方鎮中方村東北。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北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提刑王祖道渡海觀風,謂黎地廣袤,都縣稀疏,奏請於生黎之地立鎮州以加強統治。其下轄通華、四達兩縣,扼守着古代瓊西通往五指山腹地的交通要道。四年以後即政和元年(1111年),以鎮州「出差貨物不多,中間並無人旅往返」而遂廢止。古鎮州城為石城,呈正方形,每邊20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今只見土城,辟東、南、北三門。城牆最大殘3.5米,頂寬1米。城牆外有6-8米的護城壕,西北角最深處尚達3米。東門外緊挨護城壕是墓地,城外東南還有磚瓦窯址。現遺址上散布磚瓦碎片,有的瓦片上有戳印痕或文字。出土宋代陶瓮等。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符確故里
位於東方市三家鄉居候村西隅。共有4座墓,分別葬北宋進士符確、其父符安會、伯父符安福和祖父符興臣。符確,原籍文昌(父輩遷居昌化),渡瓊七世祖。
據《昌化縣誌》記載:符氏遠祖河南宛丘人,魯姓。曾任掌管秦國玉璽的「符璽令」,被恩賜「符」姓。過瓊始祖符有辰,於唐朝昭宗帝李曄龍記二年(公元889年),奉命渡瓊撫黎有功,嘉封世襲「萬戶侯」,落戶文昌昌灑鎮淡水村。符確為第六代孫,先後隨父移居儋州三都鎮和昌化鎮州。
符確,昌化人。少年受蘇東坡傳播中原文化影響,沉靜好學,博通經史。宋朝微宗帝趙佶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符確鄉試中舉第一名,成為鎮州「解元」。翌年赴京殿試科考「破天荒」中進士及第,為海南歷史上第一位進士。晚年致仕還鄉興教,為講學辦教育建「大聖堂」、「興賢坊」,為鼓勵後學籌集學費購置鹽田。
虞山摩崖石刻
位於東方鎮中方村和天安鄉陳龍村交界的東方河虞山河段(本地黎民稱之為石書河)。石刻刻在河東岸的大石上,共有三處。其一為「大元軍馬到此」石刻,字大20厘米,直書陰刻,其下有人跡馬蹄印。與樂東縣尖峰嶺「大元軍馬下營」石刻同一字體,為元代都元帥朱斌在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春正月鎮壓黎民起義後,為了昭示威德而作。其二為「踞石吞流」石刻,學大15厘米半見方,直書陰刻,朱□鑒題,無年款。1923年陳漢光題刻「撫之化之」石刻,字大25厘米見方,橫書楷體陰刻。下有17厘米見方的「癸酉秋末至東方村開會」和「陳漢光題」,分兩行,均橫書。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藝術
三月三盛會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縣城及各鄉鎮的黎族同胞都舉行傳統的三月三盛會。三月三盛會,原是黎族同胞未婚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民間傳統節日,婚後的人是不再參加的。但今天,時代的發展使三月三成為黎族同胞開展群眾文娛體育活動的盛會,黎族男女老少以及黨政幹部、其他民族群眾都普遍參加。三月三佳節,黎胞們早在開年之時就添置新衣裳,釀造山蘭甜酒,備好做甜稞的糯米。三月初三天一亮,黎胞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到集會地點去,集會的廣場上熱鬧非凡,三月三的活動總是進行到入夜,廣場上點燃了篝火。把盛會推向高潮。
廣東民族歌舞團的舞踏編導創作了黎族舞蹈「三月三」。曾在世界青年聯歡會上演出,獲得了節日獎,從此,黎胞三月三盛會在世界各地聞名。
三月三盛會發源地有着多種說法,其中重要的一說,是三月三盛會發源於東方市俄賢嶺,因「俄娘和阿貴」的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而得名。
視頻
東方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東方:360萬株花梨打造中國花梨之都,東方網,2011-11-17
- ↑ 第一章 地質地貌,海南史志網,2011-11-14
- ↑ 東方城市介紹,中國天氣網
- ↑ 海南第一批省級重要濕地名錄出爐 東方黑臉琵鷺自然保護區榜上有名 ,搜狐網,2018-6-22
- ↑ 天南第一泉"漢馬伏波井",華夏經緯網,2004-10-28